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的译者董乐山先生在为该书写的《译序》中说到,“人文主义“在汉语中有多种译法,他列举的译名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人性主义等等.在他看来,这属于“一词多释“,都源于英文humanism.……  相似文献   

2.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的译者董乐山先生在为该书写的《译序》中说到,"人文主义"在汉语中有多种译法,他列举的译名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人性主义等等.在他看来,这属于"一词多释",都源于英文humanism.  相似文献   

3.
人文精神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词汇,《周易》中曾提到“人文”一词,西文中有humannism、humanitarianism等词,一般译为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但都没有人文精神这个词。有关人文精神问题的讨论,一般认为它起源于20世纪九十年代的文学界,随之波及到哲学界和教育界,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  相似文献   

4.
“人文精神”这个词.在英语里是humanism,汉语有“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等不同译法。尽管定义各有不同.但在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关怀人生状况、追求个性的自由解放这些方面却是一致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因此,人文精神的培养自然成为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自然成为具有文化载体性质的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5.
浅析人文主义与中国当代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文主义”一词源于西方文化,义称“人本主义”,起始于14-16世纪的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这一运动被称为“文艺复兴”,它以复兴希腊和罗马文化为标志,提出了人道主义——即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以人道反对神道,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人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宗教与道德束缚。我国自古就存在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提出“重民轻神”的主张,  相似文献   

6.
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高校管理“以人为本”理念的渊源和内涵 “人本主义”是资产阶级为了推翻封建专制和神权统治的产物。费尔巴哈在他的《哲学原理》中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和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内核,第一次提出了“人本主义”的哲学口号。费尔巴哈人本哲学与后来的人本主义思潮虽然有其差异,但基本内涵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也可寻见“以人为本”思想的痕迹,儒家的教育思想中.  相似文献   

7.
人文主义:传统与现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哲学的人文主义传统 ,经历了人文科学、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 (人本学 )四个阶段。现代哲学人文主义的涵义发生重大变化 ,反对传统的主体主义 ,关注人的现实生存处境 ,从非理性到合理性。同时 ,针对传统的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出现了当代人道主义的三种理论形式  相似文献   

8.
现代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理论之类型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什么是人文主义:一种简明的概念图式导入 “人文主义”(humanism),中文有时又译为“人本主义”,是个复杂的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包容性的历史概念。依据笔者的查阅,各种百科全书、辞典对“人文主义”一词的解释虽彼此侧重点各异,但基本的解释大体上是一致的,兹选取两种比较典型的解释如下: 1)1977年出版的美国百科全书(The Encyclopedia Americana)认为,人文主义在严格的意义上指的是文艺复兴时期一种称之为“新学术”(new learning)的文学风尚。这里的“新学术”即复兴古希腊、罗马的文学研究。它之所以是“新”的,就在于它探讨古典学科并  相似文献   

9.
在1980年代及此后的人道主义大讨论中,关于"Humanism"一词的译法,学术界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意见:一种主张翻译为"人道主义",一种主张翻译为"人文主义",还有学者主张既可以翻译为"人道主义",也可以翻译为"人文主义"。由于"Humanism"在西文里是多义词,理应根据历史和语境灵活翻译,才能显示"Humanism"词义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0.
大约六十多年前,茅盾先生曾经热烈称赞鲁迅是“最理想的人性的追求者,陶冶者,颂扬者”;“最伟大的hu.manist”(英语,通常译为人道主义者,人文主义者,人本主义者)。新中国成立后,茅盾为适应形势需要改称鲁迅为革命的人道主义者”,赞扬他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革命民主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现在看来,茅盾过去对鲁迅的认识与评价其实是相当准确深刻的。因为贯串鲁迅一生,始终不渝而且最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指向人的实践活动。从古希腊古罗马起,对人的理解先后经历了混沌全面的人———普遍性的人———理性的人———非理性的人的嬗变。与此相应,人文主义教育也出现了人文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的复兴———人道主义教育———人本主义教育的内涵更迭。两者相互交织、相互渗透,这一过程实质是教育人学的探寻过程。追寻这一过程,作者认为,未来走向是合理化的人与科学人文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2.
人文主义叙事话语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性语境中,作为人文主义话语构成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文精神”、“人文教育”,是一组超越时间、重复出现的“主题”。当代人文主义话语由此构成三种倾向:马克思主义人文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义、保守主义人文主义。他们多元互补地创造了人文主义的叙事话语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以十二生肖来命名年份,这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其影响深远,现已远远超越了国境线。如果要把这十二个“生肖年份”逐一妥贴地译成英语,则难易度颇为悬殊。例如“虎年”,这个“虎”当然是译为“tiger”,这译法简单容易,且正确无误。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互联网来学习的方式,渐渐为企业及学校所接受,这就是所谓的“E—learaing”。E—learning一词在中文世界有多种译法:电子学习、在线学习、网络学习和数字学习等,自何克抗教授2001年提出译为“数字化学习”以后,国内教育界逐渐认同了这一种比较达意的译法。  相似文献   

15.
以十二生肖来命名年份,这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其影响深远,现已远远超越了国境线。如果要把这十二个“生肖年份”逐一妥贴地译成英语,则难易度颇为悬殊。例如“虎年”,这个“虎”当然是译为“tiget",这译法简单容易,且正确无误。  相似文献   

16.
人道主义的宗教化及其对西方伦理思想的影响吉林省教育学院副教授李贵洁人道主义,又称人本主义、人文主义。现代西方学者一般认为人道主义表征着把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古希腊关于人道主义的思考主要局限于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尽管人是最重要的,幸...  相似文献   

17.
英文中“Humor”一词进入中国之后,多人有多种译法,有的是音译,有的是意译,有的是音译加意译。1906年,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一文中议及“Humor”一词,他首译为“欧穆亚”。此后又有李青崖译为“语妙”,陈望道译为“油滑”,易培基译为“优骂”,唐桐侯译为“谐稽”。  相似文献   

18.
针对前段学术界有所争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蔡仪同志在1982年第4期《文艺研究》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和“自然人化”说》的文章,文中“论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部分的基本观点是:人道主义在思想实质上是和马克思主义根本矛盾而不相容的。理由是:一、人道主义的思想实质是共同的人性论,“基本上是以人的自然属性作为人的本质,忽视人的社会本质,因而既不能认识人的社会关系,也不能认识社会关系中的人,这就根本上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完全矛盾的”;二、“人道主义是强调人的共  相似文献   

19.
春节译为“ChineseNewYear’sDay”或者“SpringFestival”。清明节“清明”音译为“ChingMing”,“节”则意译为“festival”,即“ChingMingFestival”。端午节译法和“清明节”一样,“端午”译为“DuanWu”,“节”是“festival”。由于中国人在端午节时有赛龙舟的风俗,因此许多人也喜欢将端午节称为“DragonBoatFestival(龙船节)”。中秋节逐字意译为“Mid-AutumnFestival”,有时可在前面加上Chinese。也有人将“中秋节”译为“MoonFestival”。重阳节和“清明节”、“端午节”的译法相同,译为“ChungYeungFestival”。“重阳”…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龙”和“dragon”两词的词源着手,论证了“龙”被译为“dragon”及“drago被译为“龙”是误译而不是文化意象错位,提出了两词的新的译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