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青岛的文学创作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高峰景象,形成了教育界的作家群落。一批作家云集青岛大中小学教育领域,各类文学体裁佳作连篇。青岛的风土人情、学校师生生活成为创作素材,一些作家的创作生命在青岛得以升华。青岛教师作家队伍的壮大和文学创作的繁荣缘于青岛优越的地缘优势、兴盛的城市文化产业,教育的重视与普及为教师作家创造了生存的栖息地,国立青岛(山东)大学的创办构筑起教师作家的人才高地  相似文献   

2.
由鲁迅开创的中国乡土文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应运而生.20世纪30年代,以地域为“创作支点”的乡土作家群及左翼作家继续发扬现实主叉创作传统。20世纪40年代的乡土文学创作,在深入现实生活中自觉体味翻身农民的美学理想与艺术趣味。20世纪80年代,以对中国传统文化根脉的追寻与认同为特征的“寻根文学”占据了乡土文学的位置。新时期乡土文学创作出现喜忧参半的局面。端正乡土文学形态,再树乡土文学魂魄,已成为当前文学创作不客忽视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由鲁迅开创的中国乡土文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应运而生.20世纪30年代,以地域为“创作支点”的乡土作家群及左翼作家继续发扬现实主叉创作传统。20世纪40年代的乡土文学创作,在深入现实生活中自觉体味翻身农民的美学理想与艺术趣味。20世纪80年代,以对中国传统文化根脉的追寻与认同为特征的“寻根文学”占据了乡土文学的位置。新时期乡土文学创作出现喜忧参半的局面。端正乡土文学形态,再树乡土文学魂魄,已成为当前文学创作不客忽视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颜浩 《华章》2011,(8):28-29
端木蕻良是东北流亡作家群的重要成员。这个创作群体包括了“九·一八”事变之后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家,除了端木外,还有萧红、萧军、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和李辉英等人。他们以集体的姿态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表现出了独特的群体思维和群体意识,给文坛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相似文献   

5.
论"新海派"作家群对新写实小说的创作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新海派”作家群的作品远离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以表现都市哲学和市民生活见长,作品具有鲜明的“世俗”倾向。时隔近半个世纪兴起的“新写实”作家同样以表现寻常百姓的凡俗人生为其创作宗旨。“世俗化”是其基本创作倾向。两代作家虽身处的时代、历史环境有着天壤之别。但创作却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足以见出“市民话题”的永久魅力。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抗日战争之前,大量文化名人寓居青岛,其中包括声名斐然的教育家、闻名遐迩的作家以及短期旅寓的众多文化名流等。这些文化名流的聚居和碰撞,使当时有“文化沙漠”之称的临海一隅青岛一跃成为30年代山东省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尽管旅寓时间不长,旅寓名流们不仅给青岛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旅寓文化遗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青岛城市文化的格调和高度。  相似文献   

7.
谢淑玲 《丹东师专学报》2009,(5):F0002-F0002,F0003
新读高翔先生的《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一书,感觉心中一亮,终于看到了对东北现代文学除有关“东北作家群”研究以外的全面扎实的阐释。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在北京参加了中国当代文学第九届年会,会上各地区与会者都谈到本地域文学的辉煌成就,当时除了西北作家群的作品风靡全国外,对新感觉派等创作流派的研究也正在掀起热潮,颇有方兴未艾之势。一道“东北无文学”的阴影总是挥之不去,特别是一向还多少被提及的“东北作家群”,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初,为适应和满足日本社会发展的需要,日本教育界出现了新的教育理念,即以培养学生丰富感性、推进“教育个性”、鼓励创新为显著特征的感性教育。  相似文献   

9.
黄际遇是民国数学教育界的泰斗和骈文教学的名家。他在任教武昌高等师范学堂、广州中山大学、国立开封大学之后,1930-1936年寓居青岛,先后任国立青岛大学理学院院长、国立山东大学文理学院院长,在杨振声辞职期间出任青岛大学校务会议临时主席,是20世纪30年代青岛教育史上一个不可多得的学术大师。黄际遇一生治学行谊素为海内外学人推崇,被誉为“博学鸿才真奇士,高风亮节一完人”。  相似文献   

