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章贵 《教育艺术》2005,(11):54-56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和研究部门都积极行动起来,开展多种多样的新课程理论思考与教学实践研究工作,广大的一线教师也频繁参加各式各样的公开课观摩学习活动。然而,我们吃惊地发现,老师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种种问题,没有达到公开课教学的目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上好公开课呢?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改革理念对一线教师的思想观念带来强烈的冲击,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正确、全面地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还存在不少的争论甚至是偏差。笔者对大量新课程论文、教学案例、公开课、课件进行了观察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关系到学生的未来、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一任务的完成可以说任重而道远。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的积极付出和努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有赖于一线广大教师,需要广大教师积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主动地把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观念与所教学科特点相结合,让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地实现这一重大转变,是所有一线教师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需要认真地实施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集声音、图像、文本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已逐渐被广大教师所认识和利用。在新课程改革的冲击下,多媒体的运用更成为一种时髦,大凡公开课、研讨课,多媒体的运用必然会登台亮相,这必将引发一场从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全方位的变革。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多媒体的运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改革对于一线广大教师来说,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将得到发展的机遇。作为具体的实施者,教师的思想观念以及在这种教育观念指导下的教育教学行为就成为影响新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校长是学校的管理者,要指导帮助教师尽快实现角色和工作方式的转变,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那么,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呢?这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对教学实践的观察、调查、反思和研究,认为“探究教学”能够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它是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式。为加深各位教  相似文献   

7.
公开课不管是在教学研究工作中,还是在教学管理工作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教师展示教学才能,交流教学经验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检查教师教学工作、发现优秀教师的有效方法;是教研部门研究与指导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手段。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几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以及各个学校都经常地组织公开课活动,  相似文献   

8.
新一轮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承的关系。一方面,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撑,广大一线教师只有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促进专业发展,才能更好地理解新课程、实施新课程。另一方面,课程改革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所以,从这一层面上看,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在教师,最终看教学。因而有专家认为,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挑战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公开课,也称观摩课,是为探讨教学规律、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所采取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广大教师提高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综观近几年的公开课活动,教师、教研员精心策划、认真研究、全力以赴,听者众多,声势很大,效果却常常欠佳。大多数一线教师听课后的感觉是花架子多,高档的摆设多,能在自己实际教学中运用的较少,仿佛空中楼阁、时装表演,  相似文献   

10.
略论新课程实施的教学理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课程的实施是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课程实施具体表现为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教学理念决定教学行为,故广大一线教师掌握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将决定这次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本认为新课程的核心教学理念是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与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统一起来,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转变教学过程的范式,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广大语文教研人员和教学一线的教师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努力实践着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虽然教师的教学观念已经或正在发生转变,但由于否定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和方法的同时,未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在实践中借鉴或运用的教学方法,使得当前的语文教学较难实现根本性的改变。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最大的困惑是:如何将课程标准的理念变为切实可行的教学行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本学科的特点。本人就语文教学新课程改革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2.
高军 《中国教师》2008,(10):50-51
<正>自2001年我国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围绕新课程精神与指导思想,广大一线教师进行了深入的贯彻学习,新课程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和评价观逐渐被一线教师所接受并付诸教育教学实践。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一大批优秀  相似文献   

13.
《物理教学探讨》2009,(5):F0003-F0003
新一轮的物理课程改革始于2001年,从此“注重自主学习、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这些新课程的理念就开始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了广大一线物理教师的教学行为之中。  相似文献   

14.
姜广平 《山东教育》2005,(21):54-54
新一轮化学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程标准,积极投入到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为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探索,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收到了令人振奋、鼓舞的效果。但笔者在调研和观摩教学中发现,不少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没有真正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实质,在实施教学中存在诸多误区,偏离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坐井观天》是一则传统的寓言故事,早在80年代,笔者曾执教过这篇课文的公开课。2001年秋季新课程改革实验启动了,笔者参加了基础教育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国家级培训.根据自己对新课程初步的理解,重新设计了这一课的教学。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再设计此篇课文的教学,又有了新的体会、新的认识,深切感受到,同一篇课文的教学,不但在课改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随着新课程的发展进程,也不断发生着变化。这体现了教师对课改精神更深入的理解,也体现了新课程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真正感受到:新课程与教师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6.
赵春霞 《青海教育》2003,(10):19-19
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提高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的重要举措。新课程的实施充分体现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指导思想。作为从事教学工作一线的教师,更感到重任在肩,通过学习,愿与广大教育工作者一起积极探索和挖掘新课程的魅力,共同走进新课程。  相似文献   

17.
现状与对策:从调查问卷看高中历史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下半年,笔者所在的安徽省继广东、海南、宁夏和江苏之后,与天津、浙江、福建、辽宁一起进入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对于刚刚参加到新一轮课程改革洪流的广大高中一线教师来说,积极研究高中新课程标准,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是责无旁贷的第一要务。为此,我与我的同事们于2006年3月积极申报了省级科研课题——《构建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7月,该课题正式被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立项。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随着一线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有了更多的了解.广大历史教学工作者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好奇和热情也逐渐减退.取而代之的是对新课程教学的困惑。笔者现就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困惑罗列如下,以求教于各方行家。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推进以来,一个重要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广大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现在的一些课堂教学更是叫人困惑不解:一些冠以“新课程公开课”或“新课程示范课”的课堂教学,怎么还是教师“满堂问”学生“满堂答”?怎么还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怎么还是课堂教学的统治者,学生怎么还是处于被动地位?这类新瓶装旧酒的课堂教学会对执教新课程的教师产生什么影响,会将新课程改革引向何方?笔者以为,这样的问题不解决,语文新课程改革就不可能顺利地推进。于是,我们经过研究、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20.
黄红  文飞 《广西教育》2004,(7B):24-25
新课程实验在我区各中小学已进行一年多了。广大一线教师围绕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提倡的新课程的理念全力以赴地开展工作。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确立,素质教育的落实正在成为可能。然而,在实施课改过程中,由于大部分教师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以及学校仍以“升学率”这根指挥棒指挥教育教学活动,使新课程实验举步艰难或流于形式,达不到改革的目的和要求。笔者认为,影响课改,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因素。下面,笔者结合教学体会,谈谈课改给我们带来的困惑以及如何面对课改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