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贝奥武夫,学术界不仅质疑他的降妖动机,批判他的异化人生,而且斥责他身为国王徒手迎敌的愚蠢行为。这些观点忽视主体自我意识和主体性及其对个体的影响,忽视主体性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显然,贝奥武夫的异化人生是主体在主体性驱使下从既定社会异化,经历植根于特定生活方式之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工具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关于贝奥武夫,学术界不仅质疑他的降妖动机,批判他的异化人生,而且斥责他身为国王徒手迎敌的愚蠢行为。这些观点忽视主体自我意识和主体性及其对个体的影响,忽视主体性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显然,贝奥武夫的异化人生是主体在主体性驱使下从既定社会异化,经历植根于特定生活方式之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工具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大量使用隐喻的语言结构,散文需要意境、诗歌需要意象、小说需要形象,而意境、意象、形象的塑造本身又离不开隐喻的使用。本文以胡发云《老海失踪》为例,主要探讨隐喻与文本内容的关系、隐喻在文本中的分析途径和手段以及文本内容与转喻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据《南方日报》消息,根据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改编而成的魔幻大片《美猴王》,将由英国作家、好莱坞编剧尼尔盖曼担任编剧。该片导演张纪中称,尼尔盖曼是一位英国作家,也是一位好莱坞编剧,以写奇幻小说见长,创作过《贝奥武夫》、《美国众神》等多部著名作品。  相似文献   

5.
大厅和荒野是古英语诗歌《贝奥武甫》中一组重要的空间意象,二者的对立表现为有秩序的文明社会和混乱的自然世界之间的冲突。人物的发展离不开他所居住的空间。为了保护文明的边界,贝奥武甫经历了与怪物的三次搏斗,在此过程中成长为真正的英雄。  相似文献   

6.
周娟娟 《华章》2007,(3):131-131
本文首先比较中国古代的传奇-后羿的故事以及英国古代传奇英雄贝奥武夫的故事的俩点主要差异.一为英雄在传奇中所居的是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的地位,二为两个英雄的结局的不同.本文认为这两点反映的是文化传统与思维习惯的差异,进而分析造成其原因是客观的历史地理等物质文化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大厅和荒野是古英语诗歌《贝奥武甫》中一组重要的空间意象,二者的对立表现为有秩序的文明社会和混乱的自然世界之间的冲突。人物的发展离不开他所居住的空间。为了保护文明的边界,贝奥武甫经历了与怪物的三次搏斗,在此过程中成长为真正的英雄。  相似文献   

8.
英国民族史诗《贝奥武甫》叙述了英雄贝奥武甫传奇的一生,他在不断与魔怪战斗的过程中,表现出超人的英勇无畏与对人民的仁爱。这部英雄史诗是透过英雄贝奥武甫的精神世界,深层次的反映了它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的变化。这个时代基督教开始在欧洲大地广泛传播,人们的传统思想、社会文化受到基督教思想文化的影响开始发生变化。史诗《贝奥武甫》就反映了多神教和一神教的双重宗教观念,体现出氏族社会异教思想文化与基督教思想文化两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9.
《海外英语》2013,(9):60-60
Yellow(黄色)一说来自古英语geolu,一说源于由原始日耳曼语gelwaz演变而来的geolwe。最早是在古英文诗歌《贝奥武夫》(Beowulf)中用来描述用紫杉木(wood from a yewtree)做成的盾牌。日语里黄色读作墨(ki),据说是跟秋天落叶乔木 (ki)叶子变黄有关。  相似文献   

10.
《逍遥游》以多个意象、多组隐喻及其构成的多个场景来展开论述,要获取《逍遥游》表达的思想,必须通过解析这些意象、隐喻、场景来实现。从对《逍遥游》的语义分析来看,文本借助“鲲鹏”意象引出“小大之辩”的论题,再通过对“至人、神人、圣人”形象的描述,揭示出《逍遥游》对“我”与“他人”及其“物”之间关系调和的主旨。这种“物我”与“人我”关系的核心在于打破人为规定的产物对“我”的控制,“他人”的评价体系不再是“我”的行动与情感改变的影响因素,“我”的行动与“物”的效用在动态的、开放的时空环境中发挥着最佳搭配效力。  相似文献   

