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设计目的和意义:培养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的能 力’着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表达信息的能 力’通过文章中的线索进行推理理解话语中词汇表达的不同功 能,意图和态度等能力。在教学中运用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和 探究性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强调 英语学科学习的育人功能;强调教育要关注人的思维;强调学 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特别关注人与社会的统一和协调 发展。  相似文献   

2.
记得李海林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只有这样词语才会在学生的心中变得丰厚起来。”但在现实的教学中,高年级老师往往认为教学的重点是对文章的理解,词语的学习则无足轻重。  相似文献   

3.
孙桃霞 《甘肃教育》2023,(21):64-66
“做数学”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观点,他强调数学学习是一个在实践中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查阅了大量文献,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做数学”活动的必要性,从选择合适的时机、优化材料、丰富形式这三方面给出开展活动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4.
所谓的作者意图就是指作者打算在文章或者作品中表达什么样的生活或思想内容,以及通过这种表达达到什么目的。我国传统观点认为,紧扣作者意图去理解文本意义是正确的,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坚持用作者意图这一钥匙去打开文本意图的密码,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为重心。口号喊了这么多年,我们感觉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是难以落实,其中一个原因是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片面理解:讲解就是灌输式教学,就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违背;分析内容就是远离语言教学。其实,讲解是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内容则是语言的内核。在新课程理念下,必要的讲解与分析是有效课堂的基本保障。文秋芳博士曾经发表过这样一个观点:阅读理解的水平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等级——表意理解、深意理解、评价性理解。如果初中英语教学后学生仅仅停留在最低层次的表意理解,那么学生进一步的英语学习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教师进行部分教学内容的课堂提问与分析有益于推动学生主动去剖析语言,进行深层次的、带有自身观点的理解与提高。初中英语课文的内容覆盖面很广,对于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相似文献   

6.
阅读是人类交际的基本技能之一。在外语教学领域,阅读教学始终是关注的重点。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阅读是获取和交换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是作者和读者通过文本进行的一种交际。根据关联理论,阅读理解过程是解读作者意图的过程,阅读材料可能包括明说与暗含两个方面的信息,阅读理解以寻找、确定最佳关联为依据。而在此过程中,话语标记语会对读者的话语理解产生制约,对读者的话语理解进行引导,使其对话语的理解尽可能与作者一致,故它们是寻找关联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依据。本文旨在揭示话语标记语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及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女作家池莉曾经以“话语是一个美丽的陷肼”为题写过一篇文章。当再次读到此文时。我猛然想到作文教学中多年来的一个公开的谎言,那就是:以哲理的辩正的观点来写文章。  相似文献   

8.
为消解传统哲学问题,维特根斯坦对心灵与行为的相关问题做了专门论述。他在批评经验主义理论和叔本华哲学理论的基础上,在生活形式的背景下阐明了对该问题的基本看法。他一反视意欲为行动内在动因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意欲就是行动的全新看法。维特根斯坦意图再次告诉人们的是,要在生活形式中、在语言游戏中去理解和使用意欲和意图等概念。  相似文献   

9.
间接言语行为中的面子规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间接言语行为 Austin认为说话就是做事。说话人只要说出了有意义可为听话人理解的话语,就可以说他实施了某个行为,这个行为叫做言语行为。Searle认为所有的语言交流都涉及到言语行为,它是语言交流的基本的或最小的单位。言语行为就是施为行为,是指人通过话语传达意图、目的。  相似文献   

10.
关于《跳水》一课教学目标的问题,有过争议。有人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把握船长急中生智的特点;有的提出,要让学生认识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在联系中发展,即学习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笔者认为,这两种意见都有不妥之处。前者是将教学目标确定在理解课文的基本思想内容上,忽视了本课在记叙事情上的特点,降低了要求;后者虽注意到了本课在记叙事情上的特点,但将目标确立得过高,脱离了实际。 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应把握住本组训练的重点,弄清编者的意图。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注意事物的联系,”这是指读课文的时候“要边读边思考,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理解文章的内容时要注意,理解文章  相似文献   

