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通常训练学生的习作,有一部分是表现生活的作文。这类作文是直接认识生活、评价生活的,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作文技能反映生活,发表见解,是学生将阅读转化为作文能力的实践。这类作文取材于生活,立意于生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类作文写的是生活。论说,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在学校、家庭、社会接触到许多人和事,再加上看书看影视,头脑里应当存有大量的信息。但是,让他们在作文里写教自己的老师,写养育他们的父母,写他们自己的事,他们却那样难为情,总觉得没啥可写。究其原因,当然与他们不注意观察生活…  相似文献   

2.
两只叫“嗅嗅”“匆匆”的小老鼠和两个叫“哼哼”“唧唧”的小矮人,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一个迷宫里。有一天,他们发现了一个储藏着丰富奶酪的仓库,于是,他们本来快乐的生活,就变得更甜蜜。他们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然而,他们的奶酪却在某一天神秘地失踪了。他们已经习惯了有奶酪的生活。少了奶酪,他们发现幸福已荡然无存。嗅嗅和匆匆决定去寻找,虽然在迷宫中会有找不到出路而死去的危险,因为他们觉得奶酪已成了生命的一部分,没有奶酪的生活已经没有意义。哼哼和唧唧也想出去寻找,但想到迷宫的黑暗和恐怖,他们犹豫了、害怕…  相似文献   

3.
随着家庭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孩子养成了任性、高消费的习惯。如今,在他们身上有许多鲜明的特点:他们有抱负,但是缺乏与困难作斗争的信念和毅力;他们渴望得到更多的关心,但往往不注意关心别人、缺乏同情;他们追求美好的生活,但是不愿为美好的生活付出辛勤的劳动;他们智力发展的较快,知识面比较广,但是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他们成人感确立的较早,但依赖心理很强……  相似文献   

4.
反潮族     
郑丽 《中学生英语》2011,(12):22-22
反潮族是指反潮流的新族类,他们的生活作派和对待工作思路.好像是和现实反着干,可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会发现,反潮流其实也是理念更新的一种快乐生活方式.他们的生活也有它不同寻常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战国时期,楚、秦两国在中国进行着最激烈的争夺,他们在军事上进行的殊死搏斗,实际上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观念行为的较量。因此对于这段时间楚、秦两国的社会生活习俗进行一些比较,可以看出两国社会生活的大致发展状况。他们在观念行为、婚姻生活和对待女子的态度上都有各自的独特之处,他们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一些习俗,直接反映出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观念行为,这些对于社会的发展都起着不可小看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重视闲暇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会休闲,是培养学生生活和活动等诸项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相比,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和心理上都有其特殊性,我们不仅要重视他们的学习,更要关心他们的生活,要重视闲暇教育,使学生“休”而不“闲”,“休”而有节制,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学习质量,进而培养能适应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路与方向     
(一)我们的生活中常会有这样两种人:一种人已有现成的路了。我们且不管这路是不是靠拉关系、走后门,或靠父母铺就的,反正他们有路了。所以他们全不必为自己的人生道路而操心。但他们也不可能明白自己的路是通往一个什么方向,在他们的身后是雁过无痕。另一种人心中已有明确的方向,但还没有路。为了寻觅到达这一目标的路,他们一直在奋斗。这是一条只属于他们自己的路,等着他们去开拓,但在他们的身后,却有很长很长的一串脚印。活着便应拥有自己的生活目标,不然,茫目的,以会活动的躯体形式存在着并且不完全是白痴的人,终归是要像…  相似文献   

8.
董煜宇 《教书育人》2006,(10):63-63
读书并非所有人共同的乐趣,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说“我一看书就头痛”。可是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说,读书永远是人生的赏心乐事之一。即便是在如今的喧嚣红尘中,阅读仍然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有机会就会沉醉于自己喜好的书中,梦着他们的梦,悲伤着他们的悲伤,快乐着他们的快乐。  相似文献   

9.
幼儿有他们自己充满幻想和诗意的、多姿多彩的生活小天地,这个小天地中的事物,是他们最关心、最感兴趣的。在开放式的音乐教育中,我们注重从幼儿的生活天地中获取多样化的音乐素材。  相似文献   

10.
尚道文 《农村教育》2006,(10):46-46
一、职校新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目前。进入农村职校学习的学生,一般都是农村应届初中毕业生。他们的年龄一般都是14—15岁。他们的心理还不够成熟,而且,有许多可能还从未离开过父母和家乡,因此学习生活环境以及学习生活方式的变化,是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1、生活环境的变化现在的职校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即使是农村学生,也有许多是在家中比较娇惯的,在衣食习惯上都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而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初离父母的他们不仅一时难以适应校园集体生活,而且自理能力差的学生还不知道该怎样面对新的生活。有的学生自己不知道洗衣服。就把换洗的衣服累计多了带回家:有的学生吃不惯食堂就天天下饭馆:还有的因不习惯双层床铺而导致失眠。  相似文献   

