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白居易、刘禹锡二人同庚,晚年诗歌酬唱,关系密切,有《刘白唱和集》,并称“刘白”.刘、白二人交情甚笃,均曾经历过痛苦忧愤之贬谪.贬谪期间二人凭诗遣兴,诗歌创作数量大,各成特色.他们听闻贬诏,均心怀惶怖;他们贬途劳苦,均满心凄怆;他们身临恶境,均苦闷抑郁;他们位处闲职,均落寞彷徨.他们同样选择了坚守,选择了超越.但不同的是,白居易在六年的江州、忠州转徙中,辩识了穷通,安放了一颗“中隐”之心,而刘禹锡在二十三年的磨难中,锻造出一身豪迈,养就了排云碧霄的志气胸襟.“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诗穷而后工”,这“感动激发人意”的效果,何尝不是诗人之痛苦所换来?  相似文献   

2.
诗中雨     
如游鱼喜爱细雨,如白云眷恋蓝天,如婴儿贪恋母亲的怀抱,我爱诗,更爱诗中雨。春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中描绘的是怎样一种雨啊?是一种无声胜有声、最具春之魅力的雨。那雨在人们心中化成一支优美的乐曲,像乳燕的呢喃,又像绿叶与花瓣亲吻时发出的细响。你滋润万物,却无声无息,这是多么宽阔的胸襟啊!  相似文献   

3.
《匏有苦叶》在流传过程中,其诗旨出现多种理解,归纳起来共有刺卫宣公说、刺淫乱说、邶人刺管叔说、仕途之道说、婚恋说、怀念友人说六种观点.通过对文献资料的解读和对各种观点的分析,倾向于婚恋说.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诗歌创作史上,有许许多多忧心农事、关注农民的悯农之作。在这些作品中,诗人们用写实的笔法来反映农夫所遭受的徭役、赋税、天灾、兵祸之苦,并将自己对他们的哀悯、同情与赞许等诸多情感寄寓其中。到中晚唐时,写作悯农题材的诗歌越来越多,诗人从多个角度反映社会问题,关注农民的生存状况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5.
卜舫济和司徒雷登分别是圣约翰大学和燕京大学校长.他们掌理校政过程中存有诸多共性,如注重实践校训理念、多方筹款自比"乞丐"、精打细算治理学校内务、倾注真情增进师生关系等.这些执掌校政之道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6.
"九"为奇数之最。在我国,"九"字最富有神秘色彩。帝王时代,城门数、宫殿数、门钉数多以"九"计,如形容紫禁城"宫阙九重",太和殿采用"九开间",故宫的门钉取九九八十一这个数目。甚至宫廷器物之名亦贯以"九"字,如九龙杯、九桃壶、九龙柱等。以"九"表示广大、繁杂、众多之义的词也不少,如九天、九州、九重、九泉……"九"的倍数也受到人们的崇尚,如十八罗汉、十八班武艺;孔子贤者七十二,天坛祈年殿旁建七十二间长廊;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鼓楼击鼓和寺院撞钟都要一百零八下……  相似文献   

7.
暑旱苦热     
徐静  王令 《中文自修》2004,(5):51-51
清风无力屠得热(1),落日着翅飞上山。(2)。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注释](1)屠得热:清除热。(2)着翅:装上翅膀。[解读] 在清风无力、赤日炎炎、久旱无雨之时,人热得难熬,自然而然会遥想到终年积雪不化的昆仑山,以及传说中蓬莱仙岛的清凉世界。可是本诗的作者,一个为王安石所赏识的,认为是可与自己“共功业于天下”的人,他  相似文献   

8.
位于西安南郊郭杜镇的御苑,是西安还没有开发的植物园、野生动物园和园艺示范园的全称。雨过天晴的秋日里,站在御苑山顶上,一座座高山挺立在面前,山间洁白如雪的云彩随风飘动,迎面而来。极目远望,山下仿佛一幅巨大的水彩画。在那美丽的画卷上有横竖交错的两条线,  相似文献   

9.
汤显祖在遂昌期间的诗文涉及诸多内容,尤其在清正爱民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兴办教育、劝农耕作、灭虎惩恶、抑制豪强、纵囚现灯等.他的仁政惠民的理想抱负得以局部成功,这成为他的政治生涯中颇为得意的阶段.研究这些诗文对于全面了解汤显祖及其在诗文创作中的地位,乃至对于他此后的戏曲创作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需要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的情感,大致有以下几种:1.爱国之情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的感情。这种情感蕴藏在对我国历史上诸多重大成就的描述以及爱国志士的故事讲述之中。2.爱民之情历史课本中介绍了许多平凡而伟大的普通劳动者的事迹,如面对敌人的屠刀、至死也不说出一个共产党员的刘胡兰,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等。3.爱党之情课本中介绍了许多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事迹,他们的光辉形象正是中国共产党本质的体现,歌颂他们,可以使学生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4.共产主义道德情感与高尚的审美观课本中体现较多的有不畏强暴、敢于仗义直言…  相似文献   

