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举世闻名的圆明园被英国侵略付之一炬。英国方面辩解焚园的理由是:报复被俘人员在此园中遭受虐待:这只不过是欺骗世人的一个借口。他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迫使清政府就范,速定和约。将在清帝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圆明园焚毁,是侵略达到罪恶目的的一种罪恶手段。  相似文献   

2.
英军焚毁圆明园原因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60年10月,英军劫掠并焚毁了圆明园。关于圆明园被焚的原因,我国史学界大致有"掩盖罪证说"、"掩盖罪证,同时惩罚清帝说"和"军事行动说"三种不同的观点。上述三种说法,皆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英军焚毁圆明园的最根本原因,是要对清帝及清政府进行最严厉的精神打击,并留下报复的痕迹,使之对外国人更加驯服。英法侵略者有关清政府在圆明园将英法战俘虐待致死的指责,亦难以完全成立。应该修正以往有关侵略者焚毁圆明园原因的种种错误观点,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3.
1860年10月,英国首席代表额尔金以清政府虐待英法"侨民"致死"违犯国际公法"为借口,悍然下令侵华英军劫掠并焚毁了圆明园等中国皇家园林。查证史实,可知当时并未形成世界意义上的"国际法",美国人惠顿的法学著作《万国公法》尚未传入中国,清政府也未签署任何有关战争的国际法文件。若就事论理,指出清廷违反人道主义是必要的,但责难清政府违反国际法却是没有道理的。反过来看,拥有国际法观念的英法军队对身受重伤的中方非战斗人员清宫太监,不但未进行必要的医疗救治,反而加戴镣铐,实施虐待,这种行径与他们标榜的国际法是相违背的。英法军队焚毁圆明园,劫掠文物,是违反他们自己的"国际法"的,是毁灭人类文明的野蛮犯罪。  相似文献   

4.
关于鸦片战争中英军北上的原因,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教科书是这样论述的:1840年6月,英军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由此爆发。广东防御严密,英军无隙可乘,就沿海北犯,进攻厦门。这一说法首先来自于林则徐本人,在《英人续来兵船及粤省布置情形片》中,他认为“第恐在粤,无隙可乘,该处夷船趁此南风盛发,辄由深水外洋扬帆鼠窜”。在稍后的《英兵船在粤寻衅现续筹剿堵情形折》中,他这样写道,“被风拒之甚力,无隙可乘,故来者随到随开,即存者亦旋停旋驶”。  相似文献   

5.
突出政治标准选人用人,已成为干部选拔的首要标准.如何考准考实干部政治素质,为组织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提供参考依据是新时代干部考察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然而,现行干部考核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的新要求,必须进行改良,要围绕政治素质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坚持问题导向,对现行干部考核方式进行修改完善,通过立体考核、多维考核全面考准考实干部的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唯有如此,才能最终选拔出忠诚干净担当的优秀干部.  相似文献   

6.
作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胞弟,舒尔哈齐是清肇兴时期地位仅次于努尔哈赤的第二号人物。由于与其兄的矛盾纠葛,以至最后被其兄所杀,反映了这一时期满洲宗室贵族间的权力争夺。所以清书对其记载简略,且竭尽隐晦。本文通过钩沉史实,试图揭示其中隐情,以还历史之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7.
关于汪遵"幼为小吏"的记载,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质疑,认为此记载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所颁布的敕令相矛盾,并由此认为此记载不可信,通过对汪遵"幼为小吏"之说进行分析和探讨,认为不能否定《唐摭言》关于汪遵"幼为小吏"的记载。  相似文献   

8.
即使你从未去过圆明园,你也能想象出它今天的寂寞和荒凉。寒风中的野草,夕阳余晖下的废墟,仿佛一片寂静。从这座万园之园被焚毁的那天起,直到今天,150年了,它仿佛就这么沉默着,并且还会一直沉默下去。  相似文献   

9.
圆明园     
《家庭教育》2009,(4):33-33
我去过圆明园,看了很心痛。圆明园一定是个圆形的公园。圆明园是被外国的强盗破坏的,太可恶了!真想坐时光机,好看看圆明园原来的样子。我觉得现在的圆明园让我们更爱国。  相似文献   

