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方夜谭》是同学们熟悉的一本书。但对《天方夜谭》的“谭”字为何是“谭”而不是“谈”字,却不一定了解。“夜对”是夜间说话、讲故事的意思,其实就是夜谈。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写“夜谈”而写“夜谭”呢?这得说到我国古代的一种习惯——避讳。在封建社会里,说话写文章时,如果边到皇帝和*长的名字或与他们相关连的字,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甚至避免念同音字,必须用别的字来代替,这就叫过讳。譬如说皇帝去世,就不能直接说死,要说“驾崩”。柳宗元在《捕蛇者说》的结尾写道:“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句话中的“人民…  相似文献   

2.
一、古代等级讳饰说法《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即:古代帝王或王后死称崩;古代侯王死称薨,唐代以后二品以上官员死也叫薨;  相似文献   

3.
《出师表》开头一句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祖。”“崩温”课本解释为“死”。“崩”,古代指皇帝的死亡。那么黄帝的死亡为啥要。/崩祖”2在古代阶级社会中,等级森严,不仅活人分等级,对人死了的称法也分等级。《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日崩,诸侯死日爱,大夫日率,士日不禄,庶人口死。”在中央集权制废除诸侯后,把官吏分为龙品,以后就按品级来定人死后的称法。《唐书·受官志》记载:“凡丧,二品以上称爱,五品以上称李,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为什么帝王“死”称“崩’”呢?这是统治者为了欺骗人民,神化自己,说“天…  相似文献   

4.
在加拿大山区驾车旅游.经常看到路边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Afedbearisadeadbear”,意思是“被喂饱的熊是死熊”。刚看到不太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熊被喂饱了反而是死熊了呢?就问同车的伙伴.伙伴说:过去很多人在路边看到熊就十分好奇,从车里扔东西给熊吃,熊尝到了“甜头”后,就总在路边等人施舍食品,慢慢就失去了自已觅食的本领,到冬天没有人喂它们食品时.有的熊就会被冻死饿死。  相似文献   

5.
庄子喜欢谈死亡.这一点与孔子不同。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问题就这样回避了。而庄子的逻辑.懂得死,生就不成问题。读他的《大宗师》了解他的生死观:把困扰一切生命的痛苦——生死.定义如昼夜更替.不必好昼恶夜.生则重生.死则安死。其实庄子和儒家一样同属自然主义的态度,但从根本上说.儒家文化关怀人的现世生活——“乐天知死”。  相似文献   

6.
一天早上,彬彬刚进幼儿园就十分认真地问老师:“老师,人有不死的吗?”老师:“人怎么会不死,任何人到了一定年龄都会死。”彬彬:“不对,我奶奶就不会死。”老师:“这是谁说的?”彬彬:“我昨天晚上睡觉时听我妈妈说的。”老师:“你妈妈?”彬彬:“我听我妈妈对我爸说:‘你那老不死的老娘……’”老师:“……”人有不死的吗$长沙市建民幼稚园@漆海燕!老师  相似文献   

7.
《庄子·应帝王》之“欺德之说”、“浑沌之死”、“举世无亲”与“用心若镜”等思想,对我国家庭教育有许多启发.在对这些思想及问题的探索下,寻求在当今家庭教育中.如何树立正确观念,如何使孩子能够在正确的教育观下得到健康全面的教育,成为一个健康独立的自然人。  相似文献   

8.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地为浑沌。倏与忽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应帝王》是庄子以寓言来讲帝王为政思想的名篇。大意是:为政之道在于无为,在于顺应人之本性,不可横加干涉,因为“有为”有时反而不如“无为”。 《庄子·应帝王》  为政治国如此,教育不也如此吗 ?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当然也就不可能有两个相同的学生。“一娘养九子,九子不一般”。人的个性千差万别。有时某些个体的个性是很出人意料的…  相似文献   

9.
命题一     
临近高考。很多高中校园和高三班级中,一条条高悬的打气横幅.一句句·“励志”的高考标语.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要成功,先发疯.下定决心往前冲”“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等各种雷人标语比比皆是,并被不少师生认可。  相似文献   

10.
“妈妈,我会死吗?”“你是不会死的.我希望你不会死.”“可是我好像听到医生说.这孩子没救了。我觉得我会死哪!”“就算你真的死了.妈妈还是会再把你生下来。”“但是那个小孩和现在就要死去的我.不是同一个人吧?”“是.是同一个小孩。我把你生下来之后.就会把你以前所看过、听过、读过、做过的事一一讲给那个新的你听.  相似文献   

