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当代文坛上,苏童是一个对人性、生命、死亡等有独特理解的作家。他对人性残缺的展示、对孤寂的生命历程的书写、对最终通往死亡的无法救赎的人生的呈现,可以看到苏童小说独特的叙事伦理对20世纪文学的意义和价值。他超越了简单的道德判断,放逐了启蒙叙事对人生和世界未来的期许,建构了远离宏大历史叙事的死亡诗学,开拓了新的叙事空间。  相似文献   

2.
当代文学灾害书写接续了现代文学灾害书写的现实主义传统,延续了现代文学对苦难书写的现代性叙事模式.自然灾害在某种程度上被赋予了“民族危亡”的历史想象,灾害的文学书写变成了“民族救亡”的行动,在对民族一国家的重塑中延续了现代文学感时忧国的精神情怀,使文学更加贴近现实.当代文学的自然灾害书写参与者广泛,长篇叙事作品大量涌现,出现了与现代文学所不同的新质,表达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与礼赞.当代文学的灾害书写存在模式化、浅表性等不足之处,很难突破对灾害的表象书写.当代文学应积极地建构灾害的文化创伤,把灾害记忆转化成文化记忆,承担起人类应有的生态伦理责任.  相似文献   

3.
人既是感性的物质存在,又是形而上的精神存在。生命叙事是以生命为主体的叙事,生命叙事把对人类肉身生存境况的关怀逐步推进到类似宗教的境界,它描述生命从物质到精神的孕育、产生、冲突、升腾的变化过程,是在对生命现实反思基础上的升华。生命叙事的起点及归宿都是对蓬勃的生命状态的渴望和追求,它把叩问人类心灵的意义、探求人类精神的出路作为自己的使命。生命叙事应该成为"人学"的小说最基本、最核心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回目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在生命叙事维度是曹雪芹生命哲学的诗化言说.其中死亡意象的频仍出现,凸现作者对人固有一死的复调体认;对人物个性、人生欲求丰富性的描写,再现了生命存在的原生态;其中自然、女性、纯情、悲剧和唯美事象的融会贯通,寓示作者对生命诗意美的迷醉.生命叙事绾结作家、作品与读者的生命关怀,彰显<红楼梦>生命主题的深刻性、普泛性和永恒性.  相似文献   

5.
生老病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再自然不过的现象。近代小说家李涵秋在其小说《广陵潮》中,以死亡叙事开始,又以死亡的完美落幕结束。小说中大量死亡事例的书写,既是李涵秋用来点指江山,激扬文字的工具,同时还暗含着作者对于社会变迁的观感,对于过渡人物的点评,更有对于生命意义的尊重。用包含情感的笔墨来点染情节的发展,小说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童年视角书写是一种叙事策略.它借助儿童生命本真的存在状态,呈现真实的成人世界,实现“去蔽”还原的功能,还世界一个本来面目.余华的很多小说采用了这一叙事手法,正是借助这一特殊功能,来表现对人性的深层揭示,展现出一个暴力虚妄的世界.同时利用了这一叙事特征的复调功能,实现了对现实的有力批判,从而表达了作家对生命的热爱和责任的担当.  相似文献   

7.
权力书写是文学里的一个普遍现象.中国现代市镇小说里关于权力的叙事,承载了丰富的内涵,既是作家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思考,也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与追问;作家们通过对权力的书写呈现了小说的独特意义,中国现代市镇小说里的权力叙述彰显了作家们的叙事立场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8.
李瑞华 《语文知识》2012,(1):11-12,18
墨白小说通过回忆的方式来展开对消失的生命过程的书写,进而形成了以空间结构为主导的零碎化、片段化的手段再现人类精神世界的叙事特征。这种叙事特征从墨白长篇小说的目录中就已经得到充分地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中希地母神话在阴性书写上对土地、母神、生死的叙述上呈现出异质特性及多重叙事,论文着重比较文学论述中跨文化、跨领域、跨民族、跨语言研究,以中希地母神话中建构出的宗教性、死亡、母性叙述的多维度叙事为比较研究角度切入,以探析中希地母神话故事的阴性书写,探索出其中女性叙事文学的文学书写与艺术创作的重要意义为:生命的追寻与复归。  相似文献   

10.
日本女性作家青山七惠所著《一个人的好天气》中,有诸多日常性死亡的书写,从中体现日本"80后"青年女性对于死亡的态度。而有效的叙事策略也使得小说清晰展示了日本女性青年一代掩藏在淡漠态度下的生命冲动。  相似文献   

