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彝族天文历法是彝族文化的重要部份。彝族文献中存在大量的天文历法知识,包括二十四节气。通过对彝族史诗和经典著作中的天文历法及二十四节气进行梳理、解读和分析,发现彝族天文历法建立在阴阳宇宙观之上,具有阴阳合历的性质。彝族文献中记载的物候、四季和二十四节气是彝族历法中"阳历"性质的表现。二十四节气是彝汉历法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2.
宋代历法中记载了多种日食食限和判定日食的方法,直到《纪元历》,这些方法才最终得到完善和定型。中国古代历算家很可能首先知道了春分日正午时刻的月亮视差,然后通过修正得到任意时刻的月亮视差,来解决月亮视差对日食的计算问题。《纪元历》以前的唐宋历法通过推算月亮在黄道内外来判断有无日食,从《纪元历》开始,历法中才使用食甚时刻视月亮到视黄白交点的距离来定义食限。中国古代阴阳历食限不相等的原因是:历法家首先给出阳历食限,即春分正午时真黄白交点到视黄白交点的距离,约为6度,然后定出阴历食限,约为8度。  相似文献   

3.
朝鲜奎章阁本的《授时历立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成表是古历中推算日、月、五星运动时,为简化计算所造的表。元代《授时历》是中国古代历法的巅峰之作,可惜《元史·历志》中没有收录它的立成表部分。在韩国保存有署名王恂的《授时历立成》奎章阁本1册。该文对这册立成表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证明它确是在元代所做,其刊行时间为朝鲜世宗时代,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而且,其中出现的四暗星内容对于《授时历》本身的历法内容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社会主要流行的以正月为岁首的传统历法始于夏朝,故称"夏历";又因历法为指导农业生产的适时耕作提供可靠的依据,还称"农历";还因历法是以月象的盈亏确定月的长度,再以12个月定为一年,月为阴,故又称"阴历"。不过,中国的传统历法既重视月相的盈亏变化,也兼顾太阳位置和寒暑节气的变化,实际为"阴阳合历"。我国的历法在商代就已经比较完备了。古人很早就观察到历月的实际长度为29天半,即存在着近半天的误差,  相似文献   

5.
《癸卯元历》闰年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癸卯元历》自清乾隆七年(1742年)开始在我国行用,直至民国期间的“改历”,几近200年,癸卯元历以33年为周期来设置闰年,即第1-28年每4年高1闰,第29-33年的第5年再设1闰,33年共设8闰,折合1回归年为365.24242424日,比现行的格里高利历还精确,《癸卯元历》的这一特点使之成为世界上又一颇具特色的历法。  相似文献   

6.
徐仁吉 《百科知识》2014,(18):50-51
正今年是农历马年闰九月,这只是一种记时的方法,要说清闰月是怎么回事,还得从历法谈起。农历是阴阳合历农历,是用中华民族古代历法排列日、月、年并提供有关数据的历书,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唐宋时期,每到年末,皇帝就把新历书赐予文武群臣。因为是皇帝颁发的,所以,人们就把历书叫"皇历"。古时候,历法很不统一,各个国家、民族、部落都可以制定自己的历法。由于制法的依据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历法:以月亮变化  相似文献   

7.
道教文献中历法史料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东汉末年开始,道教中就流传一种与通行历法不同的“太阳历”其特色是以二十四气划分十二月,以二十八宿注日,同时试图与恒星月协调,唐代的《二十八宿旁通历》是一份较完整的“太阳历”历表,宋代卫朴所诵的“傍通历”即道教的《二十八宿旁通历》沈括提出“十二气历”的设想,可能是受卫朴所传的道教太阳历的启发,本文提出,道教太阳历的原则可供未来太阳历方案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8.
古代玛雅人有高度发达的历法,不过他们的历法跟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元纪年很不相同。古代玛雅人的历法是20进制的,20天1个月(uinal),20年为1卡年(katun);20卡年即400年为1巴克年(baktun)。  相似文献   

9.
玛雅历     
《金秋科苑》2013,(9):56-59
玛雅历是哥伦布时期中美洲的玛雅文明使用的一套历法系统,是最古老的历法之一,可与现代公历相互换算。其记日系统由以260天为周期的卓尔金历和以365天为周期的哈布历相互结合同步循环,以52个哈布年为周期,称为一个历法循环。  相似文献   

10.
李莉 《百科知识》2011,(7):58-58
“黄历”即黄帝历。考古发现,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开始有了历法,3000多年前就有了用甲骨文记载的历书。我国古代使用的历法有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等,其中以传说是由轩辕黄帝创建的“黄历”最为古老。由于古时我国使用“黄历”的区域广阔,影响很深,所以人们习惯把历法称之为“黄历”。  相似文献   