10.
《大连大学学报》2019,(1):28-41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作为京津门户的大连,见证了英军的侵扰和跋扈。英军在这里的活动虽然主要限于补给和集结等非直接作战行动,但是,英军在大连地区的活动极大地提高了英军在鸦片战争中的作战能力。对这段隐匿的历史进行考察和挖掘,不仅有助于全面且深入地了解英军在鸦片战争中的军事活动、作战目标,而且对于理解大连之所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争夺的重要地区的原因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袁白燕”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凯是元末明初著名的诗人,以《白燕》诗闻名,人称“袁白燕”,享年当在百岁上下。但是,关于他的生卒年代清初就有人质疑,当今学界对袁凯生卒年代的说法也多牵强。袁凯之父袁介也是当时著名诗人,有作品传世。然而,明清两代许多文献对于袁介存世的界定是不符合史实的。袁介为袁凯的文学才华提供了家学滋养,袁凯也很有乃父之风。现实中的袁凯喜欢交游,与之交游者多为当时俊彦。袁凯与家人感情甚笃,相濡以沫。饱读诗书的袁凯一生有仕有隐,富有传奇色彩,其后裔却湮没无闻。  相似文献   

12.
太常寺卿是专门负责祭祀礼乐之官,位列九卿之一。明初丘玄清是最早被选为太常司卿的道士。对丘玄清的生平事迹、与明太祖朱元璋之关系及与当时著名文人的交游等问题略做考证,借此了解明初武当道士与朝廷祭祀礼乐之关系。  相似文献   

13.
明代湖州凌、闵二氏是印刷史上公认的最有名的套版印刷两家。在明末,两家刻印了大量套色书籍,王重民先生《中国善本书提要》和杜信孚先生《明代版刻综录》这两本书对凌、闵二氏的套版印刷作了较详细的论述。但由于历史久远,其套版印刷实物不易得见,后来许多关于凌、闵套版印刷的叙述都来自第二手资料,因此对它们作些考辨,提高其准确性,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4.
明代考据学是明代学术史的重要内容,对于明末清初学术风气的转变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四库全书总目》中著录明代考据著作之体要为考察对象,可以洞见四库馆臣这一学术共同体对明代考据学的认识,包括馆臣对明清考据学关系的认识,即承认明代考据学对清代考据学"导夫先路"之功。相对于明代理学末流空疏的学风,馆臣对于明代考据学著作无疑更是偏爱,但由于无法与乾隆时期日趋缜密的学术风气相比,馆臣也对明代考据学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几乎所有相关著述都深信袁克文生母金氏是朝鲜贵族.但是,依据袁世凯的书信等文献材料,我们发现金氏很可能只是一名普通的朝鲜女子,所谓的“家为望族,世有贵显”,不过是袁克文私美其生母的出身罢了,而这或将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袁克文的有关文章.  相似文献   

16.
唐元是徽州“唐氏三先生”之一,历任平江路儒学学录、建德路分水县儒学教谕、集庆路南轩书院山长等职,高年以徽州路儒学教授致仕,时人誉为“东南学者师”。他的《易传义大意》、《见闻录》等理学著作均已散佚,但雪泥鸿爪间仍能窥得其旨趣大概;诗文集尚存《筠轩集》十三卷,展示了他纡徐典雅的文风和丰缛清润的诗风,在当时即已受到虞集、方回等人的赞赏。唐元等一批元代新安理学家、文学家,继承并发扬了程朱理学,为徽州学术与文学在明清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清初浙江西泠"蕉园诗社"是中国女性文学史中的一个重要群体,然而现今学术界关于"蕉园诗社"成立时间、主要人物、存续时间等问题的认知,存在诸多分歧和疑问。事实上,"蕉园诗社"的成立时间大约为1665年。"蕉园七子"和"蕉园五子",分别为"蕉园诗社"前、后期的主要成员。"蕉园七子"的活动时间大约自1665年开始,至1669年结束,前后5年。"蕉园五子"的活动时间自1676年开始;1689年前后,"蕉园诗社"因"蕉园五子"的文学活动而达至其鼎盛时期;至1698年,"蕉园五子"因领袖人物徐灿的逝世而解体。与此同时,"蕉园诗社"亦随"蕉园五子"的解体而解散。因此,"蕉园诗社"前后存续时间为34年。  相似文献   

18.
朱梓、冷昌言道光年间所编的《宋元明诗三百首》是清代刊行最广的童蒙性宋诗选本。诗选面世后,为之笺注、翻刻、评点者达数十种,亦有日本刊本。兹编依循孙洙《唐诗三百首》体例,以续其阙,并作为民间士子的童蒙读本。  相似文献   

19.
考辨现存元代南曲散套和南北合套之真伪,将直接影响我们对于散曲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认识,意义重大.通过对<全元散曲>所辑元代南套和南北合套中南曲曲牌的曲律学考察,并与"戏文三种"和<九宫正始>所存的元代南曲相比较,根据曲牌在历史演变中同阶段相应的原则,获得了新的见解:在现存于<全元散曲>的17套南套和南北合套中,有6套元曲,另11套为明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