11.
<默默无闻的人>对于擅长宏大历史叙事的尤瑟纳尔而言是一个独特的文本,它把笔触伸向了原生态的小人物的生和死.本文的结构是由一个圆形和两个梯形构成的叙事图形,在存在的意义和本质的虚无之间作者阐发了自己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出发,以泰纳的文学创作理论为依据,着重研究童年生活及从医经历对余华写作的影响。童年生活在医院环境里余华看惯了死亡、鲜血,以及走上文坛前的五年牙医经历,形成了其冷漠超然的写作风格和重视生存的生命观。同时,作品中出现的独特的医生注视模式和新颖独到的医学比喻也与其医生身份不可分割,从而使其作品充满了血腥、暴力与死亡,使读者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由此可以看出,环境对人的思想、性格的影响和渗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环境塑造人",环境的影响会在人的写作、行为等各方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索洛古勃的诗歌对现代社会里人的荒诞生存有着深刻的透视与揭露———他揭示了人的主体性的严重异化 ,描绘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表现了强烈的宿命感、虚无感和死亡意识。又力图抗争乃至超越 ,渴望以诗歌创造甜美的神话 ,以超越尘世 ,使灵魂获得升华。  相似文献   

14.
迈克尔·坎宁安的小说《时时刻刻》对于死亡的书写占了很大的比重,主要体现在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及理查德死亡的细腻描写和对深水长眠、孤寂凄凉死亡意境的呈现。而作者之所以进行死亡书写主要有两方面的动因,即阐释死亡带来的美感以及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反思。在死亡书写中,寄予着作者对女性精神困境的关注以及战胜苦难、超越生死的积极意义,在这一层面上《时时刻刻》具有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温暖的人性关怀。  相似文献   

15.
生存问题是尼采哲学的主题。尼采将自己的哲学看作是某种本真生存状态的表达,将写作看成是实现生存的一种方式,主张要在一种与前人不同的写作方式之中将自己的生存状态实现出来;尼采的批判哲学建基在自己的生存方式之上,作为一位批判者,他独特的言说方式乃至生存方式也构成了其批判哲学的基本内容。尼采最终将生存的本性归结为生命体对自己发出的一种"去创造"的命令,并将这种命令称作"生成意志"。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首回文本隐含着境地哲学,小说开篇在叙事上通过作者回忆写书、石头作传、甄士隐一梦、贾雨村故事勾连宝黛故事所运用的分层倒叙笔法,依次由作者境地、石头境地、贾府境地进入到红楼梦境。而在各层境地的推进与叠合中,如红楼梦境与“悼红轩”一梦的叠合中,作者又对关于生命存在的哲学命题进行了展示,寓含了核心的生死命题以及人生如梦的悲观哲学。  相似文献   

17.
刘新华 《闽江学院学报》2013,34(1):111-113,133
潘新和对写作学的贡献,重在对中国写作史的研究;对语文学及语文教育学的贡献,重在批判旧的范式。创建以言语生命动力学为核心的语文学及语文教育学。言语人生的本质是存在本位的,而以写作为核心的语文教育则是表现本位的。  相似文献   

18.
在残雪的笔下,所有的人物都在世俗世界里进行着非理性的表演,这种表演是灵魂存在的证明。爱恨、美丑、生死,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这时候的人需要发泄,只有通过表演才能够宣泄心中的烦闷,这也是世俗作为灵魂的载体的生存方式。灵魂不能够说话,就只好借助身体来表达,这种不相称的表达被观众看成是一种表演。对外部世界来说,这种运动是一种表演;对于内部世界,就是灵魂的突围与复仇,最后到达纯净的灵魂世界。面对死亡,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表演,在人生舞台上的这种表演就显得更加韵味无穷。  相似文献   

19.
论川端康成文学的“死亡”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和生存一样,都是人生的重大问题。川端康成创作中不断出现的死亡主题,反映着他的人生观和美学观。川端康成笔下的死亡笼罩着恐怖的气氛,渗透着悲哀的情愫,同时也表现出了人生无常的生死观,以及死之亦真亦幻、既悲且美。川端康成如此热衷于写死亡的主题,是与他的生活经历、人生观、美学观以及他生活的时代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0.
死亡与生命是欧茨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之一。她善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通过各种形式表达死亡与生命的象征,展现了欧茨对于这一认知客体的理解。本文通过对欧茨几部作品中象征的分析,解析作品中生命与死亡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