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们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守护童真;我们敬仰孔夫子,牵着孩子的手走进五千年;我们是光荣的天和教师,引领学生走向天地人和的未来。"这是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天和小学(以下简称"天小")教师在教师节诵读的誓言,更是天小教师发自内心的教育理想、文化追求。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下建设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学校是天小人孜孜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教育思想进教师教育课程,是指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核心教育思想作为课程或专题列入教师培训理论学习内容.《陶行知教育思想概论》网络课程是基于任务驱动设计,按认识陶行知、阅读陶行知、学习陶行知等活动形式设计,学员按学习活动进行学习、交流讨论、完成作业,系统地认识和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陶行知教育思想一旦进入教师教育课程,校长教师都会自觉主动地接受陶行知,并把陶行知教育思想带进学校,带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至今依旧能够照亮我们教育教学之路。那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呢?“民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思想最核心的内容。陶行知鲜明地提出,“教育即解放”“教育即创造”“教育即自由”的观点,在构建民主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陶行知教育思想,今天仍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他的“活”的教育思想仍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如他提倡教育目标要体现其“鲜活”生命之本性,课程资源要来源于生动“活泼”的真实生活,教学方法要活学“活用”,教师的任用要机动“灵活”.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真正体现了教育是对生命的教育及尊重生命规律的教育的教育观.  相似文献   

5.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先生反对脱离生活的传统教育,主张建立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提倡“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决定教育”。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践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使数学教学在生活的沃土中扎根、发芽、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6.
研究行知文化,探索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践行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思维,掀起了一股"学陶行知思想,做世纪新教师,塑时代新风尚"的研学热潮."推进行知文化,创新语文思维",核心理念是"知行合一"思想,旨在推行生活化教育模式,化语文教育于生活应用,寓语文教学于生活情境,探究富有生活气息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他在教育实践方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科学、民主、创造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我们以陶行知教育理论为精髓,追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和谐育人目标;从“教学做合一”探求教学新方法,构建和谐的教学模式;立足“生活即教育”,“爱满天下”着力创设和谐的育人环境,构筑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教育影响深远。我们可以借鉴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构筑生本互动场;借鉴“教学做合一”思想,构筑生存互动场;借鉴“生活倾向”思想,构筑生活互动场;借鉴“校园文化观”思想,构筑生态互动场;借鉴“创造教育”思想,构筑生命互动场。  相似文献   

9.
1986年,江泽民同志为宝山教育挥毫题词:“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为宝山区素质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宝山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第二故乡,宝山区人民对陶行知留下的教育理论有着特殊的感情,自1996年“大场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区”成立以来,宝山区教育局局长沈子华要求全区中、小、幼、职、成各类学校和教师进修学院以及校外教育机构,一定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创造性地学陶、师陶、研陶,力求科学性与实效性统一。并要求各校在学陶过程中,要组织一个班子,营造一种气氛,确立一批课题,形成一种特色,总结一批成果,逐步形成宝山素质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把是否育真人,看作为能否改造社会的大问题。生活教育理论的灵魂性问题,即教育应该是真教育、真育人,而"不是作假的教育"。在我们讨论民族素质问题,研究和实践素质教育问题的时候,必须牢记陶行知关于教人求真而不作假的教诲。借鉴陶行知的理论和实践,我们必须改变旧有的小德育观念,破除旧有的将教师分为"教学型"、"教育型"的认识上的形而上学观念,使自己在教书育人上具有战略眼光。凡教师都应是"教书育人"型的,教师应从"单打一"教学转向德智体全面育人。  相似文献   

