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风筝》是鲁迅《野草》中的一篇。有人说:“这一篇的主题思想……是在解剖自己,在深刻地批判自己。”有人又说:《风筝》中的“我”,“决不是鲁迅自己”,它的主题也“不是什么‘自我批  相似文献   

2.
《风筝》是鲁迅先生写于上个 世纪20 年代的一篇散文。它以丰富 而 多 维的 思 想 内 涵 而倍 受 中 外 读 者,尤其 是青少年读者的喜爱。其 中闪 现的 “儿 童教 育”、“自我 解 剖”、“亲情温馨 ”及对“美好事物 追求”等思 想光 芒,即使 在今天 仍 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而先生文 中的映衬艺术, 也堪称匠心独运, 值得细细品味。 以“寒威”与“温和”相映衬。 在文章开头的第12 节中,“我” …  相似文献   

3.
【导学说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创造行为,应当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风筝》因其主题多元化,很适合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可以拓展思维空间,课文难点较多,是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材料,本导学创意注重启发学生从分析《风筝》写作中的感情线索和写作手法入手,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探究文章多元主  相似文献   

4.
长者对幼者的精神“虐杀”——《风筝》着力表现的这个主题,是与鲁迅对现实社会一贯持有的理性、批判精神相一致的,也是与作者从《狂人日记》肇始的对传统文化的清算、批判精神一脉相承的。透过摧毁一个“将要完工”的风筝这一件生活小事,于习焉不察中见出传统文化里潜藏着的“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的《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收在1924—1926所作的《野草》里。《野草》的题辞中写道:“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这一段写在1927年4月的文字告诉我们:这本集子记下的是作者在“荷戟独徬徨”时的一些小感触,当时广州的现实已使他认识到以往的“荷戟”并不是苟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风筝》犹如绍兴的老酒一样散发着浓郁的诗情。文章立足于现实小事,但经过学贯古今、融有多元社会思想的鲁迅深沉地锤炼,熔铸成了一篇"内含哲理、用意深邃"的散文。文章不仅表达出了鲁迅那种"难于直说"的挚爱,而且表现出了鲁迅固有的那种敢于透彻解剖自我、深刻批判社会的魄力,展现出了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良知。我们从他冷峻的笔调中会感悟到深刻而广博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7.
《祝福》是一篇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问题是:叙述者为什么要叙述这样一个与“我”并不相干的人——祥林嫂——的故事?这里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叙述者的叙述动机;二是作者鲁迅为什么安排这样一个叙述者。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即叙述者的叙述动机。  “我”在年底来到鲁镇,但由于感到鲁镇无聊、压抑的气氛,马上想逃离这个令人窒息的地方。叙述者在开始他的叙述时特别强调:“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为什么呢?因为祥林嫂问“我”: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能否见面?这些问题“我…  相似文献   

8.
《风筝》短小精悍,全文不足一千四百字,却包含了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本文开头写道:“地上还有积雪”,“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这“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凉异”的是在这肃杀的严冬里,竟有报导春天讯息的风筝浮动于空中,“悲哀”的是忆起幼时对精神的虐  相似文献   

9.
引题(引自《理科考试研究》)2005年第12期第59页)向混有H2SO4和CuSO4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后滤渣的质量与加入的铁粉的质量恰好相等,求原溶液中H2SO4和CuSO4的质量比。  相似文献   

10.
《风筝》是较早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鲁迅作品之一;也是极少数跨越意识形态鸿沟,入选我国台湾地区国文教材的鲁迅作品之一.同时,这篇课文的解读难度之大也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其主题至今仍争议不断.笔者认为,梳理各家见解,回到文章本身,是得出合理结论的途径,也是本文和其他鲁迅作品研究和教学的基础. 关于《风筝》的主题,较有代表性的解读大致有三种:第一,"深刻自省精神虐杀""自我批判赎罪";第二,"反思儿童教育";第三,"批判、控诉黑暗的现实".此外,就笔者视野所及,还有以下一些有一定代表性的说法.  相似文献   

11.
《恋爱中的女人》是英国现代小说家劳伦斯的一部重要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劳伦斯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抨击达到了极至。他认为现代工业文明破坏了自然环境和人类本身,使得人类世界蒙上了死亡的阴影;劳伦斯在小说中主张以死亡消除死亡;但是小说的这个主题本身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于红伟 《教学随笔》2013,(16):123+130
本文通过对北京大学现代汉语料库中随机抽取的100个含有"见解"的用例进行分析,得出"见解"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了偏移现象,并进一步研究了它偏向正极的原因,预测了"见解"一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柳州师专学报》2016,(3):33-37
"弃妇诗"是《诗经》中的一类重要题材,它着重反映了当时妇女在感情上所受的压迫和苦难。可以说,《诗经》中的"弃妇诗"是后代此类作品的滥觞。文章从《诗经》中的弃妇诗出发,着重探讨此类诗歌叙事主题模式的形成、弃妇形象的发展演变以及性别角色的转换,试图对弃妇诗的嬗变历程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4.
《我弥留之际》是美国南方作家福克纳于1930年的杰作,展现出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状态和生存困境的思考。在该小说中,死与生的对立是故事的基本线索,水与火是故事发展的辅助因素。这四个语义素相互之间的对立关系以及语义素的动态发展使故事产生了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文章,向来是较难懂的。在讲授人教社课标版七年级(上)第21课《风筝》时,我把授课重点放在了第4、5两段上。第4段,我带领学生通过找重点动词,分析了鲁迅是如何绝情地对弟弟进行了“精神的虐杀”;第5段,我们又共同学习了鲁迅先生的勇于自我剖析精神。  相似文献   

16.
常万志 《考试周刊》2011,(58):55-56
一、背景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新课程给予的自由可以让学生激发无限的创造力。因为新教材新标准给了学生海一般阔、天一样高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内外能够充分施展自我个性,发挥创造力。  相似文献   

17.
<正>为庆祝《教师博览》创刊20周年,回顾我刊编者、读者、作者携手走过的美好日子,答谢曾经给过本刊各种支持和帮助的朋友,本刊决定举办"我与《教师博览》"主题征文活动。一、征文内容:1.讲述发生在您与《教师博览》之间,或感人、或有趣的故事;2.讲述《教师博览》对您的工作、学  相似文献   

18.
《教师博览》2013,(5):5
<正>为庆祝《教师博览》创刊20周年,回顾我刊编者、读者、作者携手走过的美好日子,答谢曾经给过本刊各种支持和帮助的朋友,本刊决定举办"我与《教师博览》"主题征文活动。一、征文内容:1.讲述发生在您与《教师博览》之间,或感人、或有趣的故  相似文献   

19.
《教师博览》2013,(7):5
<正>为庆祝《教师博览》创刊20周年,回顾我刊编者、读者、作者携手走过的美好日子,答谢曾经给过本刊各种支持和帮助的朋友,本刊决定举办"我与《教师博览》"主题征文活动。一、征文内容:1.讲述发生在您与《教师博览》之间,或感人、或有趣的故事;2.讲述《教师博览》对您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所产生的影响;3.表达您多年来对《教师博览》的看法和评价……您可从一个方面切入,自拟题目,内容必须真实,体裁不限。  相似文献   

20.
《追风筝的人》是由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根据亲身经历写作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一经出版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引起了诸多评论家和读者的关注,被翻译为50多种语言。小说通过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少年阿米尔的成长过程,讲述了一个人经历了磨难后,逐渐成熟的过程,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