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解读文本、走进文本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朗读常常被融合在整体目标和课时目标之中。在一般教学层面,教师关注的是朗读策略和方法,殊不知没有适合的朗读内容,即便方法再好也无济于事。一、在多维目标的融汇处遴选朗读内容语文综合性体现在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关注上,在此基础上,语文课程所承载的教学任务包  相似文献   

2.
<正>"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意蕴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鉴赏力的有效手段。正因为这样,广大语文教师对朗读教学情有独钟,重视有加。表现在课堂上,教师的分析讲解少了,学生的朗朗读书声多了;师生一问一答少了,学生朗读实践多了;学生远离文本少了,学生研读文本,与文本深入对话的机会多了。按理说,朗读时间和机会的增  相似文献   

3.
朱彩群 《文教资料》2012,(25):52-53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这一阅读理念,作者把阅读教学分为五个"对话"的阶段。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与同伴对话及评价性对话等,尝到阅读的乐趣,认识阅读的价值,提高阅读鉴赏能力。还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提倡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但绝不反对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范读。町以说教师范读是实现学生个性化朗读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段,学生的社会阅历尚浅,他们对文本的把握还不准,他们能够把文本读正确、流利都尚属不易,更谈不上读出自己的“个性”。即使是到了高年段,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具备“个性化”朗读文本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朗读的标准是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在常规教学中,学生基本能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流利,可是"有感情"地朗读是需要教师引导的。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一、教师范读,营造文本"感情"的氛围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让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  相似文献   

6.
充满感情色彩的朗读是学生感知文本内容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要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入语文情感场,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激发朗读热情,提升朗读动力,锤炼学生品味文本内涵的技能。  相似文献   

7.
李军成 《成才之路》2014,(29):79-79
正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文本有效地朗读,不仅能进一步感知文本深意,还能在读中获得情感的熏陶,对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有着不言而喻的效果。一、在文本疑惑处,引导学生品读《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惑"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惑,而作为教师,第一任务就是为学生解除这些疑惑。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导学生怎样读,还要告诉学生所读之意。学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展开朗  相似文献   

8.
徐蕾 《天津教育》2020,(5):185-186
“朗读、默读”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两驾马车,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感知文本、体验情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重要方法之一;默读,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把握文本思想内容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一线小学语文教学都非常重视朗读和默读,但是,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成为教师构建课堂教学的绊脚石,本文从朗读、默读在语文课堂中的创新策略的角度,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9.
陈芳 《师道》2013,(7):67-68
朗读是一种传统的读书形式,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重要途径。这里所说的读,是有感情、有节奏、吐字清楚、声音洪亮地朗读。但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朗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琅琅读书声时常被教师过分的讲解所代替.有时为了节省时间、赶教学进度.教学中也忽略了朗读这一环节.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更不屑大声朗读。语文课堂走向了“只讲不读”、“学而少读”的畸型之路。  相似文献   

10.
【教学片断一】 我们平时朗读的形式很多,有表演读、配乐读、对读、分角色读等。但这些都是朗读者在变化,而朗读的对象——文字没有变化。如果我们把朗读的文字的行文格式进行一些变化,再让学生去读,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明天,我们毕业》(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中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11.
高新华 《成才之路》2013,(14):72-73
朗读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同样也是学生走进文本、感知文本内涵的重要方式和策略。新课标颁布之后,对于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朗读策略指导又进行了重新的阐述,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这样的规整与阐释,进一步理清了教学理念,确定了朗读的方向,让朗读这一形式始终与文本气韵相结合,切实提升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强了课堂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2.
目前的朗读教学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那种低水平的朗读既窒息了学生的灵性又败坏了朗读的名声。笔者试以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思考粗浅地来谈谈这些问题。一、朗读形式"喧宾夺主"语文课上,学生还未开读,教师就绘声绘色地读了起来,而且一读到底,过后,示意孩子学着老师朗读的样子读一读、练一练。可大部分的学生连生字关都未过,哪谈得上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又怎能遂了教师范读时的美好心愿,实现教师的期许呢?此种范读得不到实质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分角色朗读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朗读指导形式。然而,大多分角色朗读往往只是分配不同的人朗读不同的文本角色,至于如何读出应有的滋味,通常犹如“蜻蜓点水”,体味不深。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角色定位,关注时空情景,张扬自我个性,充分体会角色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读出对角色的独到理解,努力达到分角色朗读之“三现”,从而真正走进文本。  相似文献   

14.
分角色朗读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中重要的语文要素,是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得到情感熏陶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语文要素编排序列和文本体裁,明晰分角色朗读的要求,立足文体特点,遵循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发展水平,统筹设计朗读活动,让学生逐步习得朗读方法,最终提升朗读能力。  相似文献   

15.
<正>朗读是一门艺术,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扩展语言空间、提高思维能力和陶冶情操。其中,有感情地朗读是阅读教学需要达成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朗读在整个语文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教师  相似文献   

16.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呢?笔者就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1.关注文本,让朗读"情有所依"文本是作者生活感悟的文字再现,朗读是学生体验、感悟文本的重要途径。教师引领学生研读文本时,首先,要提醒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知识背景去  相似文献   

17.
读书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但是,一味地让学生读、读、读,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和抵触情绪。因此教师要注意读的形式多样灵活,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对课文进行体味、鉴赏。一、默读——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效的默读,能使学生沉浸在文本中,用心去感悟、  相似文献   

18.
<正>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刚刚接触文本,由于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文字体验,朗读起来以唱读、顿读为主,句子的停连缺乏必要的准确性和针对性。范读所传达的是教师本人的认识能力和态度观念,范读时教师强烈的爱憎情感,对学生会产生较深的影响,让学生们在倾听中理解停连的分寸,在模仿中感知文本的意蕴。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看菊花》一课教学,为  相似文献   

19.
<正>小学生爱说、爱读、爱表现的特征决定了朗读这一教学形式在课堂中的高频次运用。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朗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帮助学生主动品味文本语言呢?笔者利用“猜学”这一手段,将“猜学”与朗读结合,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朗读不落俗套,实现进阶。  相似文献   

20.
当前,语文教师“在备课”这一教学环节中存在着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一“、抄教案”。照搬教参,从而使备课流于形式,这种现象较为普遍;二、备“形式”超过“内容”,刻意追求“合乎潮流”的教学形式,而对所教课文没有花多少时间去研读、领悟;三、一味地模仿名教师、名教案,不切合学生实际,缺乏个性“。备课”应该成为教师自觉的、有探究性的行为,而不应成为一种形式,那么语文教师平时在教一篇课文前究竟应该作哪些准备呢?一、备课文教师在教一篇课文前应“朗读在先,感悟在先”,要想感动学生首先得先感动自己。好的课文和精彩段落甚至应该朗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