11.
语用能力培养是中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当前语用能力培养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一线教师经过长期在实践中的探索和努力形成了一套语音能力培养策略,往往碍于教学实际情况无法普遍推广。陶行知教育思想提出,“文化网”所蕴含的教育智慧可以给语用能力的培养带来极大的启发。它的原理是基于学习小组建立起“文化细胞”,进一步扩展为小组与小组之间组成的“文化网”,然后将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生活元素纳入其中,同时拓展文化网的空间。这样,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升就具有了内驱力和外部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12.
语用能力培养是中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当前语用能力培养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一线教师经过长期在实践中的探索和努力形成了一套语音能力培养策略,往往碍于教学实际情况无法普遍推广。陶行知教育思想提出,“文化网”所蕴含的教育智慧可以给语用能力的培养带来极大的启发。它的原理是基于学习小组建立起“文化细胞”,进一步扩展为小组与小组之间组成的“文化网”,然后将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生活元素纳入其中,同时拓展文化网的空间。这样,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升就具有了内驱力和外部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位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都取得显著成就的人民教育家,他终生都在为改革旧教育,创立新教育而斗争。陶行知先生深知只有改革传统的旧教育,才能建立起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新教育,才能达到“唤起人们自己解放自己”的教育目的。陶行知先生这种改革旧教育的主张贯穿在他的全部教育理论之中。本文仅对他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所包含的教学改革创新精神加以分析借鉴,以指导我们的教学改革。 一   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主张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一贯重视教学要从实际出发的…  相似文献   

14.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中最有深度和极具现代价值的部分,历来是陶行知研究的核心内容。行知中学作为秉承育才学校传统的一所现代化学校,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始终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指导思想,尝试通过行知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学文化建设的实践,进一步发展陶行知的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先生曾经告诫从事乡村教育的教师“要把整个身心奉献给三万万四千万农民””心里要充满农民的甘苦,“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陶行知先生还针对不少乡村教师把这一职业当做一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缺少“敬业”精神而指出,教师要怀着赤子之心,兢兢业业,奉献毕生精力于教育事业,而他自己也亲自走进乡村,创办了如晓庄乡村师范学校、山海工学团等教学典范。 时至今日,当师范生面临毕业分配时,师大学生总是想方设法往文化密集的大城市、大学钻;中师生则拼命往县城、中心校挤。他们宁愿在众多高个儿中做矮个儿,也不愿到矮个儿中去做带头人,更谈不上把知识能力奉献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然而,村校虽小,却是“庙小乾坤大,天高日月长”。因此,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不需要我们挂在口头上,而要我们落实在行动之中。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中国教师不可能不知道陶行知,每个教师心中都有一个陶行知。我做老师十多年,愈发有一种感觉:不读陶行知,不学陶行知,如何做教师钥但是如果我们还只是停留于“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人生只为一大事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片言只语式地走近陶行知,无疑会造成我们对陶行知的理解的片面。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不但重视教师教育问题,而且建立了独树一帜的教师教育“生活化”体系,包括“生活化”的意含、构成与相应的教师教育实践。以此反思当代教师教育,“教师专业情意低迷”、“教师实践性反思能力缺失”、“教师教育实效性偏低”的现状正可反证“生活化”的缺失。  相似文献   

18.
借鉴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实施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教育方面,作了十分可贵的实践与探索,提出了精深独到的创造教育思想。他关于创造教育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崇尚创造的精神和献身教育的精神: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动力陶行知先生是毕生崇尚创造,毕生创造不辍的教育家。他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以,创造教育就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他从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恶是枯干”的话,引申出他对于创造教育的独到见解。他说:“汗…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给中国教育给我们的老师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遗产,其中影响我们教师最深的我觉得就是他的“爱满天下”的思想。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我们应该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学习陶行知先生,学习他的睿智,学习他的教育思想,像他一样用一颗宽容的心去爱每一个学生,  相似文献   

20.
五、要有“活的乡村教师”陶行知先生认为:只有“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活的学生”,故“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乡村教师”’。“培养乡村师资是地方教育之先决问题,也是改造乡村的先决问题……教师得人,则学校活;学校活,则社会活。”。认为“我们要改造中国、改造社会、改造世界,要实现大同之治”,[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