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人类社会转型角度看,近代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从历史进程看,从落后的封建社会进到工业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近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在中国近代,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近代化”的诠释,史学界莫衷一是。有学者提出“近代化”即“工业化”,另有学者提出“近代化”即“资本主义化”。文章运用唯物史观,从“中国近代史”的含义、条件和特点三个方面对“中国近代化”道路进行论述。使我们较全面、清楚地把握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3.
胡容 《文教资料》2008,(20):73-75
本文通过对康有为大同思想的代表著作--<大同书>的分析,探讨大同世界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特征,大同思想的空想性特征和大同思想的中国特色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面临两大问题:一是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二是实现中华民族富强。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都属于中国近代化的内容。认识中国的近代化需从以下几方面把握:[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京绥铁路与大同城市近代化进程:1914-193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随着华北铁路网络的形成与铁路运输业的发展,山西开始逐渐摆脱腹地交通对区域城市近代化的桎梏。1914年京绥铁路①修至大同并开始运营,便充分展现铁路与大同这一传统政治军事中心的交通转运业、工商业、社会结构及城市空间扩展等方面的关联作用。本文拟以大同城市为个案,着重分析铁路这一近代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对传统行政中心城市的近代转型、城市群体的分布特点以及区域近代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市民结构、市民的近代变迁等方面探讨中国城市市民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7.
面对中国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魏源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师夷”思想,将“制夷”与“强国”有机结合起来,开启了中国近代化之先河。他提出“去人心之积患”与“筹夷情”思想,促进观念的近代化;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的主张,促进外交的近代化;提出“师夷之长技”的思想,促进军事的近代化;主张创办新式工业企业,萌发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向往西方民主制度,萌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此外,他还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与选拔。魏源的“师夷”思想,在中国乃至亚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教育近代化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轨迹中国教育近代化经历了从清末、民国初年到“五四”这一长期的历史过程,它是通过教改和学西方两个基本途径进行的。(一)清末19世纪中叶,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倡开眼看世界,提出并努力实践“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揭开了“西学”思潮的序幕。此后出现了洋务派思潮。洋务派实践“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同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开始进行教育改革和学习“西技”。首先办起培养外语人才的高等学堂,随后又办起培养工矿企业、军火工业、新式陆海军等方面人才的学堂。在维新变…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化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性。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国近代化与反帝反封建相伴随,同为近代史的主题;中国近代化的水平低下、发展缓慢,这为当今中国现代化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面对中国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魏源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师夷"思想,将"制夷"与"强国"有机结合起来,开启了中国近代化之先河.他提出"去人心之积患"与"筹夷情"思想,促进观念的近代化;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的主张,促进外交的近代化;提出"师夷之长技"的思想,促进军事的近代化;主张创办新式工业企业,萌发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向往西方民主制度,萌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此外,他还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与选拔.魏源的"师夷"思想,在中国乃至亚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大同”和“小康”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关于未来社会模式的两种说法。追求现代化已成为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主题。从解放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后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经历了从“大同境域”到“小康社会”的历史转变,这种转变体现了新一代领导人把远大理想与现实目标结合起来的决心与能力。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建构》一书从文化学的视角,运用哲学反思与建构的研究范式诊断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性问题,并对教育本质进行了重新界定,突出了人的主体性价值。以“文化、教育与人”的分析框架构建了高等教育现代性的理论体系,为高等教育现代化进行了价值定位,揭示了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确定,高等教育发展只有走向人本与和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文化创新推进中国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哲学的兴起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事件,它更是一个现代现象、一个哲学事件,是一种人文形上学的代表趋势.而对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现代化之独特性而言,这种趋势更加具有其特殊性与关键性.  相似文献   

14.
汉民族“和合”文化观与社会和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和合"文化是中华的精髓,它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及完整的内容体系,对于形成良好和谐的人和自然关系、人际关系,提供了一种卓越的指导思想。"和合"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文化资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基础,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朱春花 《培训与研究》2008,25(10):101-103
教育是社会系统中的一种现象,社会需要教育的支持,教育需要社会作依附。教育的和谐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帮助社会和谐;社会的发展与和谐,又会推动教育的进步。社会和谐与教育和谐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相互依存、交互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化之路是同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同时开始的,其内容为经济现代化,社会制度现代化,思想化现代化。中国现代化是从学习西方开始的,西方的各种主义都传到了中国,最终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化血脉是相通的。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发现了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结合”具有普遍真理性及一般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国传统社会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大同、小康曾是炎黄子孙世代希冀向往的社会理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蕴含着中国传统社会理想的合理因素,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予以科学的扬弃。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圆中国人民的“大同、小康”之梦,其间经历了艰难的探索,开创了惊世的伟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实现了历史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统一,揭示了小康社会在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相似文献   

18.
大同和小康都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意蕴。大同有理想主义的超越性色彩,小康体现着现实主义的求实精神。毛泽东从大同的视角认识社会主义,在实践中造成了许多困惑;邓小平以小康作为社会主义的现实选择,把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实现了社会主义范式的转变,并从中全面创新了传统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公共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主要部分,公共生活为社会和谐提供了基本境域,社会和谐是良序公共生活的直接表征,所以,公共生活伦理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和谐社会的公共生活伦理意蕴主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公共和谐”。  相似文献   

20.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慈善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从我国目前的形势来看,我们迫切需要激起社会怜贫恤弱的爱心,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慈善以其仁爱之心,关爱弱势群体和困难人群的生存处境,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期望,有助于弥补过于悬殊的社会贫富差距;慈善所表达的善意和爱心,有助于克服日益严重的社会疏离和隔膜,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亲近、沟通与认同,增强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友善,从而增进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