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欣 《新闻爱好者》2005,(10):32-32
地方新闻传媒的经济报道.其任务是围绕党委、政府关于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阶段性重点工作.从宏观部署到具体运作,从报道数量到版面与时段安排.全方位提升经济工作的导向性.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经济报道要有宏观思维,就是要把经济报道的对象放在体制转换的时代背景下来考察,判断其时代意义和新闻价值。为此,要求经济报道抓住体制转换的时代特点,从微观现象中透视宏观问题,对经济现象的发展要有超前意识和预见性,并提高融合经济和新闻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新闻报道的宏观视角,是指观察和思考问题,不管是对宏观现象还是微观现象的报道,都要做到高屋建瓴,全局在胸,把握时代脉搏。  相似文献   

4.
当前新闻报道的面比过去拓宽了,也力求有一定的深度。用时髦的话说,大家都注意以“全息摄影”式的笔法求新求深,取代过去的“平面照相”。不管这种比喻恰当否,但它的方向应当加以肯定.新闻只有给读者“立体感”,才可引导读者去思考,而不再采取那种“非黑即白”的绝对化、片面性、说教式的报道方法。要使报道在读者面前有立体效应,其基础应当是“多维思考”。大家知道,任何事物都是多因素形成和发展的,人的头脑亦应进行“多元思维”,才能还事物的本来面目。“多元思维”与“多维思考”是一回事。事物既是复杂的,你的思维方式自然也要复杂一点。如象石油勘探,过去用“二维地震”只能求地层一个剖面,近年引进“三维地震”能搞出几个剖面.这样找油就来得快,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社会化视角就是把经济报道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大层面中,透过经济现象挖掘其背景下的成因、发展和未来。跳出经济看经济,无疑站高了角度,开拓了视野,而报道经济也更需要这种重新变换思路,变化角度,需要更多的理性的思考与分析,重视事件背景资料的使用,把报道的切入点同观众关心的问题相结合,从观众的角度写,以小见大,触及心灵深处,带给观众思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6.
7.
孙梅 《记者摇篮》2004,(8):43-43
在经济报道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专业性的语言,例如,财政报道中的“财政支出制度”等,这样的语言往往难以引起多数非专业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把“支出”变为大家都熟悉的“花钱”,兴趣就大不一样了。政府怎样花钱?花钱方式怎样改革?老百姓也非常感兴趣。如此说来。让经济专业语言通俗化,是大众的需要,也是媒体受众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加强宏观分析性经济报道刘毛雅宏观分析性经济报道,就是指记者以宏观视野把握新近发生的全局性和能影响全局的经济决策、动态及问题,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客观”的解释、分析和评价的一种经济报道。它与采写个别经济事实或某个具体企业经济活动的微观经济报道相对立,且要...  相似文献   

9.
报纸上的经济报道要加强宏观分析。这是客观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在说明这一点以前,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解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报道的状况。我国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建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期间,它对保证当时的重点建设和“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起了积极的作用。但随即国家统得过多,管得过死,以及主要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  相似文献   

10.
搞好经济报道,需要记者从政治和经济的全局把握商品和市场,树立群众观念,既要上情下达,也要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1988年10月,全国性的抢购风潮在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并被有效制止的一个多月之后,乌鲁木齐市场出现了一个怪现象:白布脱销。新疆是国家的重要棉花产地,又有几家较大的棉纺织厂,白布供应理应绰绰有余,可它还是在市场上奇迹般地消失了。市场上的白布哪里去了?从10月24日开始,我台新闻节目在黄金时间里,报道了群众对白布脱销的反映,商业部门和工业企业的不同看法,工商部门抓获的两起倒卖白布案件。在短评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摄影报道中运用形象思维□姜凤翔人们在谈到新闻摄影时通常认为,经济题材的摄影报道难以深入。这种观念曾长期束缚人们的头脑,以至在深化改革进程中,人们越来越感到新闻摄影在表现经济题材上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在进行这类报道时往往只求形式上的翻新,没有内容...  相似文献   

12.
经济学有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分,经济现象有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现象,由此经济报道有宏观经济报道和微观经济报道。这里我们要说的是对于微观经济题材,要在宏观把握和微观分析的新闻视角上做文章。  相似文献   

13.
王艺 《记者摇篮》2003,(12):14-15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深度报道坚持平民化视角的必要性和如何坚持平民化视角,即要勤于采访、善于采访,深入群众和基层,搜集和掌握大量相关资料和背景,积极关注基层百姓的生产、生活,平等地和他们交流,如实报道,多替老百姓说话、思考。文章最后阐明了在民族地区从事新闻工作,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外,更要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  相似文献   

15.
经济报道,特别是重大主题经济报道。是党报的重型武器,是其权威性的重要体现:但目前不少报纸媒体的经济报道,单纯从经济工作角度出发,就经济谈经济,呆板、乏味,远离读和群众:如何搞好经济报道?笔认为,确立百姓视角,从生活的角度拓展经济报道视野,不失为增强报道可读性的一种好形式。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逐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生产活动是社会主要活动之一,我们的经济报道如果就生产谈生产,就经济谈经济,那就脱离了发展生产和经济的目的,也不符合客观实际。因此,经济报道寻找社会视角,是客观需要。从社会视角来挖掘经济新闻的深刻内涵社会视角,是一个广角镜,是一个广阔宏大的视野。只要我们自觉地跳出单一经济视角的樊篱,我们的经济报道就会展现出一片新的天地,只要我们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找到经济与社会各方面的结合点,就能产生“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效应。新华社曾播出一篇通讯《在养…  相似文献   

17.
关注经济现象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作为站在时代前沿的新闻工作者,知识结构、业务素养、反应能力必须跟上经济的发展变化,这是搞好经济报道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还必须具备发现和报道经济问题的独特眼光和崭新视角,辅之以读者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写作形式,并且在发现和写作的全过程中随时关注切入的视角,才能最终实现经济新闻的经济效益与新闻价值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我国的新闻媒介上出现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经济报道。虽然它们报道的是经济工作和经济生活,但其光芒已辐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有的报道已发表多年,但我们仍然记忆犹新,如《北京市保姆市场透视》、《煎饼出了农家门》、《武钢近7万人不再吃“钢铁”饭》、《城里人下乡购时装》、《粪桶的启示》等。这类报道已经跳出以往就经济来报道经济的思维框架,拓展了经济报道新的角度。越来越多的记者把视线从经济活动、经济事件本身拉开,转入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宏观背景下,思考其形成的内在规律和深层原因,力图把经济活动作为社会生…  相似文献   

19.
地市级晚报如何做好经济新闻,为普通市民提供一份既好看又有用的经济“新闻大餐”呢?在多年的新闻实践中,笔者认为非经济视角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的时政类新闻节目中,经济类的新闻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公众也越来越多地感觉到社会生活和新闻工作的“经济化”趋势。如何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挖掘出经济新闻中的读者关心的东西来,是新闻从业人员亟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经济新闻的“三贴近”,更具有广泛的受众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