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易错易混知识点解析30例刘洪才1.(94年高考题)传说中被黄帝打败的炎帝都落生活在A.黄河上游B.黄河中游C.黄河下游D.黄河中下游(A)2.攻灭夏朝的商部落早期生活在A.黄河上游B.黄河中游C.黄河中上游D.黄河下游(D)3·夏朝的统治中心在今儿山...  相似文献   

2.
经济不悲观2011年一季度的股票市场是极为混乱而复杂的,从行业配臵上来看,从周期到非周期,从上游资源到中游家电、汽车再到下游消费均在卖方推荐之列。我们认为行业配臵的分化与市场难以达成稳定一致的经济预期和政策预期有关。  相似文献   

3.
选取四川盆地19个地面气象站1961~2000年气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逐日观测资料,运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气候倾向率和年代际变化的方法,对近40年来四川盆地气温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从年平均气温来看,三种气温的年平均值,四川盆地都以增温的趋势为主,增幅分别是0.027℃/10a、0.007℃/10a和0.036℃/10a,最低气温增幅大于最高气温.(2)在20世纪60、70年代气温逐渐降低,80年代是气温的低值区,80年代后期气温逐渐升高,90年代升温明显;而降水60、70年代降水量较多,但已经出现了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80年代至90年代降水量减少.(3)从季平均气温来看,春夏季三种气温呈下降趋势,其中季平均气温的下降幅度最大为-0.08℃/10a;秋冬季三种气温呈上升趋势,其中季平均最高气温的增幅最大为0.15℃/10a.  相似文献   

4.
荆江三角带:明日金三角──兼论长江中游开发战略彭攀,孙承浩,李海婴一近年来,长江流域的开放开发大潮一浪高过一浪,尤其是下游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飞速发展,上游地区也不甘落后。唯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中游地区却发展迟滞,“涛声依旧”,逐渐与沿...  相似文献   

5.
莱茵河全长 13 2 0千米 ,流域面积为 2 2 .4万平方千米 ,河口平均流量为 2 5 0 0米3/秒 ,从长度、流域面积、流量来看莱茵河与世界级的大江大河是无与伦比的 ,但其货物运输量却雄居世界大江大河之首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水量稳定 ,水位高 ,通航条件好莱茵河上、中、下游河水主要补给类型各不相同。在巴塞尔以上为莱茵河上游 ,流经在阿尔卑斯山区 ,主要靠高山积雪冰川融水补给 ,夏季冰雪融化最多 ,流量也最大 ,形成高水位。中游流经莱茵河峡谷 ,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量大。下游为雨水补给 ,西欧平原和波德平原西部受大西洋…  相似文献   

6.
在PEG-6000的渗透胁迫下,沙生芦苇胚性愈伤组织(SPEC)和水生芦苇性愈伤组织(WREC)的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升高明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小幅度升高,SREC的3种酶的活性升幅大于WREC;SREC的POD和CAT同工酶谱带数多于WREC,二者的SOD同工酶谱带数在胁迫前后无变化,胁迫的同时施加ABA对WREC 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南方的长江流域明以中游的荆楚地区兴起最早。但在秦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大批楚移民向东迁徙,造成了汉初下游和上游学术艺一度高于中游。经过汉代的发展,中原人民大量南迁,使中游的学术化逐步赶上了上游和下游。然而三国时的战乱使吴地化发展再次超越中游。西晋末年以后,大批中原士人南迁吴越,更使长江下游成了南方甚至全国的化中心。与此同时,由于上游的巴蜀地区出现了巴氐李氏政权,又距都城建康较远,学术化遂显萧条。相反地,中游的荆襄则在进入南朝以后由于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地位而日趋重要,这里的化也迅速发展,到南朝齐梁时代,此地的学术化已颇繁荣。但梁末江陵的陷落,却使这里不少地方落入北周的控制之下。陈代的疆域较齐梁已大为缩小,由于王谢刘萧诸族的衰落,学术艺也趋向衰颓。但与此同时,在侯景之乱中,一些人避难广东、福建,却也使那里的学术艺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8.
元代赛典赤·赡思丁主滇时期确定治理滇池的主要方法:上游筑坝分流;中游多开干流,挖深河床,加固河堤;下游疏通海口,尤重重视上游和下游;这一方法也为明清两代所继承,主要是通过降低滇池水面,防范、减少周边水灾。此法沿用了几百年,具有很大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石:人生如石。我:何以见得?石:你可知上游石、中游石、下游石有何不同?我:这谁都知道啊!上游石尖,中游石钝,下游石圆。石:你已悟矣!我:悟?悟什么?石:人生!  相似文献   