11.
<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定价:68元本书由三编组成。第一编叙述了从汉代到清代的中国天文历法,第二编则除了论述敦煌历书,专论印度、伊斯兰等西域天文学对中国的影响,第三编则叙述了历法计算的概略。全书叙述了中国天文历法是如何发展、对西方天文学输入的种种反应,也论述了中国天文历法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2.
<正>古代玛雅人有高度发达的历法,不过他们的历法跟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元纪年很不相同。古代玛雅人的历法是20进制的,20天1个月(uinal),20年为1卡年(katun);20卡年即400年为1巴克年(baktun)。但是,玛雅历法中月和年之间却是18进制的,18个月为1年(tun),因此他们的1年只有360天。  相似文献   

13.
2012年12月10日,在做客城市服务管理广播时,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对目前加剧的"世界末日说"进行了辟谣。他称,今年12月21日,在天文学上是非常普通的一天,没有任何特殊天象。"玛雅人的历法结束并不意味着灾难"随着12月21日临近,所谓的"世界末日说"也成为了公众议论的热点。该说法认为,古玛雅人的历法中显示,这一天意味着玛雅历法的结束,说明这一天地球上会有从天而降的某种灾难。  相似文献   

14.
明末崇祯改历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地球及经纬度的概念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天文历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算日月食,是中国传统历法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国传统历法一般只能预报一地的交食情况,但是利用经纬度的知识可预报多地交食情况。本文探讨了明末崇祯改历期间徐光启如何利用经纬度概念确立"西法"的优越性:首先讨论徐光启对西法可以推算多地交食的推崇,其次考察徐光启把传统的"里差"和"北极高度"同经纬度概念联系到一起,最后具体考察了在明末中西历争中,徐光启利用经纬度同魏文魁论争,捍卫西法的优势地位,本文还分析了徐光启五次月食预报反映的经度情况。  相似文献   

15.
高布锡 《科协论坛》2012,(12):28-29
天文学是一门非常古老的科学,远在人类刚刚从茹毛饮血转到农耕放牧的时期,为了掌握农时,就已经诞生了天文学。我国远在三千年多年前,已经有了最早的历法,编制了既考虑太阳的运行规律,又顾及月亮圆缺变化的独特历法,非常适合农耕使用。国家设立了司天监,专门观测天象,除了预报农时节气之外,还负担着观测天象,记录日月和行星的运行,以便预报未来吉凶的任务。同样,在埃及、印度、巴比伦以及玛雅等等这些古老的文明都留下了古天文建筑的遗迹,编制了不同的历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变压器设计效率低,以节能型三相非晶合金铁心油浸式变压器(以下简称非晶油变)为设计对象。在人工设计和使用循环遍历法的基础上,提出将改进的粒子群算法(improv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IPSO)应用于10KV配电变压器的优化设计。得出变压器在手工设计、循环遍历法和IPSO算法优化后的主要性能参数及优化数据。仿真结果表明,IPSO算法比其他两种方法更有助于改善非晶油变的空载损耗、负载损耗、短路阻抗、绕组对油温升和节约主材成本。  相似文献   

17.
以汉至唐代官修历书为立足点,考察了历法改革中对传统文献记载的态度,历代在历法改革中对传统文献记载都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文献记载持同一态度,他们在肯定文献记载的同时,也会对其提出质疑,进而做出不同的解读,甚至是否定文献记载的正确性。本文试图对这些态度进行分析,并力图探讨这些态度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历法年龄世界各国对老年人的年龄界限并不统一标准。多数国家按本国人品平均寿命历法年龄规定,有些国家规定60岁,有些规定65岁,甚至75岁为老年人。1950年亚太地区老年学会议以及我国国务院规定60岁及60岁以上为老年人口。现阶段老年人的历法年龄的划分:45~59岁为老年前期(又叫初老期),60~89岁为老年期,90岁以上为长寿期。最近,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经过对全球人口素质和平均寿命进行测定:对年龄的划分标准作出新的规定,即45岁以下为青年人,45~59岁为中年人,60~74岁为年轻的老年人,75~89岁为老年,90岁以上为长寿老年人。生理年龄生理年龄…  相似文献   

19.
清代日食预报记录的精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清代日食预报史料,考察了清代西洋历法的日食预报精度。在《历象考成后编》编撰之前,西洋历法的日食预报误差在10到15分钟左右,《后编》开始编撰之后,误差减小并一直稳定到清末。晚清以“新拟算法”推算,日食预报误差明显小于《后编》的推算误差。  相似文献   

20.
《科学与管理》2015,(4):63-66
学界对于鳌拜被擒对康熙历狱翻案的重要影响尚缺乏明晰的认识。鳌拜手握权柄之时,康熙谨慎地处理了杨光先与南怀仁有关历法问题的论争,避免触及康熙历狱。鳌拜被擒之后,清廷中央政权格局发生重大变革,在康熙清算鳌拜党羽的背景下,南怀仁等耶稣会士审时度势,要求为康熙历狱翻案。康熙对待康熙历狱实事求是的态度成为历狱翻案的关键,而辅政体制解体则是康熙历狱翻案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