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亥革命时期最被人注意的革命报刊之一,是在汉口出版的《大江报》。半个世纪以来,不少有关辛亥革命和报刊史的专著,都提到这个报纸,盛道它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贡献。《大江报》之负此重名,并不是由于它的刊期长,它创刊于1911年1月3日,半年后就被迫停刊了。也并不是由于它是文学社的机关报,文学社当时还是秘密的革命团体,其影响也仅及于湖北一带。其所以受到重视,乃是由于发表了《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这篇著名的评论文章的缘故。  相似文献   

2.
任重 《历史档案》2005,(2):133-135
《大江报》创刊于1910年,初名《汉口大江报》和《大江白话日报》,后改名为《大江报》,翌年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文学社的机关报,编辑是文学社重要成员詹大悲和何海鸣等人。在他们的主持之下,这张报纸成了文学社鼓吹反清革命的主要舆论阵地,其“日著论攻刺时政,鼓吹革命不稍讳”,影响甚广。诚如该报总理胡石庵诗云:“大江流日夜,鼓吹功不朽。”因此颇为清政府所仇视,湖广总督瑞潋“派探索捕党人甚急,于《大江报》尤忌视”。  相似文献   

3.
《大江报》的前身为《大江白话报》,1911年1月3日创刊于汉口,是湖北革命团体创办的第二个机关报。湖北革命团体的第一个机关报是创刊于1909年10月8日的《商务报》。《大江报》与《商务报》可谓一脉相承,代表的同为革命团体,《大江报》报人也几乎是《商务报》的原班人马,承袭了《商务报》的报刊主旨及风格,  相似文献   

4.
以刊载《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的革命号角,而享誉报坛的大江报,经历了极为艰辛的三起三落的革命途径。革命派之商务报被鄂督瑞澄封禁后,革命党人“卷土重来之志,迄未稍衰”。时有黄梅富家子胡为霖有一笔资金,准备投入煤矿,经同乡梅宝玑等多方劝导,同意转投报业,自是,大江白话报于一九一○年十二月十四日诞生于汉口歆生路。胡为霖自任经理。由詹大悲、何海鸣分任正副主笔,实际上成为革命派掌握的一份报纸。该报初为小报性质,日出一小张。未几,英国水兵无理殴毙汉口人力车夫吴一狗案发生,震惊全国。反动地方当局屈服于帝国主义压力,为了钳制舆论,特通电各省报刊不得评载。独大江白话报“据实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在此期间,国人也掀起了第二次办报高潮(第一次是在戊戌变法时期),即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高潮。它是从孙中山先生1900年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开始的,此后,革命党人在海内外创办了大量的革命报刊。近代武汉是国内的一个经济文化中心,受革命思潮影响较早,从而成为了辛亥时期与上海、岭南并立的国内三个宣传中心。而当时武汉最有声望的报纸首推《大江报》。(一)《大江报》的前奏1905年武汉地区最早具有革命倾向的报纸《楚报》在汉口英租界创刊。1905年冬,《楚报》因揭露清政府出卖主权…  相似文献   

6.
5月对日的新闻出版报在报眼刊载了长春晚报的一则致歉声明。长春潮后因擅自转载了华西都市报10多篇纪实文章,且没有支付稿酬,侵害了华西都市报及其作者的合法权益,特向华西都市报和作者致歉,并保证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情。读之欣然。长期以来,报刊违法转载它报它刊作品的现象多有发生,长春晚报只是其中之一。就报刊界早就普遍存在的乱转载现象而言,长春晚报的致歉是迟到的致歉。但从这迟到的致歉中我们看到了一束曙光,这就是报刊依法保护自己和作者的意识在增强,力度在加大。试想,如果华西都市报对擅自转载的行为熟视无睹,不追究…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参加过许多文学创作新闻函授学习班,坚持写稿15年,1992年挣了20元。我曾办过文学社,组织了一批文学青年写小说、写诗歌,《延河》编辑雷乐长、《陕西农民报》编辑穆世俊老师也曾到家做过客。每年订阅报刊杂志、购买图书耗资一二百元,虽然也有小豆腐块文章见诸报刊,但除去稿纸、信封、邮费,年年亏损。1992年,鄙人写稿百余篇,被县广播站用了20篇,报纸刊登一二篇,好在乡政府补帖了80元,区公所  相似文献   

8.
一、革命报刊的发展二十世纪初,我国政治思想战线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经过"戊戌政变",又经过八国联军进北京和自立军起义被镇压,大家眼见国亡无日,痛感到改良的路走不通,便逐渐有一些人丢掉幻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新闻事业的发展也起了明显的变化,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开始逐渐出现了.早在一八九五年,孙中山就已经在檀香山和香港组织兴中会,开始革命活动.由于不懂得思想宣传的重要意义,他把力量集中在组织少数人发动小规模的军事起义上,而一连几年并没有办报刊宣传革命,直到一八九九年才派陈少白到香港筹备办报.一九○○年一月,兴中会机关报《中国日报》在香港出版,并附出《中国旬报》,是既作为革命宣传的机关,又"兼为党务军务之进行机关"的.开始的一个时期,报纸的思想质量并不高,但它作为革命派报刊的开端而载入史册.这个报着重报道了革命派的活动,在宣传民主革命的思想上以后逐渐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1920年秋至1921年夏之间,何叔衡、谢觉哉同志在长沙主办《湖南通俗报》,这是一张宣传科学与民主、宣传新民学会革命主张的进步报纸。过去曾发现过三期(1920年11月6日、10日、11日),后来又发现49期(1921年1月到6月),上面刊有三十多篇谢老的文章,是珍贵的早期革命报刊史料。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于书林之中,湘版书异军突起,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对之评头品足之文时有所见。于是,湖南省出版局编辑的《湘版图书评集》之出版,也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事了。这本书选取了1980年以来散见于国内各报刊(包括港、澳部分报刊)上的评介湘版书的文章约120篇,共30多万字。评介文章的作者  相似文献   

