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沫若是个深受外国戏剧浸染的中国现代史剧作家。郭氏自称早期的浪漫主义史剧创作主要是受歌德的影响,但由于他对歌德的借鉴是基于对歌德的一种误读,实际上更接近于“席勒式”的纯主观的浪漫主义。40年代以后,郭氏的史剧理论与实践发生了向莎士比亚式的客观性的转变,可是由于当时的历史语境和主流话语的导控,其表现手法又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莎士比亚。纵观郭氏后期的史剧创作,唯有《孔雀胆》是从精神实质上接近于莎士比亚的作品。本文试图从郭沫若的史剧观念与创作的衍变入手,论述歌德和莎士比亚对郭沫若的史剧理论与实践的不同影响,从中探寻中国现代剧作家接受反应的一些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
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中国现代学术奠基人”,尤以《人间词话》蜚声中外学界。然而,学术愈益精湛,政治上愈发保守。令人极难想像的是,他竟于五十岁的学术盛年,猝然投湖自尽,从而演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上最震撼人心的悲剧,也是一桩迷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昆明湖水深处。王国维中等文化程度,没什么学位,不是硕士,也不是博士,更不是博士后,为什么他能够在二十世纪初一百年之前,建筑起一座又一座的学术里程碑,一座又一座辉煌的学术殿堂?关键在于他把握了学术的灵魂是境界。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他的自我评价竟然是:“智力不足…  相似文献   

3.
文章描述了蜀学发展的基本线索,自西汉始是指儒学在蜀地的传播,北宋以“苏学”为代表形成学术特色,晚清成为经学研究的中心,“重文史”和“崇实学”是两大鲜明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郭沫若的所受教育、性格养成、思维方式等,分析了蜀学文化传统对郭氏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 在我国现代文化史上出现了两大文化伟人——鲁迅与郭沫若。周恩来同志曾将鲁迅与郭沫若相比较,作出了正确的评价。他说:“鲁迅自称是‘革命的马前卒’,郭沫若便是革命队伍中人,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邓小平同志也评价说;“他(指郭沫若——笔者注)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具的著名学者。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相似文献   

5.
一部富有创见的学术专著──评卜庆华的《郭沫若研究新论》李树槐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具有“百科全书”式知识的伟人。他在文学、史学、考古等领域都有卓越的建树。因此,郭沫若研究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学术工程。选择郭沫若这样一个才华横溢、学识广博、阅历丰富、...  相似文献   

6.
一、一九六一年春,我曾在旧书摊上购得一本建国前出版的三十二开本文学杂誌,黄色毛边纸,铅印,有诗歌、散文、评论等。其中有郭沫若译德国歌德的《迷娘》一诗,当时我将诗抄下,(全诗见后)但并不知道它是郭沫若未曾收集到的自己的译诗。  相似文献   

7.
从五四运动爆发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恰恰30年。在这30年中,郭沫若以充沛的革命激情、横溢的才华、渊博的学识和坚强的毅力,在文学创作、历史考古研究和翻译等方面,辛勤耕耘,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奠定了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为人类文化积累了一份珍贵的财富。新文化运动的30年中,郭沫若是以开路先锋称名于世的,几乎他的每一部新作问世,都激起过评论或讨论。1932年,李霖曾收集当时评述他的文学创作和历史研究的文章,编辑成一本《郭沫若评传》出版。此后,有关的评论仍然不少,特别是1941年,重庆、桂林、延安等地举行庆祝郭沫若50诞辰暨创作25周年的活动,发表了更多的文章。为了追踪郭沫若研究的历史足迹,使这一研究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有长  相似文献   

8.
建国后,由于时代氛围和自身角色的转变,郭沫若创作了大量歌颂新中国的诗歌,表达了广大人民的共同心声,成为国家话语的主旋律。随着国家政策的左倾和文艺界的一系列思想批判运动,郭沫若的诗歌创作观念发生变化,时代颂歌从真挚的政治抒情诗转变为政治打油诗。郭沫若建国后诗歌创作的大滑坡,有着复杂的时代和自我因素。其建国后的诗歌创作反映了当时作家的政治心态,也折射了建国后中国文学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的《女神》像一声春雷,掀开了中国诗歌划时代的一页。他强调诗是激情、灵感和心灵感受的直接抒写,而不是“做”出来的。郭沫若是个多才多艺的文学家,除诗歌创作外,还有剧作、小说、散文等。他曾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相似文献   

