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原年 《武当》2005,(7):14-15
太极拳的老祖师张三丰说过,“欲大成者化功也,欲小成者武事也”。这里的“化功”,我的理解是走化上的功夫,“武事”是指主动进攻的功夫。武术是打人的功夫,但这位老祖师却认为从走化上下功夫,才能达到大成,而从进攻入手,只能达到小成。  相似文献   

2.
李滨 《精武》2007,(1):38-39
一、太极武道为李博与李春茂传授河南省博爱县唐村李氏八世祖李春茂,乃李伦、李仲、李俊、李岩之生父。李春茂拜千载寺、太极宫武道长李博为师,习十三势拳、剑、枪艺,学而有成,是太极拳传世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著有《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行功歌》等太极武道著作。《李氏家谱》八世李春茂辞条:“春茂,字廷璧,号叶蓁,配赵氏、辛  相似文献   

3.
马杰  唐金柱 《武当》2005,(1):12-15
“武当太极十三势推手”是武当玄门丹派门内独有的一种推手锻炼技艺,也是太极拳技击用法训练的重要手段,它和“武当内功太极拳”套路相辅相成,拳架可谓理论,推手即是实践,当拳术套路炼得纯熟细腻,中正圆满,能内外合一,虚实刚柔具备之后,就可将在练架中得来的刚柔内劲,运用到练习推手对抗中,以充分发挥推手的独特技法。  相似文献   

4.
雷世泰 《武当》2009,(10):15-16
推手究竟是如何取胜的呢?前人已经说了不少,王宗岳的太极拳论里有个精彩的说法,就是“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这是太极拳界相沿已久的传统说法。不错,但是不确切,不完整,容易引起误解,造成“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后果。  相似文献   

5.
山令誉 《武当》2003,(10):16-17
论掤劲八法招法与张三丰十三势功法差异 陈鑫的掤劲八法等十三势理论与张三丰十三势理论相比较,虽然都冠名太极拳,但陈的十三势是进攻招法,张的十三势是防御功法。名称相同,拳理却不能相提并论。它们主要差异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林俊岸 《武当》2016,(4):34-35
(接上期)七、《打手歌注释》是王宗岳对《打手歌》的注释,《擎引松放四字》、《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是王宗岳推手、技击的秘诀《先天太极拳·太极拳经》录有《打手歌注释》、《擎引松放四字》、《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打手歌注释》未见他本有录,从其标题和内容可知《打手歌注释》是王宗岳对《打手歌》的注释,结尾有王宗岳编辑太极拳经的说  相似文献   

7.
祝大彤 《精武》2007,(11):35-35
树大自然直。练习太极拳也是一样,水到渠成。太极拳的最高境界讲究自然而然,但是,顺其自然可以,听其自然不可,不按太极拳的客观规律练习,方法不得当,一味听其自然,最后必定是"一根棍"的结局,徒见其心劳日拙而已。从本文看,太极拳练习者在推手过程中想"出技巧"、"出思想"、"出效果",不当一根任人摆布、随意发放的"棍",必须要"松"。可惜的是,侯老先生除了"松多了"一句话,没有更多的启发之言献给读者,只能寄望祝大彤先生将来对读者朋友不吝赐教了。  相似文献   

8.
王志远 《武当》2006,(12):13-15
王宗岳《十三势歌》曰:“变转虚实须留意”。杨澄甫说:“太极拳以分虚实为第一义”。陈鑫说:“开合虚实,即为拳经。”董英杰在《太极拳释义》中说:“全部太极拳之精华奥妙,尽在虚实二字之运用。”《牛连元转授之杨氏九诀·虚实诀》歌曰:“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拳谚又云:“虚实刚柔之谓拳”。由此可见,虚实范畴的体现,就是太极拳经、拳术的基本点。虚实即阴阳变化,有变化方能生技巧,有技巧乃可以言拳术,倘虚实不分,则成孤阴独阳,无生长变化可言,更无能变技巧之术。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谙虚实或不懂得分虚实,即不明阴阳、动静、刚…  相似文献   

9.
李慎强 《武当》2004,(6):11-14
习者在对清虚自然太极拳的手法(阴阳手)、步法(五行步)、身法(混圆球)和功理有了一个初步了解之后,按照现代练拳的习惯,都会急着学习套路器械等等内容。但在玄真神剑门修真次第中.却非常人想象的那样去练套路,而是练习单操手。什么原因呢?清虚自然拳只是整个玄剑门修真体系  相似文献   

