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贯彻落实中央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适应海军部队现代化建设和未来军事斗争的需要.特别是适应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海上局部战争的需要,我系所担负的培养海军兵器工程技术人才的使命就更加艰巨和光荣。在学院党委直接领导下,系党委一班人领全系干部、教员认真学习和领会邓小平同志新时期建军思想,贯彻“三个面向”和军委办校方针、原则及“一个服务,两个适应”的办学思想,遵循军事教育规律,突出海军人才培养特点,牢固树立起院校教育为部队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思想,不断跟踪部队建设信息,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服务功能,努力为部队建设培育出“用得上、留得住、信得过”,在政治、军事及专业等各方面都合格的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实施院校与部队一体化任职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该模式是培养信息化军事人才的重要工程、是军事教育训练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优化人才培养环境的基础工程、是瞄准高技术战争和基于我军现实的发展工程。  相似文献   

3.
“为军队建设服务,适应当前部队建设的需要和适应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需要”,是军队院校的办学思想二军队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坚持“一个服务,两个适应”的办学思想,是一个需要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方向性问题。本文侧重从专业技术院校的角度,就培养适应跨世纪军队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军事科技进步和军队现代化自设的必然要求培养复合型军事人才,是军事科技发展的时代要求。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知识信息量呈现几何级数增长…  相似文献   

4.
新军事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的爆发和蔓延使战争跨入信息化时代,世界各国军队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军队的武器装备和编制体制上,而且更为突出地体现在各国军事人才素质的差距上。目前,各国军队都把人才建设作为提升战斗力、谋求军事优势的关键之举。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打赢未来的高技术战争,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关键。如何适应部队建设转型,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为部队培养急需人才,本文将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水电类专业任职教育在部队任职教育序列属于新兴学科,贴近部队第一任职需要,培养合格人才所引发的各项问题亟待解决。本文探索水电专业教研室初期(3~5年)建设模式,提出建设目标,并逐一进行论证,以期为基层部队培养好既懂工程技术,又懂军事指挥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信息化战争为背景,以提高军事人才素质为宗旨,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要求,认真探讨了任职教育与部队训练的协调发展问题。任职教育不仅是军队院校教育的主旋律,同时也是提高部队军事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只有统筹处理好任职教育与部队训练之间的各种关系,才能推动军事人才培养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会的发展已经从工业时代全面进入信息时代 ,新世纪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 ,国家军事的强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依赖于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 ,依赖于军事领域的知识创新和创新型人才培养。高科技的发展已经引起军事领域的深层次变革 ,培养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需要的 ,具有军事创新能力的新型高素质人才 ,是新形势下部队建设的需要 ,也是军事院校教育急需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院校教学是为人才培养服务,归根到底是为部队的作战训练服务,脱离了部队作战训练实际需要的教学是空洞的、没有生命力的教学;离开了院校的支持,部队作战训练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进一步加强院校和部队的交流与合作,建立起真正有利于院校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部队推进训练改革和提高战斗力水平的双向互动机制,才能进一步推进海军的现代化建设。一、构建海军院校与部队双向互动机制的必要性分析(一)世界军事一体化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军事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引发了军事领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院校的教学和部队的作战训练,不可能再是独立的有机体,缺乏相互利用、相互支持的必然结果,就是被世界军事发展远远地抛在后面。(二)全方位信息战争的要求。随着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未来战争的形式将是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院校和部队因各自的环境不同,对于战场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使用均有各自独特的方式,只有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情报互通,才能牢牢掌握在未来信息化战场上的主动权。(三)实现新世纪海军军事人才发展战略的要求。加快完善军事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仅仅依靠院校教学和管理人员的闭门造车,有一定的局...  相似文献   

9.
曹廷玉  王霞 《继续教育》2007,21(2):37-39
管理教育是部队一项根本性、全局性、经常性的基础工作。军队院校是为部队培养和造就跨世纪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基地,对部队的“三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军队院校必须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管理教育工作的基本职能,从管理教育工作存在的误区中走出来,着眼军事斗争准备对军事人才的客观要求,以“育人”为中心,不断提高管理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军事高技术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军事高技术的竞争 ,要求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必须具有危机感和紧迫感 ;军事高技术的竞争 ,要求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必须具备复合的知识结构 ,必须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 ,必须具备良好的全面素质。  相似文献   

11.
军校研究生作为部队高层次人才,担负着建设现代化国防的重任,是部队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我军院校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适应新时期现代化军事建设及斗争需要,培养满足军队实战化建设需求的创新式实用型研究生人才的历史使命。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军院校研究生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分别从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关系、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军校研究生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旨在培养适应于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高素质全面新型军事人才。  相似文献   

12.
作为培养军事人才摇篮的军事高等院校 ,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战略任务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探索、制定为培养新时期军事人才而采取的教育训练发展对策。一、明确培养目标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军事教育训练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由于在社会变革时期部队管理中的矛盾比较突出 ,而装备更新的缓慢对高层次军事人才的需求并不明显 ,加之对未来军事人才的宏观需求缺乏科学预测 ,每一次调整改革都无一例外地落脚于眼前而忽视了未来。这种军事教育训练的结果 ,不仅影响军事人才的发展后劲 ,而且使军事教育被迫过分强调适应部队现实需要 ,军事人…  相似文献   

13.
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是在全面透彻地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军队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和重大决策。院校教育是军事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战略方针这一要求既是对整个军事工作的总要求,也是对院校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贯彻落实这一要求,院校必须把教育工作的基点放在培养适应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需要,适应部队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上,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的部队需要新型军事人才,学习型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在人才发展战略中具有特殊意义。信息化时代要求具有高素质、智能型的新型军事人才,相关的应对策略为:树立共同奋斗的目标;加强对团队成员忠诚度的培养;培养人才的核心竞争力等。  相似文献   

15.
面向21世纪的军校教育,其出发点与归宿都将定位在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目标上。这是落实军委新时期战略方针,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正在  相似文献   

16.
"深化军队院校改革,健全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军队综合大学必须深刻认清"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的时代要求,明确自身定位作用,找准构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着力点,更好地担负起锻造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重任。  相似文献   

17.
未来高技术战争实际上是高素质军事人才之间的竞争。如何贯彻中央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的军事人才,是历史赋予军校的神圣使命。自1996年底开始,我们以贯彻全军院校教学改革座谈会和海军院校教学改革研讨会的精神为契机,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有计划、有组织地全面推进素质  相似文献   

18.
学科专业建设对任职教育院校人才培养、军事科研和服务部队具有重要的支撑、牵引和促进作用。文章以工程技术类任职教育院校为管窥视角,就如何把握任职教育院校学科专业的建设特征与方向、如何加强任职教育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部队文化工作坚持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就要围绕高技术条件下军事斗争的特点来设计和展开,充分发挥服务和保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洞察官兵心理特征 ,为打赢高技术战争做好充分的心理素质准备 ,是指导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军人心理健康调适和疏导工作的基本方针。培养高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 ,对增强官兵整体素质和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因而也赋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思想教育工作者更重要的使命和任务。一长期以来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附属地位 ,使具有我军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和卫生服务工作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和健全。而且由于两者的界限过于不明晰 ,造成了一些学员、官兵的心理障碍和心理负担被简单的道德问题所遮蔽 ,从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