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题多解是指某些化学试题的解法有多种 ,对于这样的习题同学们千万不要只满足于一般的解法 ,而要从多方位去寻求解题途径 ,更要善于分析、选择最佳的解题方案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思路的开拓 .一题多变则是将化学试题进行知识点翻新 ,将条件或题设进行改变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达到解一题通一类 .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 1 把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 0 92g装入试管内 ,在不断通入氢气的条件下加热到不再反应为止 ,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 0 75 2g .试求原混合物中氧化铜与铜各多少克 ?分析 :氧化铜与铜的混合物在加热的条件下 ,只有氧化铜参加反…  相似文献   

2.
多题一解是指对众多看似不同的同一类习题采用相同的方法解题.通过这类习题的练习可训练学生的聚敛思维,提高归纳能力,掌握解题规律,以不变应万变.例1 将15.5 g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到质量不再减少为止,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0.7g.求: (1)可制得氧气多少克?(2)原混合物中含氯酸钾多少克?(3)剩余固体中含有哪些物质?分别为多少克? 例2 把20 g氧化铜放入试管中通入氢气后加热, 反应一段时间后冷却,称得试管中残余固体物质为 18.4g.求参加反应的氧化铜为多少克? 例3 现有氧化铜和铜粉的混合物4 g,通入足量干燥氢气并加热到质量不再减少为止,冷却后称得剩  相似文献   

3.
化学教学中提倡的“一题多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在提倡“一题多解”的同时,还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多题一解”的思维渗透,培养他们“异中求同”的抽象概括能力。下面以四道例题对“多题一解”加以阐释: [例1]有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100克,在氢气流中充分加热后,得残留物为96克。求混合物中有氧化铜多少克?  相似文献   

4.
题目一包黑色粉末是由氧化铜和木炭粉混合组成的,取其15克放入试管中,加热至不再生成铜为止.冷却后,称量固体物的质量为11.7克(冷却过程中,生成的铜没有再被氧化).试求原混合物中木炭粉的质量分数. 错解1:设原混合物中有x克CuO  相似文献   

5.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疲于“题海战术”,结果浪费精力和时间,事倍功半,原因主要是只重视解题的数量和结果,不重视解题的思路、方法和题型的变化。本人认为应指导学生解题后思考、多角度分析解题思路,继而变题,挖掘引申,让学生思考讨论,探导多种解题方法,总结规律,提高应变能力。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体会,以抛砖引玉,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初中化学教材第74页有这样一例题:在实验室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制取铜。若制取10克铜,需要氧化铜多少克?解:设需要氧化铜的质量为x克CuO H2=Cu H2O79.563.5x克10克我们除了让学生掌握根据化学方…  相似文献   

6.
基础题目 :以铁、氧化铜、稀硫酸三种物质为原料 ,用两种方法制取铜 .考查目的 :使学生掌握以下两个制取铜的方案 .①Fe +H2 SO4FeSO4+H2 ↑H2 +CuO △ Cu +H2 O② H2 SO4+CuOCuSO4+H2 OFe +CuSO4FeSO4+Cu活化Ⅰ :设计成实验方案评价习题 .以铁、氧化铜、稀硫酸三种物质为原料制取铜 ,某同学设计了两个方案 (与上同 ) ,两种方案中 ,哪种更好 ?说明理由 .活化Ⅱ :设计成生产实践型习题 .某工厂以铁、氧化铜、稀硫酸三种物质为原料制取等质量的铜 ,方案有两种 (同上 ) ,哪一种更能节约原料铁 ?它还…  相似文献   

7.
题目:有10g由单质铜和氧化铜组成的混合物,将其放入某耐高温的容器中,通入过量的氢气,使它们在高温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结束后冷却,所得粉末比原混合物的质量减轻了1.6g.原混合物中单质铜的质量是多少?[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现以初中化学较为复杂的含杂质的计算和溶液部分的计算教学为例 ,谈谈自己对化学计算的探究式教学的初步尝试。一、创立图示情境 ,激发兴趣[投影 ]例 1 有氧化铜和铜的混合物共 9g,通入足量的氢气并加热 ,得到残余固体物质 8 4g,求原混合物中铜和氧化铜的质量。附图 反应图示先让学生画出如附图所示反应物、生成物 ,再让学生思考、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和想法 ,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想像空间。二、巧设问题 ,启发思维[投影 ]1 题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 ?2 反应物中有些什么 ?生成物中有些什么 ?用图示表示出…  相似文献   

9.
题目 有10g由单质铜和氧化铜组成的混合物,将其放入某耐高温的容器中,通入过量的氢气,使它们在高温下充分反应,反应结束后冷却.所得粉末比原来混合物的质量减轻了1.6g原混合物中单质铜质量是多少?  相似文献   

