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代,反映在思想文化上,则是启蒙与救亡两大主题。书刊杂志作为重要的传播手段,在这一变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民国时期,西方大量的思想学说被介绍到中国来,科学与民主开始深入人心,封建主义遭到无情批判,显示了知识分子寻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不懈追求。中日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空前团结,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宣传抗日救亡的书刊杂志大量涌现,救亡取代启蒙成为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2.
为培养学生参与未来民主政治的能力,陶行知强调学校要实行民主管理。同时,陶行知也认为,学校管理中的民主与法治是不可分的。在育才学校的创办和治理实践中,陶行知从保障学校成员的权利和立法、行政、司法相制衡的角度考虑学校中管理机构、权力分配和工作程序的设计,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相结合的原则。陶行知的这种治校的民主与法治思想对于当前我国提倡的依法治校实践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民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的重要思想。他主张民主教育,教育要民有、民治、民享;教育为公以达到天下为公,全民教育以实现全民政治;并提出了一系列实施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竞争意识、效率意识、风险意识、时间意识、变革意识、民主与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被称为近代意识。近代意识在中国的形成经历了较曲折的历程。从鸦片战争初期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向西方学习,到洋务派、戊戌改革提出变革社会的要求,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大批仁人志士奔走宣传、著书立说,才使中国的近代意识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5.
启蒙意识是百年中国学的一个鲜明的内在特征。本试图从萌芽期、发展期、变异期、异化期、泯灭期、复归期等六十阶段,描述和揭示20世纪中国学启蒙意识的演变轨迹,总结各十阶段学变迁的特点和经验,进而阐发研究学启蒙意识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建群的长篇小说 《最后一个匈奴》,把陕北高原作为一块特殊的地域和文化景观加以关照,以匈奴民族的起源传说为开头,在家族叙事的视角下讲述了两个家族、 三代人的命运.在现代文明追求中呼唤原始生命力量,完成了中国启蒙思想两个向度的融合.无论是唤醒身体的野性力量,还是扎根于政治理性下的民族文化寻根,或者浪漫意识的凸显,都表现了...  相似文献   

7.
8.
张选军 《现代语文》2009,(12):80-81
沈从文在他的“湘西世界”里着力挖掘那些深蕴于民间文化之中的鲜活、健康、原生的生命形态,通过世俗而感性的方式加以张扬,为重造人性、生命和民族品德,为我们老大民族走向新生提供了某种参照和标准,从而达到对我们这一赢弱民族的启蒙和救赎。  相似文献   

9.
大学与启蒙紧密相依,互为犄角。当下中国科学理性的缺失、民主精神的匮乏与人文关怀的零落等问题都需要大学启蒙。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应试教育目标的退潮与价值多元时代信念的持守使得大学启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大学启蒙具有政治、教育与哲学三重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通过从康德到福柯对启蒙的连续性解读,展现启蒙的现代性维度--一种批判的态度,“五四”文化启蒙正是西方文化启蒙与中国启蒙传统相融合的产物,表征着“五四”精神。但现代中国的启蒙由于救亡 图存的现实社会需要又表现出自身的缺憾。而启蒙的现代性不仅为我们理性地认识“五四”,更为我国超越“五四”提供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提出的民主教育思想不仅在民主时代闪耀光芒,在当前,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文章从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自治和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阐释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的小说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理性启蒙文化传统提出了质疑与批判.他不满于现代中国从底层到上流社会感性主体普遍缺失的状况,试图用审美精神激发生命,使生命的自然性得到升华,使本能转化为创造性力量,获得一种诗意的人生形式.沈从文的审美启蒙是对现代理性启蒙的推进与完善.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的学生自治观是其民主教育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讲,学生自治是民主社会公民养成的一种练习.从实现的思想基础来看,学生自治必须以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者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前提.学生自治不等于将学生与学校、教师处于对峙的地位,学生自治的边界是以学生应负责和能负责的事体为限.学校中学生自治的过程是一个练习自治的过程,因而也是一个自治的教育过程.学生自治的教育方法是以"教学做合一"为方法论的"生活法".  相似文献   

14.
申松梅  张宁 《现代语文》2007,(11):44-45
中国近现代的启蒙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下,有着不同于西方的含义。身负东西之学,由深受传统家国观念影响的旧文人脱胎而来的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中,在民族的危机下,无论是中心化抑或边缘化的启蒙先驱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启蒙的主题放在了国家和民族复兴的主旋律上,从而在现代文学主题上出现了由启蒙到革命的流变。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李维汉长期关注陶行知,最早对陶行知作全面深入的研究.他率先提出陶行知教育思想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思想,他的政治"也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深刻地揭示了陶行知教育思想从杜威主义--生活教育--新民主主义政治--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展轨迹;辩证分析了生活教育理论的进步性及其存在的不足;结合当时革命斗争和根据地的实际情况,明确提出了研究和学习陶行知的原则和方法.李维汉对陶行知的论述,成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评价陶行知的思想先导,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和评价陶行知也有积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陶先生,放心去吧!你已经对得起民族,对得起人民。你的未了的事,会由朋友们,由你的后继们坚持下去,开展下去的。你放心去吧!我立时就要到南京去了,我们必定会争取全面的、持久的和平和实现民主告慰你的。朋友们都得学习你的精神,尽瘁民主事业直到最后一息的。陶先生,你放心去吧!”  相似文献   

17.
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舞罢力不支,葬我周子池;甘心情愿事,魂魄入污泥。待来年,翠盖复展,玉立报相知。艰难相慰藉,齐看《安魂曲》。二、生活决定教育。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生活之变化,就是教育之变化。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学贯中西,将西方民主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提出了独树一帜的民主教育思想。其民主教育思想与其生活教育本质是完全一致的,是陶行知毕生倡导的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诸元素编织而成的和谐的教育。民主教育的对象与目标是全民"应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民主教育的课程要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民主的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教人求真";民主的学生的达成目标是"学做真人";民主教育的方法是在民主生活中学习民主。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具有人民性、民族性、生活性三大特色。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1891年-1946年)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一生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致力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特别是他为了改造我国的旧教育,创建人民的新教育,而在实践中创办的社会大学,成为当时在国民党统治区独树一帜的新型大学。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教育公平思想。陶行知教育公平思想可概括为:不论男女、贫富、民族、阶层,都要受教育。其中,一些合理因素对解决当前我国教育公平问题仍具有重要的启示:通过法律保障,灵活多样的教育途径,实现男女教育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是解决教育不公平的根本途径;促进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标志;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缩小阶层差距带来的教育不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