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某”、“某甲”、“某乙”是人们所熟知的隐名代词,用来代替人和事物的名称,而作为自称代词,就鲜见探讨了。唐宋时期是自称代词“某”、“某甲”、“某乙”盛行的时期,它们的语法意义和句法功能一致,语用功能和分布却大有不同,复数表达也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2.
人称代词是表示自我称呼和相互称呼的词,多用来代替人的名称,是体词性代词。分为表示自称的第一人称代词,表示对称的第二人称代词和表示他称的第三人称代词。运用人称代词,可避免某些表示人物姓名的词语重复出现,使行又更为简炼。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除了可使表达更为凝炼的功能外,还可以表达鲜明的感情色彩。古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有“尔”、“汝(女)”、“若”、“乃”、“而”,这些词或褒扬赞美,或贬抑轻慢,体现了人物不同的褒贬爱憎。本文将就古汉语第二人称代词的渊源发展,谈谈古汉语第二人称代词的感情色彩。一、无明确感…  相似文献   

3.
"宝宝"作为2015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开始出现在各种语境下。它由最初表"对小孩儿的爱称"的名词,逐步发展为具有指代功能的代词,进而演化为网友称呼自己的具有卖萌性质的自称代词。本文认为网络流行语中的"宝宝"是自称语。这一自称语的泛化不仅是对称谓困境的反应,也是自身具有撒娇卖萌、情感指示、互动、创新与陌生化表达等特点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谦称和谦词     
谦称和谦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将它们混淆等同起来。谦称是表示谦逊的自称。它虽不是代词,但在意思上却相当于代词“我”。谦称有以下几种: 1.君主自称:一般有“寡人”、“孤”、“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代词"人家"为个案进行研究,着重探讨其自称范畴下的主观化表现。汉语自称代词是一个原型范畴,其内部不同成员的地位不平等,有典型范畴和非典型范畴之分,但相互之间在意义方面存在着家族相似性。自称代词家族相似性的突出表现是:代词系统中的自称意义存在着复杂的交叉跨类现象,基本语义类不同的自称代词存在着"大异小同",基本语义类相同的自称成员之间存在着"大同小异"。不同成员在意义上相互关联,从而形成非常复杂的自称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又叫自称代词,是指说话人称呼自己的代词。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与现代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不尽相同,古代汉语中的自称代词,在运用上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和广泛的灵活性,不仅能表达出说话人的自称;而且能表达出说话人的身份、地位;还能表达出说话人的情感态度。古汉语自称代词在语用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7.
依,在现代吴方言里,是个对称代词,指称“你”。在南北朝吴地民歌里,却被用作自称代词,指称“我”。清人翟灏曾经说过:“《乐府》子夜等歌,用侬字特多,若‘郎来就侬嬉’‘郎唤侬底为’之类。”郎侬对举,侬即诗中女子自称,我。同音同形的“侬”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这是颇为有趣而又比较特殊的语言现象。侬,既是吴方言词语,把它放在吴方言环境里来考察它的来龙去脉,应当说是比较科学的做法。这样,我们发现,“侬”字最初并不专门指称某种人称,在吴方言里,它  相似文献   

8.
“其”字是古汉语中运用较广泛的虚字之一。在《四书》这部民族文化源头的名著中,就有872个。剖析这872个“其”字,有如下五种用法(为眉目清晰在所析“其”字下加“△”标志)一、“其”字作代词“其”字作代词有称代和指代两种。(一)、“其”字作人称代词,有作自称与对称的。一般作他称。  相似文献   

9.
“儿”的本义是“小孩儿”,也多指“少年男子”。但在唐代,“儿”却成了青年妇女的自称代词。分析其原因,可以发现这与“儿”词语义发展、社会文化对人心理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教学文言词语时,总是告诉学生说:“朕”是皇帝专用的第一人称代词,别人是用不得的。那么,为什么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开头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他并非帝王也可自称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汉语单数第三人称代词的探寻,对“他”“她”以及新兴第三人称代词的产生发展进行了梳理,展示了单数第三人称代词流变的过程,讨论了单数第三人称代词“他”与“她”存在的些许缺陷。随着新兴代词的出现,弥补这些缺陷的关键是要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找到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2.
说“自己”     
说“自己”安徽枞阳中学马茂书自己,在现代汉语里是个自称代词;在古汉语里是两个词,在表意与用法上,“自”与“己”有相同之处,更有千差万别。先说“自”。《孔雀东南飞》里有些“自”字。人教社《教参》在“疑难问题及难句解释”4中说:“按‘自’字除作‘自己’外...  相似文献   

13.
在《诗经·小雅》中的145个“其”字句的基础上(重复出现不计),探讨“其”字的用法规律。“其”字作实词主要是代词和副词,作代词包括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在句首时全部是代词,可以作主语和宾语,在句中作代词时多是修饰名词的定语;作副词包括程度副词,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作虚词时是助词、连词和语气词,作语词只有一例。  相似文献   

14.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以下简称《宣和遗事》)是讲史话本,宋代无名氏作。人称代词的礼貌式在《宣和遗事》中运用非常普遍,本文从从自称、对称两个方面对《宣和遗事》中人称代词的礼貌式加以来描述。总体而言,其人称代词的礼貌式是自称与对称不同,坚持尊人卑己的原则,呈现出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英语中,表示“我自己”、“你自己”、“他自己”、“我们自己”、“你们自己”和“他们自己”等的代词,叫做反身代词,也叫“自身代词”。反身代词的种类:反身代词是由人称代词或物主代词加后缀 self或selves构成,有人称和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太平天国宗教正名问题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教是太平天国宗教的自称,亦即自我命名,但在对外场合使用时,出现过“自称”和“统称”并用的现象。它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自称”是“统称”的实质和前提,“统称”是“自称”的外延拓展,亦即天教的“一统之称”,所以说到底,天教仍然只是太平天国宗教的“自称”。这是它既已独树一帜,又追求“大一统”的双重化心态使然,其根植于儒学“大一统”的化普世精神。  相似文献   

17.
《山歌》中的人称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歌》反映了明末苏州一带吴语用词特色,其中第一人称代词“我”的用例明显多于其他第一人称代词“我侬、我搭、我里”的用例;第二人称代词以官话“你”为主,也有“尔、尔侬”的用例;第三人称代词以“渠、他”为主,没有出现“伊”的用例。这些特征已和现代吴语的三身代词相近。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讨论了“某”字的产生原因以及在先秦两汉时期用法的演变,并将“某”分为“自称”、“他称”、“物称”三类,而且初步探讨了“某”到底是否为第一人称代词的问题,同时还指出了影响“某”字用法的语言有社会等因素。  相似文献   

19.
《元典章·刑部》中的人称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元典章·刑部》中的人称代词,归纳出元代北方汉语的人称代词系统:第一人称用“我”、“俺”、“咱”,第二人称用“你”、“您”,第三人称用“他”。“俺”、“您”在直译体文字中分别对译蒙文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和第二人称代词复数。在一般语体文字中,“咱”、“咱每”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包括式,“俺”用为排除式。“伊”只在叙述案件经过及对案件定性的场合出现,反映的是吏牍公文的行文伎俩,并不代表口语。元代北方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实际上只有一个“他”  相似文献   

20.
古汉语中“之”的用法十分丰富.通过对甲骨文中“之”的用法的讨论,说明殷商时期还没有出现第三人称代词,“之”是个表示泛指的指示代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