11.
古诗文历时久远,我们再也无法向那些创作者询问创作意图,只能通过文本语言的显现与指示去重构创作者的心灵话语,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文本语言是唯一的津梁.文章以《木兰诗》为例,从详略、互文、铺排、对比等言语形式解读文章,提高学生对作品言语的敏感度,深入思考作者创作文本的意图,提高语文学习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的“新”不应只是形式 ,它更是对内容的一种实实在在的限定和要求。对此 ,我有几点看法 :一、让合作不仅止于形式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 :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 ,而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 ,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学生间的合作 ,就能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 ,从而对新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 ,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 ,促进学生的学习 ,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 ,我设计了三次小组讨论 :第一次让学…  相似文献   

13.
课外阅读历来被中外教育家认为是一个人学习中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叔湘曾经说过:"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阅读。"而小学阶段尤其是一年级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有效地指导其进行课外阅读,将对孩子终生学习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学生学习教材,教材对学生有作用,而学生同时对教材也有作用。这是新的观点,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用自己的观点解读了教材的内容,从而在自己头脑中建构出一个概念,一个新的概念,而且建构是和教学同步进行的,学习者的学习完全是自主的活动。所以学生的学习是自己建构的过程,这种学习是探索性、研究性、理解性的学习过程。这是,目前提倡和重视的学习观。  相似文献   

15.
木雨 《家长》2011,(11):32-33
美国耶鲁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曾经研究过跟学生讲述某一知识时的最佳讲课方式,他的研究结果表明:沉稳型的讲课方式和雄辩型、演说型的讲课方式相比,前者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讲授的内容,而后两种类型的讲课方式只能让学生对讲课人的表情、动作等印象深刻。这在心理学上叫做“低声效应”。“低声效应”是指人与人对话时,一个人低声容易使得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一个人高声则容易导致对方情绪激动、说话也高声。  相似文献   

16.
《学会查“无字词典”》写了暑期聪聪的爸爸带他到青岛旅游途中指导他联系眼前景物,理解词语“骄海似火”、“惊涛拍岸”的故事,告诉我们除了查字典以外,结合大自然、联系现实生活更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文章有情有景。通过生活实例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是苏教版实验教材作出的又一有益探索。为达成编者意图,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中掌握方法,确立常查“无字词典”的意识,及时地促成知识向能力转化,笔者结合以往教学实例,把主要环节教学设计与意图、课堂实录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7.
语言教学有其独特的特点,即语言既是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是课堂教学的工具。在现代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是学生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教师话语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及学生的语言习得都至关重要。文章从教师话语的度与量、教师提问、教师礼貌等方面探讨提高教师话语质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话语互动中,话语理解与话语互动和话语连贯有着内在逻辑关系。从理解的合作原则的总原则看,话语双方至少要在一个凸显的脉络层面上追求话语的最大共晓性。话语理解并不以语言形式关系的理解为终极目标,而是话语双方在语脉、意脉、情脉、理脉上达成生活形式的理解。按照首要脉络凸显的种类不同,分析两种脉贯实例:纯脉连贯和杂脉连贯。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习作例文的作用三年级安排的习作例文,是学生作文时的文章举例,是老师指导作文时的凭借。经过几轮教学,习作例文的作用已逐步被老师们所理解,但也有一些老师仍然把它当作单纯模仿的形式,这有拂安排习作例文的意图。习作例文可在下面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1.通过习作例文的学习,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决定形式有初步地理解。习作例文负有双重任务,一是指导阅读,一是指导写作。阅读是理解,从形式到内容;写作是表达,从内容到形式。要从读和写的结合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什么样的内容决定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从而懂得文章是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形式决定内容的道理。  相似文献   

20.
国外学者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某电视访问记者分别以法官、街道过路人、过去曾是罪犯三种不同身份出现,对三组人群就“处理未成年人(学生)犯罪的态度必须温和”为题演说,要求被试者回答有关理解和不理解的问题。结果73%的人认为法官的讲话完全可以理解;63%的人认为过路人讲的话可以理解;而仅有29%的人认为曾经是罪犯的人的讲话可以理解。可见,能否接受某种观点,主要取决于提供观念的人。提供者具有权威性或是内行,那么听者对他的信任度就高.接受起来就容易。反之,信任度则大打折扣。上述情景我们在学校里也时有所见:同一件事,有的教师吩咐,学生言听计从欣然接受,而有的教师说来,学生却支吾搪塞无动于衷,即使被迫从命,也是马虎了事敷衍塞责。心理学将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会对有威信的教师和校领导产生无限信任和心悦诚服的心理现象,谓之“信任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