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作为一个特殊称谓,“现代派”的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文学界曾引起强烈而持久的反响。“现代派”文学对于80年代文学以及此后的中国当代文学走向和影响是巨大的,但其生成、发展和价值却包含诸多复杂的历史问题。在揭示“现代转型”的逻辑下,如何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对“现代派”的出场,“敞开”的逻辑,“历史”的生成进行价值重估,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具有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上世纪80年代的诗歌理论语境出发,论述了“上因派”诗歌观念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其诗学观念对实现传统诗学的现代转换、实现西方诗学的本土化转换的现实性意义。突出了上园派诗学观念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是著名的“新月派”代表人物,以诗人、散文家著称。他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的生命短暂如晨露,他的才华超群,举止潇洒,他的爱情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4.
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构成了现代“平等”观念传播的高峰。以“新青年”派为代表的五四知识分子的“平等”观念有其历史的特点,帝制的颠覆使“平等”从异端的政治诉求部分地变为法律条文,开始进入城市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比诸洛克的平等观念,“新青年”派通常在家庭伦理和男女平等要求上表现出更激进的面貌。但是,对待经济平等问题的分歧,则凸现了“新青年”派日后分裂的深层原因。自由主义者通常强调的只是法权平等,常忽略经济平等;激进的左翼则更加注重经济的实质平等,不满足于平等观念的思想启蒙,促使他们转向从事实际的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代派”追根溯源,主要探讨后来成为“现代派”作家的施蛰存、杜衡及穆时英早期的普罗文学创作。认为他们在1920年代末“普罗文学”的巨潮中,理解政治上革命的必要但不愿让文学完全服从于此,醉心于文学上的“新异”但又不愿背离中国社会而使之变成无根之木。针对上述困境,他们通过自身普罗文学创作中“理智和情感底冲突”这一“危机”的发明,完成了对普罗文学的告别,摆脱了政治上的“革命”要求带来的束缚,“合理”地回到文学本身。以试图超越政治的姿态更“自由”地追求着文学上的“现代”,最终成为了“现代派”。  相似文献   

6.
西方“现代派”绘画的形成,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绘画形式的不断变换,深印着时代的痕迹;非直观是“现代派”绘画的重要特征;其反传统的“革命性”意味推动着新生的艺术渗透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现代绘画观念得益于古典绘画的精髓,同时又扬弃其形式法则,在发展中消亡又复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7.
关于西方现代派美术,人们的看法历史是褒少贬多,通过评-术可在宏观上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把握,西方现代派美术虽然普遍存在着某些致命的弱点,但因其独物的创作风格,确实又是构成现主义艺术的一个主要分支。  相似文献   

8.
国粹派和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提倡者在诸多问题上的对立虽是不争的事实,但他们的对立并不是一种向西方学习的“趋新”与回归中国传统的“守旧”的对立,在向西方学习这一点上,国粹派和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提倡者一样也是“趋新”者,无非两者所“趋”之“新”有着显著不同罢了。当我们回首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进程时,国粹派、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派一样,作为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中的思想资源,理应受到我们的尊重。  相似文献   

9.
对于马克思“异化”论与西方现代派学“异化”主题的联系人们比较熟悉,而相对忽略二之间的区别。其实二在概念内涵、批判倾向、解决途径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知识》1999年第7期《“二百五”与“溜须”的来由》一文中,作者对“二百五”来由的解释过于武断,认定它是出自牌九中“二板”(四个点)和“幺五”(六个点)的组合——“二板(百)五”(合起来“毙十”,点子最低),含“倒霉”之意,喻指那些时运不济之人。实际上,关于“二  相似文献   

11.
朱光潜作为著名美学家,也曾对京派文学作品进行过评论。他通过对京派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的文学批评活动,总结京派“言近旨远”“静穆”“节制”“和谐”的艺术特征和审美理想。他将“美感的态度”“不即不离”的距离说、“物我交融”的移情说等美学理论运用到文学批评中,使其文学批评展现出系统性和全面性。朱光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文学批评,不仅在京派文学批评家中独具特色,而且对推动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针对文学流派病症的必然和流派间关系的紧张,袁中道、钟惺相继以“功臣”解说袁宏道对李攀龙的批判,标志着文学流派批评态度的历史性转向,由贵己贱人转向公心衡鉴。随着流派精英的创始变革意识和大众参与模仿意识的增加,流派必然产生足以颠覆流派的末流。“功臣”说对文学流派的理论建设、共荣意识和批评对象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报刊为主要阵地的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是贯穿五四时期新闻史的一条主线。《晨报副刊.诗镌》作为新月诗人的主要的文化阵地,对于其诗歌理论及其创作的远扬起着很好的传播作用,并成就了前期新月派的声名。而新月诗人的文学主张推动并奠定了《晨报副刊.诗镌》的形成及整体的创作基调,在一定程度上辉耀了《晨报副刊.诗镌》。可以说二者互为依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留学族群视域中的新月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现代中国留学族群和留学文化的全新视域中 ,分析了新月派作为“后五四时期”美英留学群一个次属文化族群和文化派别的相关性质、取向、品格和历史地位。作者强调指出 :新月派不仅仅是一个一般的文学派别 ,而是一个以五四前后美英留学者为主体的留学文化族群和文化派别 ;美英留学教育和文化不仅极大地影响了新月派思想、文化、文学的选择 ,而且赋予新月派乃至整个现代中国文化文学非常明显的多源与多元互动展开的倾向和特征  相似文献   

15.
新月派虽以新诗闻名,但其戏剧创作成果也不乏精品之作,其独特的知识背景和艺术追求使得它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戏剧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其戏剧创作在意蕴、结构、语言三方面表现出了相同或类似的审美情趣,即温情与孤独并存的戏剧情绪,线段式的戏剧结构和生命跳跃的戏剧语言。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学史上,京派是一个非常复杂难辨的文学现象。就京派的流派特性甚至存在与否等问题的认识,在京派当事人、海派分子、左翼和后来的革命文艺理论家等不同人的眼里存在严重分歧。这种分歧其实是由于他们各自采取了审美的、地域的、阶级的、文化的不同立场造成的。在透视并辨正种种歧出之后,我们清楚地看出京派的文艺自由主义的流派特性。  相似文献   

17.
桐城派文论把理想人性中的道德生命情调视为文学表现的本质内容和文学之美的根本显现。朱光潜继承和发展桐城派的文论思想,主张文艺要表现对人情物理充满想象性同情的真情实感。这一文艺思想是朱光潜移情美学思想和诗境美学理论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南社的词创作在清末民初的文坛有相当影响,而他们的史词则更值得注意。南社史词的焦点集中在对历史的感触、对时事的关注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忧虑,这种以"觉世"为目的的文学,尽管有的从单纯的文学角度来看似乎价值不高,但是这些对于认识当时社会的立体影像,仍然具有重要的词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习见的各类文学史及相关论著中均将归有光划入唐宋派,但历史上对这一问题曾有过不同说法。从归有光的交往、文学主张及创作风格等方面去考察,很难得出归有光是唐宋派的结论。钱谦益过分夸大归有光与七子派的矛盾,有意淡化归氏与唐宋派之间的本质差异,此类误导应予澄清。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茶陵派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初台阁体学向明中叶复古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渡时期,而以李东阳为首的荼陵派在此期间担当了历史所赋予的重任,扮演了学史上不可或缺的角色。20世纪初以来,学术界对李东阳及荼陵派的研究由冷趋热,从李东阳生平及作版本,茶陵派组成成员,茶陵派学创作,茶陵派学理论,李东阳书法风格,茶陵派的影响及历史地位等方面对茶陵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