10.
李长之建国后的鲁迅研究是其整个鲁迅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建国前的鲁迅研究之间有接续关系,也有明显差异,折射出他在特殊时代语境中的复杂心态和学术个性。他的研究理路是客观评价鲁迅研究史和中国文学研究在建国前后的话语转变的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11.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现代戏剧家。他大学毕业前写成的话剧《雷雨》,轰动剧坛。此后又创作了《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剧本。解放后,其制作有了新的变化,主要作品有《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曹禺在话剧艺术上的成就,使他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戏剧家之一。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沫若是笔名,四川乐山人。现代作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曾留学日本,后弃医从文,回国后组织“创造社”,开展革命文艺运动。大革命失败后亡命日本,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研究。建国后历任文联主席、中科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其著作极为丰富,诗集主要有《女神》、《星空》,剧作主要有《屈原》《虎符》等,另有小说、散文、评论、学术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同胡适、鲁迅一样,都是学贯中西、既往开来的文化巨人,是中国文化转型期的旗帜性人物。文章从地域文化影响导致的文化感受差异入手,认真分析了郭沫若与鲁迅在反思民族文化传统方面的不同思维方式和形成原因,以及郭沫若与胡适在建设中国现代学术文化方面的不同建树和深刻影响。由此得出结论,认真研究郭沫若,不仅是蜀学向新蜀学的拓展,也是国学向新国学的拓展。  相似文献   

13.
从五四运动爆发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恰恰30年。在这30年中,郭沫若以充沛的革命激情、横溢的才华、渊博的学识和坚强的毅力,在文学创作、历史考古研究和翻译等方面,辛勤耕耘,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奠定了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为人类文化积累了一份珍贵的财富。新文化运动的30年中,郭沫若是以开路先锋称名于世的,几乎他的每一部新作问世,都激起过评论或讨论。1932年,李霖曾收集当时评述他的文学创作和历史研究的文章,编辑成一本《郭沫若评传》出版。此后,有关的评论仍然不少,特别是1941年,重庆、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郭沫若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崇高的地位,他俩都是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与鲁迅曾有过不必要的误会,但他们更有同声相应之处,其情谊是真诚可见的。郭沫若在《鲁迅与王国维》中,曾坦率地表示:“在今代学人中,我最佩服的是鲁迅。”从几副楹联中,不难看出他  相似文献   

15.
1 作为中国当代一位文化巨人,郭沫若在学术的许多领域都获得了世所公认的成就。然而在我看来,这种成就与其说在学术的某个方面和某些具体的结论,不如说在于他的方法;换句话说,郭沫若的贡献首先应该是思想史上的。因为从思想史的规律看,只有方法才是更具生命力、更加经得起时间检验,也更能够反映其学术本质的,而具体的研究结论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苍白。事实也是这样,郭沫若的一些具体结论在今天看来是值得商榷、甚至是错误的,只有方法才使他比同时代学者高明得多,从而成为本世纪前半期中国旧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郭沫若同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巨匠。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一生没有见过面。但郭沫若对于鲁迅及其作品,是敬重和倾爱的。在《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他曾坦率地表示:"在今代学人中,我最佩服的是鲁迅。"1936年鲁迅逝世后,郭沫若的挽联中有"钦诵二心,憾无一  相似文献   

17.
翦伯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长期的学术生涯中,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与中国具体的历史实际结合起来,在中国通史、史学理论和史料学等众多的学术领域,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有人曾对中国现代几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作过这样的比较:“如果说郭沫若是古代社会研究的开山,吕振羽首次科学地认识中国的史前社会,范文澜最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中国通史框架,侯外庐系统而深入地梳理了中国思想史,那么兹伯赞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的特殊贡献,则主要在于他一直致力于中国历史科学的理论——方法论建设”①。的确…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郭沫若同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巨匠。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一生没有见过面。但郭沫若对于鲁迅及其作品,是敬重和钦佩的。在《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他曾坦率地表示:"在今代学人中,我最佩服的是鲁迅"。1936年鲁迅逝世后,郭沫若的挽联中有"钦诵二心,憾无一面"之句,表现其无限钦敬之情。之后,郭沫若  相似文献   

19.
在早期创造社中,有一个十分有趣而又令人深思的现象:成仿吾把鲁迅小说几乎说得一无是处,基本持否定态度、郭沫若从他浪漫主义诗人气质出发,对鲁迅小说也不赞赏,然而奇怪的是,我们从郭沫若的文章里看到的郁达夫,竟然持完全相反的态度:“呐喊”我是没有读完的。在初出版时(民国12年),我曾请泰东书局买过一本……但终因和自己的趣味有点反驳了的原故,所以读了三分之一之后终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郭沫若同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巨匠。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一生没有见过面。但郭沫若对于鲁迅及其作品,是敬重和钦佩的。在《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他曾坦率地表示:"在今代学人中,我最佩服的是鲁迅"。1936年鲁迅逝世后,郭沫若的挽联中有"钦诵二心,憾无一面"之句,表现其无限钦敬之情。之后,郭沫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