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白鹿原>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它的出现震惊文坛,人们惊呼它为"中国的<百年孤独>".无可置疑,陈忠实的<白鹿原>深受<百年孤独>的影响,如<白鹿原>与<百年孤独>在题材、创作手法的相似,此外,在意象、情节、人物设置等方面也存在相似性.但由于两位作家所立足的文化背景和所持的文化态度不同,并且两部作品在表现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使得两部作品各具魅力.文章从意象的角度切入,分析和比较两部作品的文化观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百年孤独>的主色调是黄色,<白鹿原>的主色调是白色;圈圈和鏊子表达了两位作家的历史观和深层次意思上的对民族心理缺陷的批判意识;蝴蝶和蛾子分别批判了家长制和宗法文化;猪尾儿和砖塔这两个性禁忌的象征则分别批判了性泛滥和性压抑及其背后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2.
《白鹿原》描绘了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社会结构和礼俗形态;挖掘了传统文化的“仁义”精神、“济世”精神和自强不,包的精神;展示了本世纪前半叶传统文化在白鹿原这块文化沃土上从振兴到受挫再到退缩的历史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在白鹿原五十年间的发展过程是其两千年发展历程的缩影。  相似文献   

3.
鲁迅小说<祝福>所描绘的鲁镇是旧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鲁镇的风土人情淋漓尽致地展现着传统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几乎全部内容:从风俗到制度、从思想到宗教、从日常生活到行为准则.环境造就人物.祥林嫂生不逢时,生活在"鲁镇文化"氛围中.倍受世人嘲讽,孤独地承受着天灾人祸的双重打击,最后冻死街头.她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更是社会的,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4.
在小说<白鹿原>中,陈忠实塑造的白嘉轩是一个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影响,多重身份的人物形象,"学为好人"是他做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而"仁义"是他做人的核心,他的胸怀像白鹿原一样宽广,他是中国传统文化典型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5.
<白鹿原>作为对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认识和再挖掘的理性反思的"最成功"的作品,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白鹿原>在超越了时代同类文本的同时,又体现了时代的限制.<白鹿原>对儒家人格道德模式只评不判或无力判决,并不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建树,同时,在处理两代人的关系时有扼制新生代生命力和创造力之嫌.小说在反思和构筑中的无序性导致它不可避免陷入了迷蒙之阵.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就是因为他运用现代英语展示了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这部巨著以现代英语为载体,以恢宏的气势描绘了一幅中国社会历史风俗长卷;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女性形象浸透了中国传统巾帼的神情风韵;一个"道"字更是力透纸背,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成为牵引众多事件和人物的主线.  相似文献   

7.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举世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经典著作,在西班牙文学中被誉为"当代的<堂吉柯德>",<白鹿原>是我国当代作家陈忠实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具有"史诗性的浓郁文化意识和文化风格的巨著",这两部文学巨著不约而同地运用了反讽的修辞策略.本文拟从反讽修辞这一角度,考察两部作品在反讽修辞的运用上所体现出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性与秘史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很多作家在其作品中涉及性命题,两性描写在小说叙述中成为对人的精神存在本质进行思考和表达的手段.<白鹿原>中的两性描写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白鹿原>中田小娥形象的跃现,引发了陈忠实对文学创作中性描写的理解和认识:爱尤其是性不应成为创作的禁区,性在文学作品中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是人的生理本能和人性的合理性要求;透过田小娥这个视角,陈忠实看到蒙裹在爱和性这个敏感词汇上的封建文化、封建道德,性就成为揭示白鹿原民间"秘史"和支撑这道原和原上人的心理结构的重要构件.因此,在写作<白鹿原>时,陈忠实归纳出"写性三原则":"不回避,撕开写,不作诱饵",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写作态度.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一生熟读<红楼梦>,盛赞<海上花列传>,并且有意识地从这一传统中汲取创作所需要的资源,使其作品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在她的长篇小说<十八春>中,这一文化传统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写法上,张爱玲有意识地模仿<红楼梦>中灵活变换的人物视角并以之代替西方现代小说较为严格的单一人物视角,具体表现为该篇小说开头部分所出现的"叙述跳角"和人物容貌描写上独具匠心的布局方式.第二、在道德问题上,<十八春>从个人对于家族的责任义务与对于情欲的适度克制这两个方面分析人物的品行,尤其强调前者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褒奖一切对于家族生计有所贡献的行为,具有较为明显的道德保守倾向,这也显示出与<红楼梦>、<海上花列传>相一致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0.
《白鹿原》正面审视了儒家文化,描述了这种曾经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化,在充满灾难与厄运的本世纪上半期社会,由自足、挣扎到变异、衰退的过程。白鹿原是中国村落家族文化组织的活标本,而村落家族文化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质,故此白鹿原家族文化在现代政治文化的剧烈冲击下发生的变化,从一个侧面揭示出现代中国历史变迁的奥秘。作者在沉入本民族传统文化中寻觅精神资源的同时,显示了家族文化的负面性  相似文献   

