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政治课教学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实施几年来,给高中政治课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激发了广大教师投身新课改的热情.伴随着新教材、新课标的一系列培训和通过新课程的展示课、观摩课,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几年来,我们政治课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探索,积极实践着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理念上,如淡化知识的简单传授,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的理念: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注重启发感悟,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注重能力开发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反对死记硬背的理念;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反对教师中心说的理念等.这些理念渐渐为教师接受并在教学中体现.在教学方式上,由过去的"一言堂""满堂灌"更多地变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参与的活跃局面,教师从"台上"走到了"台下",由课堂主宰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旁观者,教学手段日趋多样,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在评价方式上,改变了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这种评价方式的变化成为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供给学生最佳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角。因此,作为新课程的执行——教师,就更应该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关注、尊重和常识每一位学生。  相似文献   

3.
"生本"教育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作用。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从一堂英语公开课出发,结合"生本"教育理念及新课标理念,从四个方面对这节课如何体现学生自主、教师如何适时引导进行反思,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理念注重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研究性学习。本节课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学生实验这种亲历探究、生生互动的教学场景正是今天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所需要的,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的实施,实际上是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因此在实施新课程时,教师们都不约而同地倡导互动式教学,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一次次推向高处.  相似文献   

6.
2010年秋,甘肃开始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新课程理念倡导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倡导科学探究,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课程内容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倡导联系实际,更新评价观念,促进学生发展。所有这些对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物理教学,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让学生想学、乐学,这是每一个老师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邵丽媛 《考试周刊》2010,(24):31-31
根据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为体现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本”。下面我针对高三《植物激素调节》一节复习课,谈谈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对思想品德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与研究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课改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历经长时间的教育教学实践体验、理解与感悟,方能将复杂、抽象的教育理念转化为丰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教学行为。对此,可尝试进行教育叙事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以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小学数学旧版课本编排以"例题—法则或定律—练习巩固"为主线,教师注重讲解例题,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新课程提出"以生为本",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0.
新课改倡导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以现代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不断提升英语教学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突出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的实施,实际上是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因此在实施新课程时,教师们都不约而同地倡导互动式教学,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一次次推向高处。对于生生互动来说,它使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它以改善课堂内的学习心理气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品质、增加学生间的交往为主要优势,能使学生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协作活动。但目前基于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仍然停留在以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的表层上,仅仅是为了追求气氛而缺乏具体的目标和内容。  相似文献   

12.
荣靖 《青海教育》2004,(11):15-15
新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重视文化熏陶、人文教育与综合实践,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深广影响,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如何让教学走进新课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作为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体现《课标》精神,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课改,就要学习、研究新的教育理念和《课标》,分析、研究课改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逐步革新自己的教学行为,潜心研究,不断探索,真正走进新课程赋予我们的广阔空间。经过学习、摸索和实施新课标,最大的感触就是新课标积极倡导“自…  相似文献   

13.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也是教育回归人性、倡导人本主义的必然.作为新课程实践者的教师就必须把教学行为着眼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建构适合学生发展的主体发展性课堂.  相似文献   

14.
陈茂喜 《教师》2014,(31):52-53
正新课程倡导和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提倡建构性教育教学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师与学生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然而,基于教育的总目标是促进一切个体的发展及素质教育的内涵。结合新课改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文素养的解读以及实际的语文课堂就会发现,在语文教学的实践层面远远未能实践这些符合教育本体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供给学生最佳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角。因此,作为新课程的执行者———教师,就更应该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关注、尊重和赏识每一位学生。一、关注学生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教与学就会成为教师和学生一种快乐的、舒畅的情感体验,知识的传授就不再是乏味的、单调的、空洞的讲解,而知识的获取也就会变成积极的、主动的、渴望的接受。如在教学正多边形…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交流、合作,学会探究。理念的转变促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也随之改变。教学是有规律的,课堂需要预设;教学是动态的,必然会生成。如果课堂没有预设,就不会有生成。课堂的生成是在预设基础上完成的。因此,一节课的成败关键在于课前预设的优劣。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改”以来,广大教师不负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走进新课程,倡导新理念,转换角色,转变教学行为,努力实施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我们针对一些教师由于对新的教学理念理解偏颇,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走入误区所提出的教学应对策略,体现了“课标”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有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8.
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努力地向前推进,新课程要求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本文结合信息技术课教学例子分析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9.
吴、蒋二位老师的课例,体现了新课程的教材观、教学观,全面落实了《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体现教者和学生创造性智慧的典型案例.下面笔者从两方面谈一谈对这节课的看法.1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了新课程的教材观传统的教材观是“教材即为知识”,教师和学生都把教材“绝对化”、“权威化”和“神圣化”.而本节课中,教者打破了这一陈腐的教材观,全面贯彻了“教材是范例”的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教材观,体现了教师是课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倡导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所谓互动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平等对话,通过相互交流与讨论来完成教学任务。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互动探究教学,是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