10.
林俊岸 《武当》2006,(8):25-28
《太极拳经》被各太极拳流派奉为经典著作,然而由于在漫长的历史流传中,各派太极拳传人为了保密之缘故,《太极拳经》都是秘传,持有者藏之密室,甚至宁可让《太极拳经》陪葬也不随意传人,且在流传过程中,《太极拳经》的各部分被分开传抄,逐渐失其原貌。《太极拳经》是谁所著?包括  相似文献   

11.
欧达宁 《武当》2004,(12):18-19
有关太极拳历史源的流研究,国内外许多专家,太极传人作了大量工作,而欧达宁先生运用理比较的方法,从前代太极前贤生卒年代考察研究,却是独辟跃径,虽然,假设推进可能有失严谨,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总比糊里糊涂要好些,况且其方法和思路,对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太极历史有良好的启迪和借鉴作用。由于篇幅所限,该文参考的文献目录从略。  相似文献   

12.
李万斌 《武当》2010,(12):34-36
(21)《武当》1987年第一期载有刘会峙先生《武当赵堡太极拳的源流及特点》一文,其中述及赵堡太极一支传递关系是,张三丰——王宗岳——蒋发——邢喜怀——张初臣——陈敬伯——张宗禹——张彦——张应昌——张汶——张金梅——张敬之——侯春秀——刘会峙等,至此共为十四代。  相似文献   

13.
在世传太极拳谱抄本中,在《太极拳论》之后往往有两段附注文字。其一曰:此论句句在心,并无一字陪衬敷衍,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先师不肯妄  相似文献   

14.
练太极拳又叫盘架子,这有许多古人的经验之谈,如王宗岳《太极拳论》、武禹襄《太极拳论》《十三势歌诀》《十三势行功心解》等等。今人对古人的经验之谈因文字理解有误,难免出现偏差,这常令初学者莫衷一是,无所适从。就我三十多年的习练经验,尝试对几个较大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史美雄 《武当》2011,(1):28-30
陈王廷是陈家沟的第九代,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1600),卒于清圣祖康熙十九年(1680),是陈家沟拳创始人,这点大家应没有疑问。问题是陈王廷造了什么拳,至今还是意见不一。因陈王廷70岁过后,体弱多病,感怀身世,才写下了长短句《叙怀》——"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但根本没有记载造了什么拳,由那些拳种作为蓝本。现以个人手上资料去理解分析陈王廷造拳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魏坤梁 《武当》2010,(7):12-14
《张三丰承留》是收载于《杨氏老谱》中的一篇诗文,中心意思是阐述道家“虚灵能德明”这一性命双修的核心观念。《杨氏老谱》中不少阐述十三势长拳特殊武术内容的篇目(如《太极懂劲解》等)都涉及到了性命双修,说明十三势长拳也即是太极拳曾是性命双修的一种形式。《张三丰承留》反映出了“虚灵”的功效与有关的历史等等,充分反映出“拳即是道”这一太极拳的锻炼宗旨。  相似文献   

17.
王宗岳“十三势行功心解”中第一句话就是:“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命意源头在腰隙”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腰隙是太极拳的关键命脉,每一势、每一动都离不开腰隙的主宰;第二层意思是说人的生命的源头也在腰隙。腰隙在太极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  相似文献   

18.
一、什么是劲力 在传统太极拳理论中关于劲力的阐述:(1)王宗岳《太极拳沦》“由著熟悉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阴阳相济疗为懂劲。、”(2)武禹襄《十三势说略》“其根在脚,发于腿,主要腰,形于手指。”《太极拳解》“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  相似文献   

19.
《武当》2014,(12):10-13
2014年10月17日,在中国湖北省武当山下的丹江口市,正值第三届武当国际演武大会期间,以傅声远、赵幼斌、李正、李学友、陈龙骧、丁水德、王志远、王嘉林、松绪金、翟金录、洪日镜等为代表的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以及众多的第六代传人汇聚一堂,在著名武术专家吴彬、江百龙、余功保等的见证下隆重举行了"首届中华杨式太极拳高峰论坛"。  相似文献   

20.
张三丰  王宗岳 《武当》2011,(9):11-12
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河("大河",在《先天太极拳·太极拳经》为"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拥捋挤按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一着一势,均不外乎阴阳,故又名太极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