11.
《白鹿原》通过一群“白鹿原人”在 2 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舞台的全面文化突围和全部文化遇难 ,点明了我们中华民族在迁移过程中先天存在的某种文化悲剧性。在《白鹿原》文化历史梦魇式的文学呓语背后 ,正是传统的封建文化 ,导致了白鹿原人生命的苦难与悲凉 ,造成了他们人生的全部死亡、灾难和不幸  相似文献   

12.
巴尔扎克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白鹿原》就是这样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典范,作品通过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是主要人物之一的白嘉轩,通过在历史过程中的沉浮,客观真实地描绘了从民国建立、农民运动、国共合作分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半个世纪的历史面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儒家文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桑丈彬 《现代语文》2005,(10):26-26
<资治通鉴>中关于三国赤壁之战部分(以<赤壁之战>为题目选入高中语文课本)记载了赤壁之战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孙、刘、曹三个方面,事件繁杂,人物众多.在一般读者看来,在这一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从而在中国历史上留下重要一笔的历史转折过程中,最引人瞩目的人物当为吴都督周瑜和刘备集团的军师诸葛亮,因为诸葛亮促成了孙刘联合抗曹的局面,周瑜统帅吴军以少胜多打败了曹军.其实,根据<赤壁之战>的记载,客观地考察这一历史进程,人们就会发现,赤壁之战中至为关键的人物当非吴主孙权莫属.  相似文献   

14.
《白鹿原》中祠堂意象出现175次,并且其每次出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可见作者是有意凸显祠堂。《白鹿原》将具有儒家文化特质的祠堂意象与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进程相关联,通过其功能演变的过程,展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层演变历程",也是呼应小说开头书写"民族秘史"的主旨。通过其命运流变的过程,揭示白鹿原上家族命运的变迁及以祠堂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现代文化中的窘境,暗含作者关怀、思索传统文化未来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互文性的角度,探讨了林语堂是如何翻译传播<浮生六记>中的传统文化的.<浮生六记>的传统文化融入在其它文学作品、历史故事和传统习俗中,译者在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中关注互文性,把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本紧密联系起来对翻译实践工作有着切实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生殖崇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白鹿原》是一部展现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英雄史诗,一轴描绘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它再次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生殖崇拜对人类文化和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片面地强调<变形记>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似乎淡化了卡夫卡所处的时代及文化背景,显得过于强调其现代性而忽略传统文化的影响.卡夫卡是从传统中来的,其作品在表现"异化"方面与后来的以及当时的一些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国家的作家、作品尚有一段距离.从20世纪初奥匈帝国的文化环境和卡夫卡的精神特质出发,探讨专制文化在造成<变形记>人物"异化"方面的突出意义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刘向<列女传>之前的史书中很少有直接的心理描写,历史家在面对不得不表现人物心理的情况下.通常会采用对话及独白的形式让人物将心中所想用语言直接"说"出来.<列女传>在大多数篇章中也是采取这两种方式来表现人物心理的,但有两篇却出现了直接描写人物心理的重大突破,这是一种非常小说化的写法.体现了从史传文学向虚构文学的演进.  相似文献   

19.
<白蛇传>本为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从初始形成至今已历经变迁.本文以香港作家李碧华小说<青蛇>为参照,借助其小说与电影剧本的两重性,通过对其故事新编及叙事策略的研究,动态观察白蛇故事在小说、戏剧、影视等方面整体重编的过程,管窥这一传说在人物重塑、文化意义和价值判断上是如何完成现代流变的.  相似文献   

20.
重温90年代经典,感悟生命,品味人性,<白鹿原>奏响了一首生命的悲歌.本文从人性的角度,主要对出现在<白鹿原>里的田小娥、白孝文两位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试图对<白鹿原>的解读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