11.
皎然继承了儒家中和之美的文艺美学思想,发展了儒家传统诗论中的"通变"概念,借用佛家的"中道"观提出"诗家中道"诗学观点,妥善处理审美过程中诸多相互对立的矛盾范畴,从新的角度拓展了诗歌审美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境中,语言构成了人类最直接最深层的困扰。 按照卡西尔的界定,人是符号性的动物。使用语言文字这种符号系统,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使人与对象世界相互接纳、沟通,是通向对象世界的“路标、绿洲和跳板”(C.W英里斯《开放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看,语言是对人类智慧的确认,是人与自身之外的世界相互联结的通道。我们不可能生活在语言媒介之外,语言是我们“存在之屋”(海德格尔语)。  相似文献   

13.
<正>在中国古人诗意的心灵里,四季更替常是诗歌的触媒。南朝梁代的诗歌理论家钟嵘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诗品序》)这是东方特色的诗歌发生论。即以春季而言,她作为一个最具生命象征力的美感形式,早已在中国人的审美经验中,形成了一套自足自洽的情感系统。我们从《红楼梦》里曹雪芹给贾府的四位千金小姐所取的四个与春有关的芳名,就可窥出此中消息:元春—迎春—探春—惜春,不恰好标示着中国人对于春的四种情感状态吗?今天,我们就借这四个美丽的名字,说说关于春天的诗词。  相似文献   

14.
春花秋月,夏荷冬雪。一年四季好景如画,如画美景又酿出了绝妙好诗。而诗又为四季美景平添无限韵味和情趣。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决胜烟柳满皇都。这是韩愈写初春小雨的诗。春的气息渐渐浓起来了,春色中最撩人的莫过是带着雨雾的"烟柳"了。  相似文献   

15.
诗的实证     
很多时候,诗人的创作无意中与科学牵手.那么,在鉴赏诗歌时是用无功利的“活参“法还是用“坐实“之法?用“活参“法是一种“无用“的心态;用实证的方法也并不就是“死于句下“.科学与文学是同时起跑的,虽然诗歌和科学是两个相距甚远的学科.但是,艺术与科学又是相通的,艺术也是一种思维,尽管他们无意探求科学之奥妙,却以他们的真知灼见、神来之笔,闪烁着诗中的科学.我们欣赏古代诗词时,既陶醉艺术之美,同时也领略科学之韵味.  相似文献   

16.
王昌龄创作出了著名的表现闺情怨思的“姊妹”篇——《闺怨》和《青楼曲》。而对这两诗的题旨,诸多论家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文认为,这两诗紧密联系,互为因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闺中少妇”在夫婿从军赴边、去“觅封侯”以及觅得“封侯”之后独特而复杂的情态意绪和心理轨迹,即:闺妇由始忍夫妇离别之苦,到终享夫婿“封侯”之荣。同时,诗中还深刻地寄寓了诗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理想愿望。因此,这一精心结撰的“姊妹”篇,含蓄婉转,包蕴丰富,颇具艺术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7.
太和殿是明、清皇帝最重要的政治活动场所,是举行盛大典礼、发布号令、命将出征的地方,正因为它的重要性,使之成为整个紫禁城中体量最大的单体建筑,也成为等级最高、装饰最富丽的宫殿。  相似文献   

18.
唐代涉及巫山题材的诗人之多和范围之广,在我国诗歌史上是罕见的。一些诗坛巨擘也把他们的目光投向巫山,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李白、杜甫、李商隐,他们分别代表着唐代巫山诗歌发展各个阶段的最高成就。李白从巫山文学的发源地走出,杜甫和李商隐溯源而入,都在巫山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他们的巫山诗歌的在巫山文化长廊里熠熠生辉,同时还折射出唐代的国运变化对巫山诗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理性思维指导下的宋代文人在诗歌创作中体现出重"理"的倾向,即使是他们认为的游戏、谐趣之作_禽言诗,在其手中也大放异彩,创作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可谓空前绝后,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异常丰富,展现了深广的思想情感,体现出他们对儒家"兴、观、群、怨"诗教观的自觉接受与继承.  相似文献   

20.
<论孟精义>是朱熹把北宋诸多理学家解读<论语>和<孟子>的精义结集而成之作.理学家们惯于从<诗经>中阐发义理,在读<诗>方法上具有借<诗>释<论>、<孟>和以"理"注<诗>的特点,在解读<诗经>理论时,他们重视其陶冶性情、经世致用和风化人伦的作用,强调孔子的<诗>、<礼>并重思想,并从圣人的中和之美、尽善尽美的言论中阐发<诗经>对先王之礼和古代正乐的承载,将内圣和外王统一起来,反映了他们对儒教圣王贤德的遵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