11.
在习作教学中走生活化之路,是指写作动机应来自生活,写作不是作为学生学习的需要,而是作为一个人源于生活中的对话需要。因而,写作教学要启发引导学生勤于观察,乐于对话,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与生活的对话,丰富他们的精神“内存”,点燃他们的精神潜能,在他们有话可说、不吐不快时为情造文。  相似文献   

12.
王冠伟 《职业技术》2004,(11):22-25
笔者选择的是现在生活在新西兰和德国的留学生作为采访对象,通过对他们的采访我们会看到国外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偶尔听说小学同学中有一大半现在正在国外留学,我总在想难道国外的月亮真的是比家乡的圆吗?有幸在同学录上找到了他们的联系方式,于是就开始想尽一切办法联系他们。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和化兹华斯是中英学史上田园诗的双壁,他们性格中都有“静”和“动”的成分,但他们对他们所生活的自然和田园的体认有着巨大的差异。从他们对自然和田园生活描绘的广度上来说,华兹华斯为我们展现的社会画卷多姿多彩,从这点上来说华兹华斯胜于陶渊明;从他们对自然和田园生活表现的深度上来说,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完成了人格与精神的升华,达到了物我交融的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陶渊明胜于华兹华斯。本的结论是:陶渊明的自然是自己的自然,华兹华斯的自然是自然的自然。  相似文献   

14.
家庭,是爱的港湾,是幸福的摇篮。一提到家,你会自然产生幸福美满快乐的感觉,你会自然想起朝夕相处的亲人们。我们生活在亲人们中间,有爷爷奶奶的呵护,有爸爸妈妈的关爱,有兄弟姐妹的帮助。表现他们的个性,展示他们的特点,描写他们的音容笑貌,  相似文献   

15.
王睿悦 《音乐世界》2010,(22):90-91
如果回归也有惊心动魄的,那么NEWS就是其中之一了。带着暌违了两年的专辑《LIVE》回归,在东西巨蛋的演唱会集结之后,他们依旧在以自己的步伐前进着,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准则,从不轻易放弃,否则,这就不是属于他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成长的失落--关注大学新生入学心理适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新生入学后,生活环境、生活条件、人际关系、学习方式与方法都不同了,这一系列的变化,逐渐使他们原有的习惯、心理结构与心理定势被打破,这时他们在心理上还残留有依赖性、理想化、盲目自信等心理特征。如此种种心理反应,都必须有一个适应期,期间他们感觉很突出的是成长过程的失落。  相似文献   

17.
一插到底     
在知识分子中,中小学教师大概算是最小的一个分子了,而根植于农村的教师,那就更小了,小得连自己也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地位、他们的心灵、他们的命运,有多少人在真正地关注呢?这是很令人怀疑的。随着知识和人才的被尊重,尽管他们的地位和生活有了显的改变,但他们毕竟在农村——那个离落后与贫困最近的地方。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作为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现在仍然是教师的笔,想用二三年时间,采访浙东钱塘江一带的99位农村中小学教师,选择那些有故事、有个性、经历较为复杂的普通教师,通过当面采访,用主人公口述的语言形式,记录20世纪中期至今的这一历史时期底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历程和人生感慨,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从一个侧面反映社会的变迁。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中的姓名和一些小地名已经作了艺术处理。  相似文献   

18.
目前的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生活上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为了让学生适应未来生活,有必要帮助他们初步学会一些最基本的劳动技能。  相似文献   

19.
一、从儿室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各种因素大量积累材料。小学生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林别是最近几年,以电视为主的音像媒介普及以后,他们知道的事情很多,大至世界社会,小至学校家庭,许许多多的事情都会扣动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爱好兴趣,有一个时而色彩变换,时而涌起感情波澜的生活领域。他们“胸中的积蓄是决不会贫乏的”(叶圣陶语)。问题是这么多可供写作的材料或因不曾仔细地观察而视而不见,或因不曾真切感知体验而成为过眼烟云,或不合老师的口味而…  相似文献   

20.
王安兰 《山东教育》2005,(33):51-51
在独生子女的教育中有一对突出的矛盾,那就是他们的生活和受教育的条件越来越好,而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却越来越差。究其主要原因是现代的孩子被看得太重,生活太顺了,缺乏相应的挫折教育和劣性刺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