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丹 《新闻通讯》2009,(12):36-37
媒介素养是由西方的“medialiteracy”翻译而来的,不同的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看法。1997年,中科院新闻研究所的卜卫女士在其《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与方法》一文中,提出了“媒介素养”一词,被现今的众多学者公认为是中国大陆研究媒介教育的第一人。卜卫在该篇论文中将“素养”一词推及到媒介教育领域,“在媒介教育研究领域,被引申为具有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于媒介的一种能力。”  相似文献   

2.
我为一家杂志写了篇议论某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文章,发表以后颇得一些人的认同。没有想到这位主持人会到这家杂志社说,“有些文章”是“从求异思维出发写出的一些报道和评论,充斥不实之词乃至人身攻击”,而且给她带来了“痛苦”。“带来伤害”、“精神难以承受”。我并不想就其言之“能指”、“所指”作具体的辩白,我想以此为发端谈谈媒介人物与媒介批评的问题。现在的媒介批评大致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精英化理论层面,一是大众化通俗层面(或曰“群言式”批评)。有时被批评一方处于特殊的中心地位,有深度的理论批评虽有真知灼见,却往…  相似文献   

3.
国际媒介     
“精确”、“规范”是我们对西方发达报业的印象。杨晓白编译的《掘金“插页广告”》,又让我们加深了这种感觉,并且,对广告经营形势不太乐观的国内报业来讲,还不乏启示和参考。可是,读了唐亚明的《考核与报酬无关》后,让人感到惊讶的是,英国的报纸“考核犹如走过场”、“分配类似大锅饭”!好在,国内媒体细之又细的量化考核办法,也让英国新闻同行感到“惊讶”,可谓“彼此彼此”,扯平了。不过,他们讲的一句话让人不太舒服:量化考核的办法“对付惰人也许比较有效”。相似事件,写法不同,有文字水平的高下之分,其实更有对人的态度问题。张世海在…  相似文献   

4.
媒介规范与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启蒙运动人物卢梭曾说:“青年期是一个狂风暴雨的危险时期”。伴随着生理的日渐成熟,青少年逐步产生了“独立感”和“成人感”,渴望摆脱父母、长辈的控制,迫切要求独立自主,并且开始关注“自我”,关心自己与他人的内心世界。在这同时,青少年开始了解、接纳和逐渐掌握更多的  相似文献   

5.
国际媒介     
《青年记者》2006,(9):66-66
“自由”,是个神圣的字眼。自由是每个人的,也是全体人的。在“自由女神”火炬下的美国,政府和所谓主流媒体合谋假新闻已不是一次两次了,掩盖真相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可别人说了几句真话,就恨得咬牙切齿:“我炸了你!”为了国家政治利益,你有说假话和保持沉默的自由,但你也得尊重别人讲真话的自由是不?“免费”,是个诱人的字眼。在信息技术催生的“信息免费时代”,报业不得不思考:如何面对越来越挑剔、越来越期待“免费”服务的读者。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所谓“免费”,不过是技术创新与营销创新的产物。打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喻,“羊毛出在…  相似文献   

6.
郝雨  马蕴 《今传媒》2006,(2):23-24
我国的媒介正进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市场化”、“产业化”、“集团化”、“做大做强”成了各媒介竞相追逐的目标。在这个时候提“媒介批评”,有些人可能不理解,认为那是学者们、批评家们的事情,与媒介经济发展何干?实际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批评媒介经济是“媒介批评”的题中应有之义,媒介批评能促使媒介经济沿科学化、理性化之路发展;另一方面,媒介自身的管理者也应成为合格的媒介批评家;而且,媒介批评最终应形成理念,成为媒介经济发展自觉遵守的规范,促进媒介经济良性循环。一、媒介批评的内涵和外延要说明批评媒介经济是媒介批…  相似文献   

7.
王倩 《青年记者》2005,(1):56-57
21世纪的今天,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已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曾给人类带来报纸无法给予的声像效果,而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也大踏步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各类媒体不仅以速率、规模惊人的“信息流”席卷世界,造成奇妙的“地球村”景观:而且以广度、深度空前的“情感流”、“影响流”渗透人心,产生了全新的媒介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重提媒介产业化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本文对“媒介产业化”这一概念的由来及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作了详尽、深入的梳理与描述。全文分四个部分:一、“媒介产业化”概念的提出;二、“商业化”、“企业化”与“产业化”;三、媒介产业化的动因:市场、规模与资本;四、产业化与其说是一种提法,不如说是一种现实。  相似文献   

9.
《人民日报》:报纸时评要敢于在第一时间“说话” 《人民日报》近期发表文章指出,报纸时评要敢于在第一时间“说话”。文章指出,报纸发表时评受出版周期限制,因此比起网络评论来不免多受一些掣肘。尽管在发表时评方面,报纸“跑”不过网络,也不如网络“跑”得轻松,但这不是报纸“躺倒不干”的理由。报纸是守望社会的“雷达”,一份有操守、...  相似文献   

