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原王朝统治下的东北地方政权——渤海,致力于发展对日关系.而且与日本的交往频繁。在与日奉的交往过程中,渤海政权积极开展对日本的经贸活动.这也是渤海与日本交往的一个重要内容。渤海政权与日本开展经贸活动,动因是多方面的。文中从渤海经济发展、统治集团利益需要、渤海与日本的地缘和经贸往来的历史传承、渤海科学技术的进步四大方面.对渤海所开展的对日本的经贸活动动因进行深入考察。  相似文献   

2.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往来,在交往的过程中很多的文化进行交流碰撞,从而得到传播与发展,在服饰文化上亦有体现。迄今为止,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文化带给日本文化的影响进行过研究。其中不乏从服饰方面的研究。但是对中日交流比较频繁的唐代和同时代的日本贵族女性服饰特征进行的对比研究尚且不足。本文通过对唐代中日贵族女性服饰的研究,论述了唐代日本贵族女性服饰中的唐风以及日本独特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与日本,虽然隔着汪洋大海,但考古资料证明,早在公元以前,两国就有了文化的联系。根据文字记载,东汉时,两国就建立了正式往来。此后,交往日益频繁。到唐代,达到了中日文化交流的高峰。通过两国使节和人民的往还,当时比较先进的中国文化传入日本,对日本的政治制度、生产技术、文学艺术以及社会风习诸方面,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日本,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从传说中的“徐福带五百童男童女东渡日本”,至唐代两国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各个领域的频繁交流,中日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可以上溯数千年。然而,近代的日本却是一个在所有中国人记忆里烙下深深血印的邻邦。甲午海战、“九一八”事变、“七七”事  相似文献   

5.
中日两国舞蹈文化艺术交流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现从中日两国舞蹈审美意识的差异性,窥探日本对唐代舞蹈中软舞与健舞的吸收与摈弃情况。文章提出审美意识可分为形态美感和意识美感两个方面,并以此为基础浅析中日舞蹈交流史上唐代舞蹈在日本的吸收情况。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鼎盛朝代,对外交往十分频繁。特别是与东边的日本,官方和民间的往来都出现了高潮。一批批日本派出的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以及唐朝的回访使节、学者、僧侣、商人,穿梭来往于中国大陆和日本列岛之间。滔滔“东海是西邻”,中日两国成了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从历史上看,日本一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然而中日关系的高潮却出现在唐代。唐代的中国对日本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促使中日两国关系发展的原因究竟在哪里?这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全盛时期之一,佛教文化作为唐代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达到了鼎盛阶段。随着唐代中日交流日益频繁,佛教文化以及唐代饮食习惯也东传日本,在日本生根发芽,这使得日本的佛教文化有了新突破,也使得日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新变化。本文从面食、豆腐、食疗三个方面出发,介绍日本饮食文化与唐代饮食文化的关联,从而加深对中日两国饮食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一、渤海国时期东北亚政治的总格局渤海国时期,以唐朝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基本上是一种农业文化,在当时,它是世界上先进的文化,以唐帝国为核心的东方文化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影响着东方国家、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唐代,中国的封建经济、政治、文化是世界东方的中心,在东北亚,不仅在唐帝国版图内的渤海国等少数民族地区学习中原经济、政治、文化,“与华夏同风”,与唐“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而且东北亚的新罗、日本,亦以唐代经济、政治、文化为学习榜样,与唐频繁地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9.
中日两国自1972年恢复邦交以来,历史悠久的传统友谊,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更加深入发展。中日两国友好往来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二世纪的西汉时期,两固就有了交往。到了唐代,中国封建经济空前繁荣,盛唐文化高度发达。这时,日本经过七世纪中叶的“大化革  相似文献   