11.
破茧飞翔     
《招生考试通讯》2008,(12):41-41
以“帝王”来命名一只蛾子。你也许会说.这未免太夸张了吧!不错。如若它仅仅是以其长达几十厘米的双翼赢得了这样的名号.那确实有夸张之嫌;但是,当你知道了它是怎样冲破命运的羁绊.艰难地走出恒久的死寂.从而拥有飞翔的快乐时。你就一定会觉得那一顶“帝王”的冠冕真的是非它莫属。  相似文献   

12.
下雨     
今天啊,不知怎么的,上午还是阳光明媚,到了下午.狂风大作,接着下起了豆大的雨点。到了班上.刚放下书包.罗壹就哭丧着脸来找我诉苦了,她说:“呜,肖肖,你看看,裙子后都湿了两大块。冷死我了!”我说:“罗壹,这就叫天有不测风云啊!”  相似文献   

13.
早在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就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观点.并将文章称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气”之文学现象,的确普遍存在于历代作品中,窥其作品,可知其人心性。诗歌自然也不例外,及至大唐。可以诗取仕,诗歌地位可谓至高.唐之帝王们自然也留下不少诗篇。“气”质竞为不同.略谈之。  相似文献   

14.
陈红旗 《学语文》2010,(4):18-18
《滕王阁序》历来以辞藻华美、绘景传神著称。然而.作者在把宴会的盛况铺叙渲染到极致之后。“兴尽悲来”,转入对人生仕途的冷静思索。“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长安”乃帝王所居之地。“望长安”即渴盼帝王重新任用;不过“关山”重重.难以逾越.由于自己触怒皇帝造成的隔阂一时难以弥合,只能叹息谁来同情我这个“失路之人”。  相似文献   

15.
儿子五岁了,除了上幼儿园每天就知道看动画片,玩变形金刚,什么大工兵、神龙斗士、地球超人,要不就是枪、大刀、宝剑,玩起来是不知道饿,不知道累,根本就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傻小子”,可是今年的清明节过了不久,真让我觉得儿子变了。这天,儿子从幼儿园回来,很神秘地对我说:“妈妈,我们班的小朋友×××的爷爷死了。”乍一听儿子说到“死”字,便不加思索地说:“小孩子,别乱讲什么死呀死的。以后不准说。”儿子  相似文献   

16.
熟悉《天方夜谭》的同学知道,“夜谭”就是夜间说话、讲故事的意思,其实就是“夜谈”。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写“夜谈”,而写成“夜谭”呢?这得说到我国古代的一种习惯——避讳。在古代封建社会里,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如果遇到皇帝或尊长的名字以及和他们有联系的字时,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甚至于同音的字说话时也要避讳。例如,古时候皇帝去世了,不能直接说死,要说“驾崩”或“山陵崩”。同样的道理,唐武宗的名字叫李炎,因此,从他当皇帝的那天起,人们说话、写文章凡是遇到两个“火”字相重的字,都要避讳,用其他字代替。于是,人们在写“夜谈…  相似文献   

17.
一、从课题突破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以从课题人手。如《死海不死》这篇课文,“不死”是全文文眼所在,也是其结构线索,教学就可以从解题突破,围绕“不死”设计教学思路: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死海”?②“不死”的现象是什么?怎样造成的?③“不死”原因的形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一、从课题突破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以从课题人手。如《死海不死》这篇课文,“不死”是全文文眼所在,也是其结构线索,教学就可以从解题突破,围绕“不死”设计教学思路: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死海”?②“不死”的现象是什么?怎样造成的?③“不死”原因的形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19.
汉字王国     
《小学语文》2010,(11):53-53,57
“陛下”何以成为帝王的尊称 古代殿阶前有专人担任警卫,臣下有事报告,因不敢对帝王指名直呼,通常呼殿阶前警卫转达,听以呼“陛下”实际上是通过警卫跟帝王说话,‘陛下”就成了帝王的尊称。这是古代称谓中“因卑达尊”礼仪的一种体现,同理的还有“阁”“门下”“座下”“殿下”“麾下”等。  相似文献   

20.
《学生电脑》2009,(9):2-5
别以为过了暑假.这天儿就“秋高气爽”了。九月里还有一段“云少日光强.硒得到处都热烘烘”的——“秋老虎”。“秋老虎”时期最容易发生两件事:一是中暑,二是烧CPU。曾经因“秋老虎”损失若干CPU的一目在此泪奔相告,”人热冒汗,CPU热冒烟.就算自个儿 死.也要给CPU打好扇子…”本期就来介绍一些为CPU降温的散热器。它们是CPU不冒烟的最佳伴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