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求,无乃尔是过与?课本注为:“难道这不是你的过错吗?”此注有两个错误。把“无乃……与”译成表反诘语气的“难道……吗”是第一个错误。“无乃”不是表示反诘语气,而是表示委婉语气,作用是用委婉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推测,意义相当于“恐怕”、“只怕”等,它常和“乎”或“与”构成固定句式。“与”通“欤”,用法与“耶”相似,“稍微带些测度的意味”(人教社《古代散文选》中册附录)。“无乃……与”应译成“恐怕……吧”。把“尔是过”译释成“你的过错”是  相似文献   

2.
二、“得无……乎”“能无……乎”句式 古汉语中“得无”“能无”等,一般都看成副词或副词性结构。它常与句末语气助词“乎”、“耶”或“与”。前后呼应,构成“得无……乎”“能无……乎”句式,以传疑虑、设问、测度、评议、惋惜、感叹等神情,托出言者或作者心中早有的肯定答案。这类句式似甚简单,但就“得无”的词性及其所构成的句子结构细加考察,尚有不同解释。兹特分别举例,予以辨析。  相似文献   

3.
句式(译意)例句(译句)出处不亦……乎?〔不也……吗?〕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你那么纯正聪明却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吗?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得无(无乃》··…乎(与)?[该不会……吧?」仁恐怕·一吧j日食饮得无衰乎?一一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录,无万尔是过与生一一求  相似文献   

4.
反问句式“不亦……乎”之“亦”字,历来有两种解释,一为情态副词“也”字,一为音节衬字,这两种理解均使反问语气缓和。一般“不亦……乎”句式反问气势较强,“亦”字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中“不亦”常与“乎”相配合,构成“不亦…乎”的格式,乍一看来,这种格式似乎很简单;其实,无论就这种句式的结构或“不亦的”词性,细加分析,都有不同解释,至今尚无定论。本文拟着重举例分析一下这种句式的结构和“不亦”的词性,并将其作用略作考察。 就句式结构论,《马氏文通》举《论语·学而》首章为例: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  相似文献   

6.
《左传》中共见“无宁”用例4处,杜预皆注“无宁,宁也。”学者多从服虔、杜预、孔颖达、杨伯峻等之说,以“无”为语助词,无义,训“无宁”为“宁愿”“、宁可”等。文章以“无宁”为语气副词,“无宁、毋宁、不宁”、“不亦、无亦”“、无乃、毋乃”等互为变体,多表“难道不”“、岂不”等反问义;“无乃”、“毋乃”则语气减弱,可译为“恐怕”等。以句法层面上“有语气词(如‘乎’等)同现的反问句”“、没有语气词标记的反问句”与“陈述句”为纲展开论述,并以这三种不同的句式实现方式与“宁”“、亦”“、乃”等词缀的变化为两条线索构建起“无宁”诸词在语气表达上由反问趋向测度的连续统。  相似文献   

7.
句式(译意)不亦……乎?「.不也……吗?」得无(无乃)……乎(与)?〔.该不会……吧?〕〔.恐怕……吧?〕何(何以、何故)……为?仁.为什么……呢?〕孰与……?〔.与……相比……?」与其·,·…孰若……?〔.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l……?]如(若、奈)……何?〔.把……怎么样呢?〕 例句(译句)▲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你那么纯正聪明却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吗?▲日食饮得无衰乎?—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求,无乃尔是过与!—求,恐怕该责备你吧!▲是社极之臣也,何以伐为?—这是鲁国的社程之臣啊,为什么要攻打它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诸…  相似文献   

8.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寓言二则·刻舟求剑》和《(论语)八则》中都有“不亦……乎”的句式。对此,同册教参第44页“重点难点集释”的说明是:“这种句式,古代汉语中常用来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因为是习惯用法.就应当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不必单独理解其中的‘亦’究竟是相当于连词.还是一个加强语气的词。‘不亦惑乎’应当译为‘不是很糊涂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中学课本将该句译成“这不是你的过错吗?”此译句有两个问题。首先,将“无乃……与”对译成“不是……吗”这种强烈的反问语气,不符合师生开始交谈时的实际情境。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以“恐怕……吧”译“无乃……与”,全句译为“恐怕要责备你吧”,明明有所肯定,偏偏以揣测语气出之,委婉曲致,甚是贴切。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有所……”“无所……”“何所……”句式的分析 在古汉语中,常常看到由“有所……”“无所……”“何所……”构成的习惯句式。关于“有所……”“无所……”句式,大率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有”或“无”是动词,“所”字词组是“有”或“无”的宾语;一种是说,“所”字词组其语法作用是作定语,用来修饰一个中心词。但此中心词经常省略,其作“有”或“无”之宾语者,乃此省略之中心词耳。  相似文献   

11.
苏教版初语课本选人的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对“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的注释是:“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这个注释将“得无”理解为“怎能不”,表示反问。可是《教学参考书》中这样解释:“‘得无……乎’,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表示推测的语气,意思是‘可能……吧’、‘或许……吧’。”两种解释意思有差别,语气截然不同,究竟哪种理解更贴切呢?  相似文献   

12.
王泉 《考试周刊》2009,(23):211-212
“通过……使……”句式构成的句子是否是病句,一直以来都有争论。在确定“使”为介词的基础上,通过对“致使范畴”的研究,可以得出结论:“通过……使……”句是缺少主语的病句。  相似文献   

13.
一、古汉语“孰与……”句式集释 古汉语中,常见“孰与”二字连用,构成固定的比较疑问句式,用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件的得失。 五年制高中语文课本(以下简称“课本”)第一册于 (1)吾孰与徐公美?(战国策·齐策一)  相似文献   

14.
“不为……”和“为……不”两种否定性“为”字句在构成、语义、功能层面都存在差别。构成层面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为”字宾语“O”和中心项“V/VP”充当的成分上;语义层面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句式义上;功能层面的差别表现在造句功能、预设、否定范围和否定焦点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得无……乎(耶)”这种句式虽说固定,但翻译时又相当灵活.(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2)日饮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3)得无教吾猎虫所耶?(《促织》)(4)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有些参考书将以上四句中  相似文献   

16.
也为"没有…就没有…"的充分条件论辩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就没有……”句式构成假言命题时,“没有”本身不能作为逻辑联结词来确定该假言命题类型,而应该作为假言命题两肢命题的质,把整个命题看作是省略了“如果……那么……”或是“只要……就……”的逻辑联结词的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相似文献   

17.
“何以……为”与“何……之为”是文言文中两种不同的反问句式,二者外形相似而语义、语法结构相异,不能混为一谈。先说“何以……为”的句式。这种句式有时可以略加变化,成为“何……为”、“何故……为”、“何以为”、“奚以……为”、“曷……为”等。请看下面三个例句:①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相似文献   

18.
皇侃《论语义疏》中出现了几种为中古汉语所特有的疑问句新形式:由“为是……为是”和“为当……为当”构成的选择问句以及多种疑问词(“不”、“否”、“乎”、“耶”等)构成的正反问句。在汉语语法史研究方面,皇侃《论语义疏》具有特殊的语料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有……有……还有……”和“有的……有的……还有的……”两种句式,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多次出现,也是教师指导学生说话、造句经常用到的句式。但在实际运用中,学生对这两种句式往往混淆不清。这两种句式究竟有什么不同,应在指导学生说话、造句中,通过比较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20.
文言中有两种外形相似而其实很不相同的常用反问句式,就是“何以……为”与“何……之为”。“何以……为”的句式有时可以略有变化,成为“何……为”、“何故……为”、“何以为”、“奚以……为”、“曷……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