10.
"含生草"是一种原产于渤海国的药物,其功效首次被录入《本草拾遗》时,作者陈藏器直接利用了渤海国对该药物的认识。关于"含生草"的记载,既为渤海国初称"靺羯国"的学术观点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又反映出渤、唐医药交流中渤海医药学对唐朝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佛教交流是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在佛教交流的途径上,既有日本政府向中国派出的遣隋使、遣唐使,又有中国僧侣应日本之邀或出于自发的赴日传法.隋唐时期中日佛教交流活动构成了中日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它对推动中日佛教体系的共同完善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唐朝商人抵达日本后,曾一度被政府安排在指定的宾馆里,只能在有限空间里开展贸易,其住处是专门接待外国使节的"鸿胪馆"还是普通旅馆,需进一步探讨,因为这预示着日本对唐宋及周边国家政策的调整。后来,宋朝商人走出旅馆自建"唐房",两国贸易由"旅馆贸易"转变为"唐房贸易",标志着宋日贸易中宋商经商形态的重大转折,也标志着日本对唐宋关系的转变。这似乎也奠定了以后中日关系的基本雏形。  相似文献   

13.
唐继尧自订的《东大陆主人言志录》是海内外刊行的唯一一部唐继尧诗集,反映了作者从留学日本学习军事到二次回滇各个历史时段的观念、情感和心态。全书以同、家、友为主题,再现唐继尧从游学日本期间的热廊爱国,到辛亥革命前夜雄心犹在、壮志未酬的痛苦、紧张与焦虑,再到理想落空,迷信武力,步人中年的沧桑无奈。诗集还呈现出唐继尧对待夫妻关系的儿女情长,以及与留日好友惺惺相惜的醇厚情感。  相似文献   

14.
7世纪后半期的唐日关系围绕朝鲜半岛展开。白江口战役后,唐朝为实现在朝鲜半岛的战略规划,三次派遣使者赶赴日本,或为重建百济稳定后方,或为对抗新罗而寻求援助。战后的日本不再直接介入朝鲜半岛事务,但仍对半岛的局势保持着敏感。对于唐朝,日本抱着惧而远之的态度,这种恐惧心理的产生既有现实威胁的因素,也是统治者为推进“大化改新”的进程而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唐朝时期的中国,曾是东亚地区最先进的国家。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对东亚诸国皆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同一时期,日本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开始尝试走出国门,派出遣唐使学习唐朝的文物制度以推动日本的全面发展。在对外交往活动中,鸿胪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文章以鸿胪馆视角考察日本在与唐朝以及新罗等国家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东亚认识,探讨鸿胪馆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天台僧思托于753年随鉴真东渡日本,788年编撰《延历僧录》。是书5卷,入传142人,涉及帝王、皇后、官吏、僧侣、居士等,堪称奈良时代文化人士的传记总集。《淡海居士传》是其中淡海三船的传记,本文据近年发现的传记完篇,钩沉唐代中日交流的珍贵史料多则。有关唐人道璇、鉴真、柘觉、丘丹的新史事,以及新发现的《全唐诗》失收唐人佚诗2首,相信对中日关系史及唐代文化史研究多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书画装裱在中国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并创造了至今不衰的“宋宣和装”品式。书画装裱自唐代传入日本。本文主要从中日两国在装裱品式、装饰材料运用上的特点,分析中日两国在书画装裱方面的传承关系和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唐人与新罗、日本、渤海人员交往的诗中,"日东""海东""东海"和"扶桑"是经常出现的词语,其地理指向,在阐释上往往出现讹误,本文通过对有关作品的逐一考释,证实这些词语并非固定指新罗、日本或渤海,而要根据诗中具体交往对象,方可确定所指。文章还对"日东"、"扶桑"等词在唐诗中出现和使用情况作历史考察,对文本中相关地名讹误的原因,从校勘上作了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9.
日本是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古老的文化交流使两国的服饰文化存在着相似因素,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产生了文化的差异,在服饰款式上产生了不同的变化。日本的女子和服经历了一个对中国唐代女子服饰的模仿到自我消化改造的过程。而它的发展与变化极大地受到当时的政治经济、风俗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唐代文化是中国的一代盛世文化.与此相对,天平文化也是日本的盛世文化.只不过,唐代文化早在日本天平文化之前,且其对天平文化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日本的天平文化,可说是盛唐文化在日本的移植,融合与创新.由于当时日本在唐朝先进文化吸收上的种种特质,自然而然,她就创造了当时与中国相邻的别的任何国家所远不可及的灿烂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