10.
氧化铜与碳或氢等作用还原成铜的反应,有人认为是吸热反应,而实际上是放热反应。例如氧化铜与木炭在高温时能剧烈反应,产生燃烧现象,即可证明氧化铜还原成铜是为放热反应。这个反应的实验作法如下: 称取氧化铜粉3克,木炭粉1克,放入研钵中,充分研磨混和均匀。木炭粉是用泡木炭(如杉木炭)充分研磨得非常细制成。将研磨好的氧化铜与木炭混和物粉末装入试管中,按初中化学课本109页图3-4装置。试管口稍向下斜,防止冷凝水回流。装置安装好后,即用酒精喷灯加热,当混  相似文献   

11.
质量守恒定律提示了物质之间反应时,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质量的关系。在初中化学计算中,如能正确地运用这一定律解题,可以使问题化难为易,或使计算避繁就简。更举例如下: 例1.有金属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共6.4克,用氢气完全还原后,得到金属铜共5.6克,求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12.
绝大多数计算题的解法不止一种,用常规方法求解往往较为复杂,若我们认真分析题意,就会找到其中一些隐蔽的条件或关系,就可能使问题迎刃而解,从而提高解题能力.题目:有一同学在实验室取了含有铜粉的氧化铜粉末2克,按教材中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在加热条件下通入足量的一氧化碳,充分反应后,经冷却,称得反应后固体物质的质量为1.68克.求原混合粉末中含氧化铜的质量分数.解法一:设原混合粉末中含有x克氧化铜,完全反应后生成有y克单质铜.CuO+CO=△Cu+CO279.563.5x克y克79.563.5=yx y=6739..55x……(1)又原混合粉末中的铜粉未…  相似文献   

13.
<正>一、混合物中各组分物的质量比例1已知在某氧化铁和氧化铜的混合物中测得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4,那么混合物中氧化铁和氧化铜的质量比为。解析:已知氧化铁中氧的比例为16×3/16×3+56×2=0.3,氧化铜中氧的比例为  相似文献   

14.
初中化学中有三处“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演示。为了使实验更加鲜明准确,可作如下改进一、课本73页“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所用的氧化铜粉末,反应结果生成的铜,不具有金属光泽。如改用电灯花线中细铜丝灼烧其表面成的氧化铜(此反应可在讲氧气性质时让学生熟悉)代替,当通入氢气少许,加热,即可看到氧化铜还原成具紫红色光泽的铜,同时试管口有水  相似文献   

15.
初中化学课本第五章第九节的习题中,有这样一个题: 把100克铁棒放在硫酸铜溶液里,过一会儿取出、洗净、干燥,棒的质量增加到103克,问析出了多少克铜? 这种类型的计算题,对初中学生讲,难度较大,有必要作例题指导学生解答。教学参考书对这个题的解答是:  相似文献   

16.
1发现问题 几位学生按某一资料上的要求做了一个“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小实验。将氧化铜粉末堆放在一小木片中央,点燃小木片,木片在燃烧过程中将上面的大量黑色氧化铜逐渐变成紫红色的铜。学生问我:“中上层的氧化铜粉末与木片燃烧后的木炭不直接接触,但最后也变成了红色的铜,这是木炭还原氧化铜吗?如果不是,那么又是什么物质还原了氧化铜呢?”带着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与学生一起走进实验室开展实验探究。  相似文献   

17.
把"木炭与氧化铜反应"作为一个研究性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效果理想. 1 问题的提出 学生按照改进方法如①把木炭改为活性炭;②活性炭与氧化铜配比:活性炭与氧化铜的质量比在1:(7~13)的范围内;③把研细混匀的活性炭和氧化铜平铺在试管底部,加热实验,现象不明显.一次无意中用乙醇把混合物调成糊状后加热,1min出现现象,继续加热至2min,试管内壁出现铜镜,试管内黑色混合物变为红色.  相似文献   

18.
题目:已知CO和CO2的混合物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5,现有12g这种混合气体,将其循环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后,最后将所得气体全部通入足量的澄清的石灰水中.求可得多少克白色沉淀?  相似文献   

19.
一、设一求一法对于没有给出任何数据的计算题,如果用单纯的数学计算来做,不仅无法入手, 而且易出错,不妨试一下设一求一法.例1 有一包铜和碳组成的固体混合物置于一敞口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与氧气完全反应,生成同体氧化铜和气体二氧化碳,并测得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不变,则原固体混合物中碳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相似文献   

20.
在化学计算中,很多人都着重于选择题中的计算技巧的研究,而忽略了综合计算中的技巧,导致大多数学生只会按部就班地解题,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影响了学生的解题速度。本文拟以几道常见的综合题为例,谈谈其略具技巧的解法。 冽1.有一由氧化铜与炭粉组成的混合物8.3克,在试管中充分加热至高温,反应不再发生后试管内仍有黑色物质,继续通氢气加热还原,并在氢气中冷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