11.
四言杂说     
平日浏览报刊,常感有某种定型的文字“构件”隐现于字里行间,它就象斗拱、飞檐之于民族形式建筑一样,使文章或标题具有一种特殊风格,姑且名之曰“中国气派”吧。这种“构件”就是四言词语,即由四个汉字构成的短语或词组。我曾对一篇副刊文章(载1983年12月4日人民日报)做了个小小统计,发现在这篇七百余字的短文里面,就有三十多  相似文献   

12.
《今传媒》1999,(2)
评报评刊文章须具备议论文体“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这就似乎给报刊审读文章或曰报评刊评定了型,注定它只能是“三大块”式的论说文。所以,常常见到这种现象:报纸上发表的不少报评刊评文章虽然观点也正确、见解也蛮不错,可给人千篇一律的印象,引不起阅读兴...  相似文献   

13.
革命的胜利,要靠枪杆子和笔杆子,也就是说靠军事与宣传。这并不是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发明,早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党也发现了宣传与军事斗争是革命成功的关键、胜利的法宝。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就曾极力赞许报刊宣传的作用:革命成功,全仗报界鼓吹之力。甚至认为革命成功极快的方法,宣传要用九成,武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七七年初,我们怀着无限崇敬和思念之情,在开展纪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活动之际,根据有关线索,翻阅了二十年代的旧报刊,从天津《益世报》中发现周恩来同志旅欧时期撰写的旅欧通信五十四篇,近二十四万字。这一发现真使我们感到莫大的欢欣和鼓舞。其后,在有关单位的支持帮助下,我们又发现了发表于天津《益世报》的通讯一篇,发表于当时的内部刊物《觉邮》和《少年》的文章、通信各五篇。以上总共六十五篇,约二十五万字。这是截至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周恩来同志在旅欧期间所发表的全部文章。  相似文献   

15.
安徽近代第一次报刊热潮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历史上第一次办报热潮出现时间约在1904~1914年十年间,亦即辛亥革命前后。 近代国人办报的第一个高峰出现在维新运动中,但席卷全国的维新办报热潮并未对安徽形成太大的影响。这一时期省内的维新报刊有芜湖的《皖报》。该报创刊于1898年,宗旨是“开风气,拓见闻,联官民,达中外”,为“务实维新之报”。但这份可视为开安徽近代报业先河的报纸存在的时间不长,未能形成气候: 辛亥革命前后,国人办报在全国再掀高潮。其时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传播革命思想,大力制造舆论,在国内外创办了大量报刊。安徽此时也不再平静,不但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报刊活动也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形成安徽近代报刊的第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6.
困扰企业发展的三角债,舆论监督之声不绝于耳,问题也得到了初步解决。相形之下,另一种债务,一种存在于新闻界的“稿费债”,却不那么受重视。以笔者自身的“遭遇”为例,一年来在各种报刊发了大大小小的文章数十篇,有的报刊在文章刊出后不久,便在寄送样版报的同时,把稿费也及时汇来了,这当然令人高兴。然而,这种对作者负责任的报刊为数甚少,绝大多数都是作风疲塌,能拖就拖。时至今日,仍有十余家报刊用了我的稿子以后,稿费迟迟不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杰出的报刊活动家。他的报刊活动是从1899年冬在上海《游戏报》应征写诗获奖开始的。1902年4月,鲁迅赴日本留学期间,先后给《浙江潮》月刊撰写了《斯巴达之魂》等多篇激昂慷慨的文章,得到好评。他回国后被推举为家乡绍兴《越铎日报》名誉总编辑。在这期  相似文献   

18.
近现代之交白话报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它是中国新闻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旧式报刊向现代报刊转型的产物.白话报的许多办刊思想在当时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乃至对当今的报刊创办仍然有着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四言杂说     
平日浏览报刊,常感有某种定型的文字“构件”隐现于字里行间,它就象斗拱、飞檐之于民族形式建筑一样,使文章或标题具有一种特殊风格,姑且名之曰“中国气派”吧。这种“构件”就是四言词语,即由四个汉字构成的短语或词组。我曾对一篇副刊文章(载1983年12月4日人民日报)做了个小小统计,发现在这篇七百余字的  相似文献   

20.
党的杰出领导人张太雷同志,对革命报刊宣传工作作过重要贡献.在中学学习时,他就关心时事,阅读《民呼日报》、《民权报》和《申报》.在天津就读北洋大学法律系时,曾任华北《明星报》英文翻译.五四时期醉心于《新青年》等刊物上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成为周恩来同志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报》的热心读者.在这些报刊的影响下,他奋勇战斗在爱国运动的前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