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罗马,是一只大坩锅,也是一只大熔炉;是沸腾的金属,是铁锤,但也是铁砧。是历史的演变和复始的可见的明证,是人类将要在其中极其喧嚣地生活的世界的许多地方之一。 ——尤瑟纳尔《哈德良回忆录》  相似文献   

2.
范秀娟 《家庭教育》2007,(2S):21-21
我们学校的孩子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他们跟随自己的爸爸妈妈在这个城市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虽然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说着不同的方言,但是孩子们共聚在杭州明珠教育集团实验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学习、生活都很快乐。他们的爸爸妈妈在这座城市里默默地辛勤劳作,为城市的建设付出了许多辛劳和汗水,在孩子们眼里,爸爸妈妈是很了不起的!为此,我们学校举办了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让同学们拿起相机,拍摄自己的爸爸妈妈,下面我们来听听孩子们面对镜头里的爸爸妈妈是怎么说的吧。[编按]  相似文献   

3.
蒙太奇,原是法语的一个建筑术语,原意是装配、构成.这一术语嫁接到影视艺术上时,指的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程序剪辑、组接镜头.  相似文献   

4.
相机镜头有很多种类,每一种的镜头有着各自不同的视觉效果,在商业摄影中我们要根据所拍摄的题材和要求来选择镜头,有效的利用相机镜头的视觉特性结合广告的创意来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5.
When we tend to analyze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eachers, system arrangement and identity identification can be considered a significant method for analysis. In reality, there appears a phenomenon of overlapping identification in the identity identification of teachers in China, which leads to plural selections in the identification manners of teachers’ identity. To some extent, it also makes the realistic living conditions of teachers in Chinese prominent. To be specific, teachers realize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interest-select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6.
教师的"身份"与"身份认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和探讨教师群体的生存状况,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可视为一种有意义的分析路径.现实中我国教师在身份认同上出现了"重叠认同"的现象,这使教师群体在认同方式上出现多元的选择状况,也凸显了我国教师生存的真实状态,即要在利益选择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7.
孙丹虹 《闽江学院学报》2006,27(6):63-66,71
晚明士人冯梦龙在认同市民文化的同时,也对女性的身份有所认同。但是作为男性,冯梦龙在“三言”中对女性的身份认同又有偏差产生,这种认同偏差的表现形式在“三言”中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林麟 《中华家教》2020,(1):96-97
如果要问最美好的家庭是什么?那就是爸爸爱妈妈,父母爱孩子,而这种关心与爱护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能够体现,而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也是映照在爸爸镜头里面的无声的爱。  相似文献   

9.
我们全家人都特别喜欢美食,尤其是火锅。每逢节假日,我们就会外出去吃火锅。这不,今天我又和爸爸妈妈到世纪花园火  相似文献   

10.
视频媒体在多媒体课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按照视频媒体的组接原则,对视频素材进行合理编辑,使之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习者的视觉心理需要,从而提高多媒体课件的视频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1.
《财主的儿女们》这部小说对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有所突破,主要表现在:表现对象从关注外在世界转向人的内心世界,重视人物的主体性,具有写实性与心理分析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12.
当今商业大片充斥电影市场,许鞍华导演的影片《桃姐》似一缕清新之风,让叙述隐于生活,以平实自然的叙事手法与平和冷静接纳生活的态度,塑造出一对凌驾于母子、主仆关系之上的含蓄温情、亲切动人的人物形象,使观众于最平实的生活记录中寻找记忆中的影子,于平静体味生命的进程,让我们在商业气息浓重的今天为情所动。影片以一种相对隐忍克制的镜头语言,还原电影记录现实生活的本质,还原生活本来的面目,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情感让观众自己去体会人与人之间的那份亲情与感恩,感而不伤,温情涌动。  相似文献   

13.
李约热是坚守在现实主义阵地里的广西青年作家,他把文学的笔触伸向社会底层的生活中间,用心感受并真实表达生存的艰辛与苦难。在表现现实生活的过程中,李约热选取了荒诞的艺术手法,使得他的小说在取材、语言表达等诸多方面呈现出荒诞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4.
农村教师的身份认同状况及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教师的身份经历了由政治身份向专业身份的演变。文化资本与超负荷的工作承载使农村教师的自我认同度和社会认同度不高,直接影响到教师职业文化的继承与传递。政府要采取措施,实施均权的身份政策,尤其要通过提升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来提升农村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相似文献   

15.
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观是以“表现人生,指导人生”为具体内容的。人道主义是“为人生”文学观的灵魂。文学研究会最初提出“为人生”,就是“要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但是,在社会先进思潮的影响下,“为人生”的方向逐步得到了明确和发展,由略带全人类性的“为人生”向略带阶级性的“为人生”转化,强调要“同情第四阶级,爱被损害者和被侮辱者”,要写出他们的“血和泪”,并要求“文学在揭露罪恶社会的同时,应该负一部分制造光明的责任”,充分表现了文学研究会以文学反映时代、批判现实和改造社会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分析张翎小说在中西双重文化背景下体察人生境遇,描绘人情世故,讲述人生故事,在冲突中构建中西文化对话,在不同的生存状态下选择不同的人生,在超越迷茫之后获得自我认同,体现了作家独具特色的立场和姿态。  相似文献   

17.
帕蒂古丽是用汉语创作的维吾尔作家,她的散文《模仿者的生活》以真切的笔触展望了她童年及目前的生活状况,表达了自己在不同文化之间的穿梭、迷茫、困顿及反抗。论文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对这篇散文进行了分析,既肯定了帕蒂古丽对本族文化的追寻,也指出在文化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了解别人并不一定意味着去证明他们和我们相似,而应该试着去理解他们,承认并尊重他们与我们的差异。人们发现的差别越多,眼光就越开阔,能够承认的差别也就越多,就能生活得更好,就能更好地相聚在一种相互理解的氛围之中。  相似文献   

18.
对人身份识别是社会认知的重要方面,面孔—语音特征为对人身份识别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已有的研究主要运用再认、识别范式探讨对面孔—语音的联合加工。对人面孔—语音加工的机制为独立的序列加工或者联合的平行加工,所涉及脑区主要包括颞上沟等区域,然而对二者的探讨并没有统一结论。通过改进研究范式、确定对比基线等方法可以对面孔—语音联合加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女性都是社会生活生产中的主要角色,占主导地位,回族妇女亦是如此。但传统社会中回族女性受到封建纲常和礼教对她们的行为约束和限定,框定了她们卑贱的地位,使女性从未离开各种劳动,但地位却边缘化,一直以"弱势群体"的面貌出现。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渐改变着回族妇女的旧轨迹,家庭角色开始转变,社会地位得到改观,社会保障也赋予属于她们的权利,增强了她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回族妇女的生存和发展有了更多有利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0.
Many studies have reported on the economical, social, and educational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by Ethiopian Jews since their immigration to Israel. Furthermore, the overall academic underachievement and poor representation of students of Ethiopian origin (SEO) in the advanced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classes were highlighted and described. Yet, studies focusing on differential achievements within SEO and on students who succeed against all odds are scarce. In this study, we explored success stories of five SEO studying in a pre-academic program at a prestigious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in Israel. Our goal was to understand how these students frame and interpret their success in mathematics and to identify elements perceived as fostering their mathematics and academic trajectories. Using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we identified perceived personal motivational variables, effective learning and coping strategies, and students’ immediate environment as key elements contributing to achieving and maintaining success. We discuss possibl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This research is supported in part by the Abraham and Sonia Rochlin Foundation and by a grant from the Israel Ministry of Absorption. The opinions expressed in this paper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views of the funding agen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