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阅读能够巩固所学词汇.加深对沿音的理解.但由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误区.教师总是习惯上更多地把语言分割成词汇、句型和语法等几部分进行讲解.岗此学生获得的语言也往往是被肢解得面目全非,缺乏生命力的语言.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语感。为此学生犹如迷失方向的小鸟.痛苦地飞行在阅读的上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相似文献   

2.
培养学生语感 提高阅读感晤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感.即语言直觉.实际上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能力,包括对语言材料的组合方式和规律.对语言符号及其承载的思想内容、情感、韵味等方面的总体感悟。语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包括联想、想象的活动。思维的参与.情感的融入等。培养语感.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感悟能力.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思想启迪和审美乐趣。  相似文献   

3.
汉语课外阅读个别辅导实验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感是语言教学中的重要因素,而新疆的汉语教学忽略了阅读与语感的关系。本对汉语课外阅读辅导做分析、探讨,试图从心理学角度解释实验的结果。并提出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大量阅读,强化语言信息输入的建议,旨在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捷径。  相似文献   

4.
颜培标 《考试周刊》2011,(67):43-43
语感是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是在语言运用中养成的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初中语文教学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和驾驭能力.并能品味出其中的情趣。有了语感就能感受语言的精妙,洞见语言的精髓,把握语言的理趣。要使学生热爱母语,就必须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并有针对性指导,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相似文献   

5.
一、立足课堂,授之以渔,培养能力 1.找准坐标,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变“教书匠”为“用书匠”,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工具,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速读能力、审美感知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等。如语感能力的培养,可从品味语言的表现力、品味语言的思想观点、品味语言的情感三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又如速读能力。包括两种能力,  相似文献   

6.
语感能力是在语言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听障学生从小的语言实践少之又少,导致他们的语言能力较弱,影响他们各个方面的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有意识地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一、朗读法——品味语言的妙处从思维的角度看,语感思维是以语言经验模式为契机的阅读主体对语言主体的直接感应,没有语言经验的大量积累,也就不可能形成语感。从教学的角度看,培养语感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朗读。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师在鼓励学生做主动实践语感有心人的同时.应通过借助形象、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指导阅读、引导想像与激励勤写等语感实践途径.激发学生大胆实践,进而让学生真正领悟语言内涵.提高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8.
周瑞祥 《考试周刊》2011,(64):107-108
语感,即语言感受力,它包含对语言文字的丰富的理解力.对现实生活的生动的表现力。不同的学生语言感受的深度、广度、美度、敏度各不相同,语感敏锐者能准确地听出言外之意.读出文外之韵,能生动地传递思维信息,表达丰富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创设纷呈的倾听情境,让学生领悟英语语感;增大丰富的阅读训练,让学生发展英语语感;增加有效的说话实践,让学生增强英语语感;重视多样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巩固英语语感。  相似文献   

9.
蒋丽霞 《考试周刊》2012,(90):28-28
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语文教学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语感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语感敏锐者在听、读时能迅速捕捉到言外之意,在说、写时能以丰富的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因此,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加强语感培养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加强朗读培养学生语感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语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语言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基础条件,但传授知识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而是深化、强化学生语感能力的手段。学生语感能力存在着个别差异,对作品语言文字的感受、感知准确、敏锐、强烈与否,是学生语感能力高低的标志,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阅读主体对语言的体味和领悟。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在朗读过程中,达到“口诵心惟”,通过朗读,潜移默化,让学生在朗读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即在感知和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借助想象和联想,经过形象思维,产生语感,更好地体味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气势、韵味和语言美。  相似文献   

11.
陆香琴 《教育现代化》2006,(11):110-1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见漾感培养的重要性。而语感的丰富性是指当客观浯言作用于人时,人能对语言所包含的丰富的内涵有较多的领悟和把握。语感丰富的人能透过语言的视窗感受到丰富的意象。领悟到丰富的情感.学习到丰富的语言技巧。那么.如何使学生的语感走向丰富呢?在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在课例中和大家一起探讨分享。  相似文献   

12.
邵富玉 《成才之路》2011,(33):27-27
语感,是一种心智技能,是人们对文学的一种直接、正确、敏锐的感应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语言的灵敏度。语感敏锐者,在听、读时,能迅速捕捉到言外之意;在说、写时,能以丰富的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因此,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是培养他们良好语感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让语感的"灵性"的阅读中尽情地跃动呢?一、感受语言,激发语感人们常常会以语言文字为媒介诉说情感,所以万古文章皆含情,而读者大多为其情所感动,也深刻体味到作者的悲欢喜怒。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受?是因为我们介入了自己的情感,  相似文献   

14.
所谓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音.语调及语言感情色彩的感受。语感来自语言实践,并指导语言实践。要学好英语,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语感。语感随着语言实践的积累必然会产生。教师应当认识到语感的存在和它的积极作用.并采取措施,在阅读欣赏和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相似文献   

15.
李远 《小学生》2011,(4):11-11
语感,简单地说:就是对语言的敏锐感受,是对语言文字迅速领恬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那么,怎样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能力呢?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力,既能很快地抓住语言的表达意思.还能很快地体会到言外之意。语感是一种顿悟。它和悟性、灵性相随。语感得到培养。悟性和灵性也就生在其中。语感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因为语文知识、生活经验、思维成果的积累,是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从学生入学的那天起就要有意识地培养他门的语感。  相似文献   

17.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领悟能力。语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之一,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重点。语感的强弱直接反映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来就很有限,所以我们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语感训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有些学生学习非常刻苦,单词记了不少,但是理解力和表达力都较差,这就是因为语感差的原因。那么,什么是语感?语感是人对语言的领悟感应能力,是语言训练到熟能生巧的表现.英语的语感对英语教学和英语的运用起着重要作用。要学好用好英语,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感。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呢?  相似文献   

19.
加强自主阅读体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是阅读教学肩挑的一副担子。阅读教学的实践给了我们这样的体会:学生在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生态下,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文本进行自主性阅读体验,由浅人深地感悟文本的思想情感,并以此为依托,加强语感训练,可以有效促进和发展学生个性化的语感。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先生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语感的培养对于儿童时期的语文教育是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准确流利而又轻松地使用语言.并从而热爱自己所使用的语言,以及相关的文化及其传承。在日常教学中进行语感培养,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在个性化阅读中培养语感、在内需训练中强化语感、在相关阅读中发展语感、在生活体验中锤炼语感。重视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必将对学生从更高层次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起到促进作用,也必将对祖国的语言文化的传承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