10.
全国“扫黄打非”办:私设报刊社、记者站等将被惩处 “扫黄打非”办公室日前在北京召开2013年第一次全国各省(区、市)“扫黄打非”办公室主任会议,明确2013年打击非法出版物、清理网络淫秽色情和打击侵权盗版三项重点任务,部署了“清源”、“净网”和“秋风”三个专项行动。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盗梦空间》这部电影激发了许多人“猜谜”的乐趣:到底什么是“现实”?什么是“真我”?这使我想起古代希腊的哲人所说的话:我寻找过我是谁。大致30年以前,改革开放之后,深圳广州崛起。许许多多的人背负着新生活的梦想去“下海”、“追梦”。  相似文献   

12.
国际媒介     
国际媒介栏目的编译文章一直是由“美国媒介”唱主角。编者也有心找一些别国的资料,但无奈那些用英文讨论俄罗斯、日本直至南非媒介的作者,竟多是戴着“美式”眼镜。  相似文献   

13.
异化理论与媒介批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出发 ,对媒介批判的内容与目的进行了反思 ,提出媒介批判的内容应涉及“媒介产品的异化”、“媒介活动本身的异化”、“媒介组织与媒介从业者的异化”、“媒介组织与其他参照物之间的异化”等诸多层面 ,媒介批判的目的就是从当今社会媒介的异化现象出发 ,找寻媒介“扬弃异化”的方法与途径 ,在批判与超越中使人们逐渐摆脱被自己创造物“奴役”的状况 ,从而实现社会个体与社会整体的自由发展与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4.
媒介新闻     
政协委员希望传媒业“居安思危”出席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的新闻出版界委员指出 ,中国的传媒业必须“居安思危”。“面向市场方面 ,我们比别人差得太远。”赵忠祥委员说 ,“而文化市场的份额 ,不单单带有商品的意义 ,它也几乎就意味着意识形态、价值观的份额。”他指出 ,如果听凭别人占有中国的文化市场 ,将埋下巨大的危机。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委员则提出 ,中国传媒的集团实力仍然较弱。他认为 ,在产业化的进程中 ,内部运作机制、管理机制等的转变值得研究。《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艾丰委员则在小组发言中提及目前传媒报道手法上存在的一些不…  相似文献   

15.
“扫黄打非”重点将向网络转移 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案件督办处处长杨梦东日前在京介绍说:“近年来,我国打击侵权盗版、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前所未有。”从市场环节发现线索,进而追根溯源,挂牌督办全国性大要案,通过多年的实践,“扫黄打非”工作已经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但是我们的对手也在变化。”杨梦东说,现在的侵权盗版行为...  相似文献   

16.
“媒介偏向”是伊尼斯用来回答“媒介如何影响社会”之问的关键概念,凝结了媒介环境学的世界观、哲学观和媒介观。“偏向论”认为,媒介的力量源于媒介自身的偏向。该理论因而具有媒介存在论的色彩。但是“偏向论”对媒介的理解,体现出实体主义本体论的反生成性和追求静态平衡的特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呼唤“媒介动力学”的提出,媒介不再是社会有机体稳定不变的组成部分,而是非线性的复杂动力系统,充满不可预测性,人与媒介的关系也从可把握的观察对象和难以觉察的背景,转变为不断变化和相互适应的“调试模式”。  相似文献   

17.
媒介化理论是21世纪的新兴课题,以北欧和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媒介研究学者开始从“媒介研究”转向“媒介化研究”,形成了“媒介化学派”.媒介化研究最早出现在政治领域,媒介化一词第一次出现在瑞典媒介学家Asp (1996)对瑞典选举中媒介权力与影响的研究中.当前学界更多将mediatization翻译为“媒介化”,而mediation则翻译为“中介”或“中介化”.  相似文献   

18.
闫珍珍 《新闻战线》2023,(17):83-85
“Z世代”并不限于95后和00后,可泛指与其拥有共同社会属性和受众特质的当代青年。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圈层化是青年群体网络社交的重要方式,主流媒体应从圈层入手向“Z世代”传播出圈,因势而谋、顺势而为,构建“Z世代”话语体系,以富有“网感”的表达方式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9.
国际媒介     
《青年记者》2006,(23):61-61
美国报业不断传出发行量下降、广告收入滑坡、裁员减薪的消息,报纸如何避免成为灭绝边缘的“恐龙”?报业可能永远也不会成为“数字土著”,但能完成新时代所需要的“文化转变”吗?报业还能坚守改造世界的光荣与梦想吗?新加坡已有33%的网民在互联网上自己创作内容,而使用博客的网  相似文献   

20.
蔡维藩 《今传媒》2009,(12):51-51
“祖国60华诞”辨析 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的国庆纪念日”。到200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60周年,此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口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