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吴军 《知识窗》2011,(5):37-37
对于鲁迅对待客人的态度,徐志摩在给周作人的信中曾经说道:“只有令兄鲁迅先生脾气不易捉摸.怕不易调和.我们又不易与他接近。”由此可见.徐志摩认为鲁迅的脾气不大好.所以.做他的客人很不容易。但是.鲁迅有时候对待客人是非常可亲的.比如唐彼就在文章中写到鲁迅见到青年人时的平易近人和一见如故的热情.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文学生涯极为特殊,而这特殊性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沈从文也借鉴西方翻译小说,然其借鉴只限于形式。广受现代文人青睐的西方思想并未出现的沈从文的关注视野中。是湘西,是传统中国,给了沈从文无边的情感积淀和创作热情。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由主义文学在沈从文那里达到了一个高峰,他受到胡适等人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始终坚持文学的独立性,以人性重构民族理想品德,无论是在创作姿态还是在作品的整体风貌上都表现出对艺术自由的坚持和追求。  相似文献   

4.
狂人刘文典     
章玉政 《金秋科苑》2008,(17):58-60
刘文典是一位长期被忽略的国学大师,以狂著称。他师承刘师培、章太炎,结交胡适、陈寅恪,瞧不起闻一多、沈从文,追随过孙中山,营救过陈独秀,驱赶过章士钊,痛斥过蒋介石。  相似文献   

5.
狂人刘文典     
刘文典是一位长期被忽略的国学大师,以狂著称。他师承刘师培、章太炎,结交胡适、陈寅恪,瞧不起闻一多、沈从文,追随过孙中山,营救过陈独秀,驱赶过章士钊,痛斥过蒋介石。  相似文献   

6.
蒋骁飞 《知识窗》2013,(5):30-30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常务委员杨振声举荐小学毕业的沈从文到联大任教.杨的目的是为了扩大新文学的影响。当时的西南联大.大师、海归云集.可谓群星璀璨。所以,“小学生”沈从文进入联大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和讥笑。  相似文献   

7.
1942年.国内物价飞涨。胡适听季羡林说陈寅恪一家食不果腹.立刻托季羡林送上3000美元.但陈寅恪坚辞不受。胡适想了一个让陈寅恪能接受的办法.提出将陈先生不需要的书抵扣这3000美元。于是季羡林奉送上3000美元。并替胡适拉回一车书。这车书,胡适又捐给了一些社会机构.  相似文献   

8.
<正>谈起民国,大家会想到什么?是孙中山、徐志摩,还是上海滩的旗袍?我总会回忆起曾看过的一则轶事。这个故事说的是将"四书"中的三部翻译成英文的辜鸿铭先生。一日,他与胡适同去一位友人家做客,席间他对两位外宾介绍道:"Here comes my learned enemy"(这是我博学多识的敌人),顿时笑声满座。这里使用"敌人"的缘由是,较胡适而言,辜鸿铭在思想上守旧、顽固,所以胡适在一定程度上便成了他的敌人,可他们在  相似文献   

9.
和自己说话     
谢胜瑜 《知识窗》2013,(15):8-9
有多少人想过要和自己说说话? 我在广州工作时.有幸在一位我非常尊敬的长辈手下谋生.她官至厅级,又是一个干实事的人.事情一年四季也忙不完.但是每一年的清明节前夜。她都闭门不出,给她逝去的父亲写一封长信.回忆她这一年来的所作所为,包括吃过的苦头、得到的褒奖、受过的责怨。当然.也少不了向父亲倾诉自己对世事的不满和来年的打算……这样的信.她父亲逝去了十几年.她一直写了十几年.从没间断。  相似文献   