11.
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彼拉多是一位自由自在、宽厚仁慈、睿智自信的美国黑人女性人物,本文结合作品中彼拉多身上充满神秘魔幻色彩丰富的文化符号,挖掘这些意象所赋予的深层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小说《围城》中色彩瑰丽、新奇独特的隐喻,构成了钱钟书独特的写作风格,但同时也向翻译工作者提出了挑战。茅国权在翻译此部小说时,对其中的诸多隐喻进行了传神达意的翻译,赋予了读者极大的阅读享受。但是,由于译者忽视了英汉文化间的细微差异,某些意象翻译出现了误差。从概念隐喻理论来看,《围城》英译中的意象误差主要有两种情况:隐喻认知的偏离和隐喻认知的缺省。有可能导致译语读者对原文理解的偏差,难以领略小说原文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秀拉》通过对女主人公秀拉和黑人社区“底层”的描写,探讨了关于黑人女性寻求自我和黑人群体重建种族文化的话题。这一主题的表达有赖于作品中众多象征性意象的运用,着重分析这些意象的隐喻意义,并发掘莫里森文本的民族寓言特质。  相似文献   

14.
作为英国民族史诗,《贝奥武甫》是日耳曼异教文化传统与新兴基督教文化共存与碰撞的结果,史诗中蕴含的双重文化内涵,以及鲜明的人性塑造,对二十世纪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贝奥武甫》的文化内涵及其现代解读与转型两方面展开探讨与分析,发现现代电影与游戏对《贝奥武甫》的改编与再次创作,体现了《贝奥武甫》现代转型的新特点,尤其是电影中对二元论的突破以及对"英雄主义"解构,使作品更具理性光芒与人性色彩。  相似文献   

15.
当代隐喻学主张身体是人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起点和基础,以此产生的人体隐喻贯穿着人类认知构建的始终。以“肠”为源域的隐喻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均广泛存在。从认知隐喻角度研究汉英语言对“肠”(intestine)隐喻意象的异同,意义尤为重大。文章诉诸CCL和COCA语料库对涉及“肠”(intestine)及其隐喻词簇的语料进行收集,归纳总结汉英“肠”隐喻意象的异同,并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跨语言比较与分析,发现汉英“肠”(intestine)隐喻具有包括人体器官、疾病意象、食物意象在内的相同意象,以及器官意象、情绪意象、品质意象在词簇搭配上的跨语言差异。具身体认和文化脚本的双象限维度阐释了造成同异并存、同中有异的分布格局之深刻理据。  相似文献   

16.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在《牡丹亭》和《仲夏夜之梦》中运用了大量的动物意象,这些意象常常以修辞格出现,用于描述抽象的概念或情感。本文运用修辞学的理论,分析动物意象构成的各种辞格,包括明喻、隐喻、借喻、借代、拟人、摹声、用典等,并对其辞格类型进行对比与讨论。两部戏剧作品在动物意象和辞格上存在不同,这是与中西方文化差异和作品主题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7.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鲜明地指出,隐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隐喻不仅是修辞的简单附属品.也是一种由语言承载并凸显的思维方式。隐喻能帮助人们通俗形象地理解晦涩难懂的概念,借助自身和周围事物的具体意象来认知无形世界和表达抽象概念。隐喻所具有的概念属性与其植根于我们的身体经验的属性为其命名功能提供了可能性.凸显隐喻在人类认知世界和创造文化中发挥的功效。  相似文献   

18.
《野草》当中佛教语词的运用,呈现了一个别样的审美世界。纵观《野草》24篇(包括《题辞》),《失掉的好地狱》是佛教语词运用最多的一篇。它呈现出那一时期鲁迅先生复杂的"心造的地狱"世界,神、魔、人隐喻鲁迅精神世界不同的意识。借"地狱"这一佛教意象来表现客观现实对主观意识的影响。历史现实与精神世界使得在鲁迅"心造的地狱"之上开出的曼陀罗花有其丰富的内涵。这些佛教隐喻形象本身构成了一个超越喻体而独立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19.
四面环海、美丽富饶的英国,虽然历史悠久,但在上古时期未曾留下任何文学典籍,中古时期流传于世的也仅有英雄史诗《贝奥武夫》。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坛犹如火山喷发,可谓群星灿烂、佳作迭出,出现了足以使英国人乃至全人类千秋万代自豪的莎士比亚和培根等大师级作家,他们的作品不仅流传于英国和他们所处的时代,而且流芳百世于全世界。  相似文献   

20.
姜林依 《现代英语》2023,(21):92-95
文章立足莱克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结合夏弗纳关于隐喻的翻译策略,从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方位隐喻三个方面,对龚景浩的《将进酒》英译本中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及翻译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了与跨域映射有关的三种翻译策略:转换源语意象目标域为目的语意象目标域,转换源语意象目标域为目的语的对应意象始源域,省略源语意象。研究结果表明,认知语言学为诗歌隐喻的英译提供了新的解释路径,为《将进酒》的英译和欣赏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