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正自主招生顾名思义,就是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对人才的要求来设计、选拔和录取考生。2003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共确定了全国22所重点普通高校作为自主招生改革的试点学校,意味着自主招生作为高招政策正式推行,截至2013年,全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本科高校已达95所,高校层次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学校"拓展到现在近百所高  相似文献   

2.
《中国高校招生》2003,(4):13-18
为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培育教育创新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决定2003年在22所高等学校开展自主选拔录取的试点。具有特殊才能的考生,有望在今年获得自主招生高校的“特招”。 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江苏省在该省范围内首次尝试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参与自主选拔录取的高校为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到了2002年,该省自主选拔录取试点的高校扩大到了6所。在这6所高校中,另外3所高校分别为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河海大学。2003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确定自主选拔录取试点的高校达到了22所。这22所高校中,除了上述的6所高校外,其中包括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6所高校(详见本期的权威发布)。那么,这些自主选拔录取的高校如何进行招生?如何进行考评?在录取过程中有些什么具体规定?等等,这些,都是广大考生、家长及社会所关注的。为此,我们特别刊出了这些高校今年实行自主选拔录取在招生对象、招生程序、考核内容等方面的相关内容,供广大考生参考。需要特别提醒广大考生的是,鉴于今年自主选拔录取试点的各高校在个别录取政策方面可能还有调整,因此,具有特殊才能的考生在报考时应参见自主选拔录取试点的各高校发布的2003年招生章程。我们在文后也将一并刊登出这些自主选拔录取试点高校的通联方式。  相似文献   

3.
自主招生是高校多样化选拔录取方式的一种,是扩大高校自主权、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试点,也是对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探索。本文通过对目前高校的自主招生的现实评价,分析高校在自主招生中的空间与自律,就高校自主招生今后发展的有效途径提出自己的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4.
资讯     
表情山西太原:学子寒风中举"红丝带"宣传防艾资讯教育部:高校自主选拔录取人数不得超招生总数5%教育部网站发布的关于做好2012年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自主选拔录取计划纳入试点高校年度招生计划,自主选拔录取人数一般  相似文献   

5.
自主选拔录取是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而有效的举措。文章从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的历程和现状入手,分析了当前自主选拔录取遇到的困难和矛盾,并以武汉理工大学自主选拔录取实践为例,提出了深化自主选拔录取改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2+97-F0002,F0003
1什么是白主招生? 自主招生是国家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新模式。高校实行自主招生,须经教育部同意、山西省教育厅批准,获得自主招生资格后,方可自主确定考试选拔模式、自主实施招生录取。自主招生的录取数据报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审核批准后,上传教育部进行学籍注册。  相似文献   

7.
一、高校自主选拔录取的性质 2003年,教育部决定在22所高校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这就是目前高校自主选拔录取工作的起始。实行高校自主选拔录取的目的,就是要改革高校招生制度.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同时作为高考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弥补”统一高考“统得过多”“过于单一”的“诟病”。经过几年的不断改进,至2010年已有80所高校具有了自主选拔录取资格。  相似文献   

8.
正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以来,自主招生已经悄然走过10个年头。10年来,自主招生从定位、选拔方式到规模、规范都在不断调整。初衷是为高校选才育才,探索多元录取之路,但一路走来自主招生风波不断,曾被质疑为"掐尖儿抢生源",指责为"小高考"加重考生负担,更曾因去年年底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被查曝出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向多样化和高素质发展,使高校招生的职能从过去单纯的选拔人才发展到人才选拔、培养和选备上来。而现有的高校招生制度主体是统一考试、按分录取,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不相适应。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进行了自主招生试点、中学校长推荐、多校联考方式等多种模式的有益探索。笔者提出高校招生采取"开放两端、多次考试"模式,以多次考试,自主招生和注册入学等方式进行高校招生改革,逐步实现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相似文献   

10.
91.自主选拔录取招生有哪些特点?(1)自主选拔录取人数控制在试点高校本年度招生计划的5%以内,招生的名额用高校预留计划,不占用分配给各省市的招生计划指标,既保护了各地  相似文献   

11.
招考信箱     
正问:2014年各学校自主选拔录取考试即将进行,假如我参加了院校自主选拔录取考试且合格了,请问怎么填报自主选拔录取志愿?如何录取?答:我省按照教育部规定,将自主选拔录取计划单列,自主选拔录取招生志愿填报在相应批次前单独设置的特殊志愿页面内。在录取时,河北省教育考试院根据考生所报志愿,将具有自主选拔资格且已在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公示的考生,按教育部及招生院校的相关规定审核投档。教育部规定,自主选拔录取入选考生高考成绩总分录取要求,不应低于考生所在省有关高校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近十年来高校自主选拔录取工作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对部分高校的自主选拔录取工作进行总结和梳理,针对自主选拔录取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应将能力素质结构模型应用于自主选拔录取工作,期冀为高校招生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阳宗 《甘肃教育》2014,(2):14-15
正自主招生是我国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2003年,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制度一经出台,即被赋予了"打破一考定终身"弊端的重任。"探索以统一考试录取为主、与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学校自主选拔录取、自我约束,政府宏观指导、服务,社会有效监督的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机制"是高等学校  相似文献   

14.
"偏才","自主招生"院校向你招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是在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为高校选拔人才,把素质教育推向深入的重要工程。改革的方向是逐步建立以全国统考录取为主,与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的高考招生模式。自主招生这种新机制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校自主招生的程序悖谬及其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主招生是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对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探索。然而,近几年在试行和推广中,却出现了招生目标模糊、缺乏公平性、诚信缺失、考核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使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偏离初衷。对高校自主招生程序中的问题进行反思,从而提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加强社会监督和法律监督、实行"联考联招"制度、设立自主招生考试委员会等合理化建议以保证自主招生公平、公开和公正地进行。  相似文献   

16.
"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明确要求。本文对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如何进行"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改革进行了多方面思考,提出了现阶段在高校招生中进行综合评价的内容与评价办法,并提出如何在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本科统一招生以及高职招生中推进"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傅丽娟 《职教通讯》2012,(11):43-44
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这项新政策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录取工作中一项重要改革。自主招生是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让学校可录取到符合自身培养目标的专业人才,是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对选拔各级各类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对现行自主选拔录取的历史沿革和基本政策介绍的基础上,针对高校在自主选拔录取过程中的收获以及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研究了现行的自主选拔录取体制对传统高校招生的积极影响,以及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逐步显现出来的消极因素.文章提出要进一步地思考并优化自主选拔录取的选拔条件和流程,使其在高校人才选拔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自主招生概况 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是高校扩大自主权利的一个体现,是中国高等教育招生改革,扩大高校自主权的重要措施。自主招生选拔由高校自行组织,一般由笔试、面试两部分组成。通过自主招生选拔的考生必须参加高考(上海地区除外,上海地区考生通过复旦、上海交大的自主招生选拔后,高考成绩可仅作参考),在高考录取时可获得若干加分的优惠。因此,许多高中,  相似文献   

20.
2003年开始的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解决了"唯高考分数是取"的评价单一性问题,在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在分析试点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2011年后教育部提出加强高校招生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多渠道探索并完善考核内容与形式,规范程序,合理控制规模,严格管理,推动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自主选拔录取15年的探索,为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日臻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