10.
牧徐徐 《知识窗》2010,(8):29-29
如果你身价不菲.且担心被人绑架或者暗杀.你可能想到要给自己穿上一套防弹衣,或者为自己雇用一个保镖。但是,这样就安全了吗?防弹衣不是万能的.保镖的反应速度和护驾能力也不能让人百分之百放心,那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1.
胡适,蒋介石拟定的抢救名单中第一人 1948年1月13日,蒋介石派人飞抵北平劝说胡适南下,但胡适以正忙着筹备北大50周年校庆为由不肯南下。第二天,蒋介石又两次亲自打电话催胡适飞南京,并于14日再次派出专机飞北平,实施紧急“抢救计划”。“抢救”对象首先是胡适、梅贻琦(清华大学校长),其次是陈寅恪、陈垣、毛子水、钱思亮等。事已至此,胡适这才下了走的决心。胡适小儿子胡思杜表示留在亲戚家。  相似文献   

12.
喂养善良     
马德 《知识窗》2010,(12):15-15
清嘉庆年问,有一个叫周维城的人.因为孝顺父母而遐迩闻名.据说.有一个老头看到周维城.没说几句话,就无可救药地喜欢上了,当下,便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  相似文献   

13.
我成为父亲后.对于孩子奉行的是只做不说.换句话说:闭上嘴.抬起腿,走自己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作为父亲.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身教。儿子郑亚旗2岁时.我开始一个人写《童话大王》月刊。我之所以能二个人坚持写一本月刊几十年.很大程度是为了演示给儿子看:父亲靠一支笔,让家庭丰衣足食。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与文化》2010,(7):47-47
越来越多的人给自己打上“抑郁”的标签.甚至许多明星的经纪公司,将自己旗下的艺人与抑郁、自闭联系起来,大打“深沉”牌。许多年轻人也以自闭族、抑郁族自居。  相似文献   

15.
1975年,我为《中华民国史研究丛稿·人物传》写了一篇胡适的小传,虽只是一篇小传,毕竟也得尽量查阅各种相关资料。其中除了胡适本人的著作外,他人所写的有关胡适的东西,包括传记、回忆录、  相似文献   

16.
柳哲 《知识窗》2010,(2):1-1
1923年夏天.沈从文从故乡湘西来到北京求学.满怀希望报考了北大.这一年的秋天.他参加了燕京大学二年制的国文班入学考试,结果有一科得了零分。主考官十分同情他,把2元报考费破例退还给了他。  相似文献   

17.
蜉蝣也励志     
陈绮贞有一首歌《蜉蝣》,“人常会觉得自己平凡渺小,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看见自己追求梦想的样子”.陈绮贞的声音一贯安静。她一开口唱,整个世界便安静下来了。她似乎拥有魔力.把人吸引进她的歌声中.无法自拔。这首歌给人听觉享受的同时.又不禁让人思考起了短暂的一生。  相似文献   

18.
英国伦敦艺术大学的珍妮·蒂洛森提出了她的一种新时装理念——让服装通过气味给人们带来好心情。这种理念的依据是,气味能影响人的行为.改变人的心情。例如,人们可以使用气味提醒自己清晨起床.也可以利用气味在晚上将自己带入梦乡。气味还有提神作用,能令自己在工作的时候保持清醒状态。蒂洛森因此推出了一种神奇的智能服装,它能释放出各种气味,包括食物、咖啡和鲜花的气味等。  相似文献   

19.
张琦 《知识窗》2013,(1):41-41
美国大选正式投票前的一周.也是奥巴马首届总统任期里的最后一周.他和罗姆尼都迎来了大选最关键的时刻。两个人都使出浑身解数努力争取选民,想为自己的当选最后努一把力.然而.让人们没有想到的是.飓风“桑迪”也于此时突然袭击了美国东部.给美国多地的交通和电力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相似文献   

20.
王景  陈道隆 《科学中国人》2009,(2):F0002-F0002
香港人在北京,让人联想到北京人在纽约的句式。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家建设百业待兴。内地的改革吸引了一批香港人士来到北京“淘金”,他们带着对北京的憧憬来到了这片土地。本文的主人公也是一位香港人,也是千里迢迢地从美国回到香港.再由香港回归到了祖国的首都——北京。所不同的是.他不是”淘金”而来.而是为了“追梦”。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为实现自己的情感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