10.
浅谈反思性教学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reflection)一词在西方教育界越来越多地加以利用。近年来,我国教育学术界也开始对“反思性教学”展开讨论,同时以反思和研究为导向的教育改革也正处于实践中。  相似文献   

11.
通过透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归来作家群”,我们可以看出自由在他们心灵中的一定程度的匮乏,他们骨子里头传承的“五四”文学强烈的功利性和建国前后长期的政治对于社会思想文化的引导,使得他们在面对新时期激变的社会状貌时,与传统文化之“道”日益疏离,导致了他们心灵自由的缺失和退隐。市场对文学创作的毫无阻拦的冲击,以及“归来者”创作生命力的式微,使得他们尽管铸造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文坛的辉煌,却无法在激变的时代潮流中挥洒自如。作家们只有回归自我主体,重塑自己的文化之“根”,追求心灵自由,强化自我心灵的独立和坚韧性,才能使中国文学以蓬勃的姿态穿越21世纪的时光隧道。  相似文献   

12.
李广 《早期教育》2002,(17):42-42
20世纪90年代初,为适应和满足日本社会发展的需要,日本教育界出现了新的教育理念,即以培养学生丰富感性,推进“教育个性”,鼓励创新为显特征的感性教育。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美大陆教育界掀起了一场以开展“反思型实践”和“反思型教学”为中心的教师教育运动。研究和揭示反思型教师的教学行为特点,对于提高我国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实现从应试教育教师向素质教育教师的转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评价到评定: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估的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评估的产生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40年代美国的“八年研究”。泰勒的教育评价思想为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泰勒的评价理论开始受到挑战,许多人开始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教育评价,提出许多新的评价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教育评价逐渐进入了重视质性评定、以质性评定统整量化评价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5.
教育评价在国际上也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拉尔夫·泰勒提出这一概念,它与教育理论、教育发展一起成为当代教育研究的三大领域。教育评价在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起步。目前,职业技术教育界也在研究,处于蓬勃发展的势头。它的成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本文研究了形成性评价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了形成性评价方面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关于行动研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行动研究作为一个术语,产生于20世纪中期的美国。30年代后期,许多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开始对行动研究产生兴趣,一些学者对行动研究的思想作了研究和阐发。阐述的比较系统的有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Leein),他将行动研究作为一种问题解决策略的目的、方法和步骤。50年代,行动研究的思想开始被广泛地介绍到教育领域,柯雷(M.S.Corey)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很重要倡导者。70年代以后,行动研究再次受到教育界的青睐,教育界在关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研究者与教师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争论的研讨。到今天,对于行动研究和其本身…  相似文献   

17.
冰心是我国少年儿童最喜爱的作家之一。她的一生几乎是占据了20世纪一个世纪。她在“五四”时期开始创作,虽然她的创作生涯延续到80年代,但主要的创作期却是在20世纪20和30年代。她  相似文献   

18.
最早提出学科教育中运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到20世纪50、60年代,“探究”作为一种科学教学方式,它的合理性已被许多教育者所接受。1964年,施瓦布首先正式使用“探究式学习”一词。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随着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进行,各国都非常注重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探究式学习为基础重构教育课程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特点,不仅将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而且将探究作为课程的内容标准,探究的思想受到各国教育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数学问题提出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数学问题提出的教学研究引起了国内外数学教育界的关注.其主要原因在于: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数学教育改革运动的兴起,以及知识经济社会对数学学科教育提出的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目前,有待研究的课题有:关于“问题提出”的过程性特征研究,有关“问题提出”能力的评价研究,有关“问题提出”的变量研究.  相似文献   

20.
我们对于新文学传统主要强调了五四文学在与世界文学联系中所产生的现代性思想,而相对忽略了在与“民间”联系中所产生的新的审美倾向,实际上中国的“民间”与“世界文学”共同构成了20世纪中国作家的精神资源。20世纪知识分子与民间之间的关系有以下四种富有代表性的模式:1.世纪之初,启蒙与被启蒙者是两者关系的第一种模式;2.30年代,知识分子与民间的关系产生微妙的转移;3.40年代以后,知识分子的启蒙者身份丧失殆尽,这种关系模式持续到70年代末期;4.90年代,作家亲历民间。民间理念渗透在文学的发展进程中,构成了20世纪中国作家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