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琬 《物理教师》2014,(7):39-41
2013年12月10日,为期2天的南通市初中物理优质课评比拉开帷幕,这次的参赛课题是"物体的质量"。一位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让观摩者眼前一亮,评委不时颔首赞许,一致亮出最高分。这是一堂"生活·生动·生态"的物理课。1品生活课堂物理离不开生活,从身边的事物出发研究现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物理知识就变得有血有肉,和学生就有了亲近感。如果列举的实例"高、大、洋",似乎在说明一个与学生无关的内容,就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只要我们善于将物理与生活联系起来,实验器材便俯首皆拾。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初二学生的调查,发现初二学生上学期普遍感觉学习物理很轻松、很有趣.但是一到下学期,特别是学习力学知识后,一部分学生就开始觉得力不从心了,感觉只有一个字"难".这种现象的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教材的编写总是由简到难的,所以,客观上讲初二下学期的物理知识理应比上学期要难;其次,初二上学期主要学习的是一些物理现象,这些知识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只要教师一提到某些现象,同学的脑中立即就能浮现出关于此现象的一些画面,因此学生对此更感兴趣、也更容易学得好.而下学期所学的物理知识就慢慢变得抽象,并且开始注重计算、分析等综合能力,再也不像上学期那样直观易懂,因此,学生开始觉得"难"学.  相似文献   

3.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虽说物理知识是客观实际的,如果教师把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相信学生学得更有兴趣,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几年来笔者对"五环节教学——提出问题、自主学习、精讲、巩固练习、复习提高"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现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如何上好一节物理课,如何上好一辈子物理课,这是我们一直都在讨论的问题。很多教师在讲述诸如"如何创设生动有趣的物理课堂"时,主要都从物理知识本身入手。物理现象本身是很有趣,因为很多引人入胜的魔术就需要用到物理方法。物理再有趣,在学生所接触到的知识中都是有限的,说实在话,  相似文献   

5.
"数形结合"的思想是把抽象的知识用图片来展现,或在图片中总结抽象规律的一种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能够掌握"数形结合"的方法,就可以用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通常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数学教师会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想问题,实际上"数形结合"只是帮助人们思考问题的一个方法,这种思想方法不仅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使用到,在研究物理知识时也能成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思考方法.  相似文献   

6.
李宗海 《广西教育》2012,(34):79-79
在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中,经常存在以下情况:一是学生对基本的物理概念、公式、定理等似乎掌握了,可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时,学生却不知如何下手;二是上课时教师先让学生逐题校对答案,改正错误,然后进行面面俱到、就题论题的讲解;三是教师充当"演讲者",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高中物理难,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这是摆在高中物理教育T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但却一做就错的现象,使得不少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笔者认为,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以后,对物理知识的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认识不足,导致学习时不能真正把握知识的内涵与外延、联系与区别,从而在运用物理知识进行物理思维时,往往会产生一些思维障碍,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  相似文献   

8.
郜建辉 《天津教育》2014,(21):125-126
不知从何时起,初中物理教学中出现了一种"泛教育"现象.所谓"泛教育",就是物理教学内容呈现出泛化,过多注重了知识的宽泛,弱化了物理学科本身的逻辑性与严谨性,甚至脱离了让学生体验自然科学概念和规律形成过程的物理本源.更有甚者,对知识的处理,也改变了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组织教科书内容的初衷,而一味地追求内容的丰富、现象的堆砌.整节课听下来给人的感受是:趣味性浓了,物理味淡了;知识涉猎多了,物理规律少了;事例光鲜,叙理肤浅;热热闹闹,不知所云.  相似文献   

9.
杨立行 《家长》2011,(10):37-38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观察物理现象,善于有目标地观察物理现象,并学会依据物理现象,结合已有的物理知识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初二学生刚接触物理时往往感到抽象难懂,这是因为学习物理时,对概念的掌握和规律的理解不仅要运用语文知识和数学工具,而且还要运用实验加以验证。万事开头难,学生该如何抓住入门的黄金时间点,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跑好初中物理学习"第一棒"呢?  相似文献   

10.
物理是以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毋庸置疑,非常重要,并且"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在物理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识,一定要发挥实验的作用,使学生在理解物理规律时,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探究过程。在物理教科书中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  相似文献   

11.
赵青柏 《考试周刊》2012,(3):129-130
现代教学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创新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初中物理是一门和生活现象结合比较紧密的课程,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新课程物理标准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明确提出来,强调"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教学实践证明:物理实验不仅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认识物理规律、形成物理概念、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相似文献   

13.
齐呈义 《考试周刊》2012,(3):127-127
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过两年的物理,但是初中的物理相对于高中来说简单得多。初中的物理虽然涉及光电热力磁,但是都很浅显,初中物理以"现象"居多,很多是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所以就显得浅显易懂,易于接受了。学生们所要进行的大多是直观形象的思维,很少涉及抽象的逻辑推理思维,学习兴趣也就浓厚了。但是进入高中以后一切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高中的物理知识变得很深,无论在知识面还是知识层次上要求都更高,涉及面更广。  相似文献   

14.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物理课程新标准指出:"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物理情境。"物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学科潜力。物理来自生活,  相似文献   

15.
思维能力是最重要的物理学习能力,是物理智力活动的核心.传统的物理教学以知识为本位,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物理思维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的渗透.虽然学生"学"会了一些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但仍然不会用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去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可见物理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知识呈现和现象观察上,应该更深层次地触摸物理思维.  相似文献   

16.
杜恒军 《考试周刊》2010,(52):221-222
科学方法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途径,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本文以类比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为例: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益,进而说明初中物理教师应采用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减"负"增"效"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义务教育新的物理教学目标明确指出:"为了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有的演示实验可以安排为学生的随堂实验,采取边教边实验的方式进行,以利于学生仔细观察现象,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因此,初中物理演示实验不但是学生观察物理现象的重要源泉,而且更是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获取知识,为学生使用、操作仪器作示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求知欲,开发学生创造力。  相似文献   

18.
":科学探究"作为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写入了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其目的就是让学习中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实现这一目的,下面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在中学物理学习中,重视学生读书,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和读书的能力,指导学生如何读书,是当前物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改变"教师讲,学生听"这一局面的一个重要方法。物理教材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的、基本的工具。因为教材体现了物理科学最重要、  相似文献   

20.
冯国顺 《成才之路》2009,(19):56-56
物理知识由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实验和物理研究思想方法等组成,是人们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学生学习时若不能真正把握知识的内涵、联系及其区别,在运用物理知识进行物理思维时,往往会产生一些思维障碍,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如乱套公式、张冠李戴、思维混乱等现象。本文拟就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几种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作以下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矫正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