10.
氢能产业崛起,相关产业链也有望受益. 氢能产业链分为上游制氢、中游储存与运输、下游应用三大环节,根据各方机构观点,在这三个环节中,上游电解水制氢、中游储运设备、下游应用中的加氢站、车用燃料电池、储能发电、传统工业6个细分方向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长江流域属长江上游区域,该区水资源质量状况会影响到整个长江流域。通过对该流域的水资源分布及现状、水污染、水土流失等水资源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该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及提高水资源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宜宾地处四川盆地南缘,金沙江、岷江和长江三江汇流地带,以中低山地和丘陵为主要地貌,气候温和多雨,植物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对蕨类植物生长十分有利。本文通过资料查询、实地考察等调查研究方法,初步总结确定宜宾市野生药用蕨类植物35科,52属,107种。为国内外专家研究宜宾的野生药用植物提供了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中国酸雨控制区酸雨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全国74个酸雨监测站点2004-2006年降水-pH数据,通过ArcGIS空间插值,模拟酸雨pH空间分布,根据酸雨"两控区"方案,提取酸雨控制区的酸雨pH空间分布,进行GIS空间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酸雨严重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长江以南广大地区,酸雨强度沿长江向西北和东部有扩大趋势,四川盆地酸雨区已与华南酸雨区连成一片;3年间,pH<5.6的酸雨范围相对研究区面积比值由56.73%扩大到73.11%,pH<4.5的严重酸雨区由2.15%扩大到10.41%,2006年增幅最大;不同等级酸雨范围扩大趋势明显,酸雨污染趋于严重.  相似文献   

14.
基于ArcGIS软件技术,利用栅格计算器将截取的1961-1998年沂沭河流域年平均气温栅格数据分成四个时段加以计算,求得20世纪60-90年代沂沭河流域气温时空分布情况,并利用3D Analyst中的Create Profile Graph工具获取研究区在纬线与经线方向上的地表高程变化及其对应的多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结果表明:研究区气温空间分布特点是南部高于北部,西部高于东部,平原高于山区和丘陵.20世纪60-80年代,气温略有变化,而90年代平均气温较80年代上升1℃左右,这种异常变化可能与全球性大气环流变化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5.
说“汉”     
汉水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融通黄河与长江文明的纽带,是南北文化转换的轴心,是汉族形成和得名的摇篮;传说时代的北国华夏部族、江淮东夷部族、南方苗蛮部族、西部氐羌部族,正是以汉水为纽带逐渐融通,形成了以华夏文化为主干、以龙凤呈祥为图腾的民族共同体;至迟到西汉时期,地上的汉水已与天上的银河结合,“汉”已被赋予了“吉祥、美好、盛大、精华”等美意,而“汉并天下”,四百年汉室江山,最终使世界上最大的民族获得了汉族的美名。  相似文献   

16.
江苏沿海沿江地区拥有广阔的岸线,风力、水力、航运、水产、旅游等资源丰富,是江苏省发展最快且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近年来,随着沿江开发的实施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沿海沿江地区迎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沿海沿江地区要努力利用好自身优越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把握新的发展机遇,成为东部地区新的发展亮点。南通市作为江苏唯一既沿海又沿江的地区,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做足"水"的文章,力争在江苏新一轮发展中立于潮前浪尖,勇当排头兵。  相似文献   

17.
嘉陵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嘉陵江流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流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为流域开展生态旅游活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是流域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并没能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旅游价值,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落后的流域旅游经济形成强烈反差。嘉陵江流域是四川省同时也是中国西部生态旅游资源极具开发潜力的一个区域,后发优势明显。本文从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生态旅游产品和项目等方面论述了嘉陵江流域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峡库区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且独具风韵和魅力,具备开发民俗旅游市场的巨大潜力。但在民俗旅游蓬勃发展的今天,作为世界级品牌的三峡旅游区,其民俗旅游开发相对滞后。近年三峡旅游两度火爆之后有所降温,为使传统的三峡旅游冲出低谷,其重要举措之一是彰显三峡旅游的文化特色,综合开发参与性强的民俗旅游。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角洲城市合作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定区域内的联合与协作,能有效地促进整个区域的发展。但受行政区划及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的经济联系与经济合作的协调性、广泛性及多样性还不甚理想,由此影响了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构筑和促进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在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关系,各城市需要统一认识,采取积极的行动。  相似文献   

20.
鱼崇拜是傍水而居的部落—部族民中的一个普遍现象,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渭河流域都可以找到其遗存。当成都平原还是一片水域之时,羌一蜀部落中的一支从茂汶盆地东南下,进入成都盆地来捕鱼,形成传说中的鱼凫。在维持旧业的基础上,渔人部落开始在丘陇上试行耕种,逐步拓展,终至于开辟了成都平原。建成国家。成都平原当时乃是食盐匮乏之地,蜀国建立后得以发展、昌盛以及延续一两千年,直接得益于巫戴国和巴人的食盐供给。而二者之同的矛盾和摩擦在客观上促进了蜀国的进一步东进。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蜀人练就了善刺弓弩、造船、驾航、熟水性的本领,形成了兼容并包、广采博取的人文特质以及独立不羁的创新意识与坚忍不拔的开拓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