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郑龙发 《池州师专学报》2002,16(4):88-89,99
韩国反日独立运动与俄国革命、中国革命被并列为20世纪初远东的三大革命。中国是韩国独立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数十万韩国志士亡命中国,积极开展反日复国斗争。在安徽,韩国独立运动也如火如荼地展开。  相似文献   

2.
《生物学教学》2005,30(4):70-70
综合中华网和东方网2004年5月14日援引韩国《朝鲜日报》消息称,韩国檀国大学生物学系教授金旭于2004年5月11日提出了这一结论。金旭等人利用人类系统分类方法,对185名没有血缘关系的韩国人的线粒体DNA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0名韩国人中有4人的碱基序列与中国中原地区的农民相似。据此,金旭认为:“我国民族的祖先是中国中原地区的农民。从遗传上看,韩国人与中国的汉族和日本人更接近,而不是现在所说的蒙古人。”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基督教在近代中、韩传播成败的原因进行了比较研究后,指出:基督教传入朝鲜半岛之时,不但与韩国的爱国独立运动相结合,而且还与韩国本土的萨满教在上帝观念上相互认同。当以理学为基础的韩国儒学陷入困境时,基督教就成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部分韩国人的精神支柱,从而创造了基督教传播的“奇迹”。儒学在近代中国也经历了危机,但其影响仍然很深,因此,与强权政治结合而进入中国的基督教就很难获得中国知识分子和民众的认同。基督教在近代中韩传播的不同境遇告诉人们: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和交流,不可采取把自己的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的文化霸权主义态度,强势文化要强行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就会造成社会的对抗和不幸。  相似文献   

4.
今天,一位移居美国的朋友回国探亲,吃午饭的时候她说,现在有些韩国人很不自信了,他们对美国人不说自己是韩国人,而是中国人。我很奇怪,在我们前几年还哈韩的时候,韩国人为何还要自称为中国人呢?她的答案很简单:中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上半期,在反抗日本殖民侵略的韩国独立运动中,暗杀活动成为一种重要的斗争形式。暗杀活动既是韩国独立运动的重要组成,也是世界范围内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一部分;韩国志士采取这种特殊斗争形式,与朝鲜民族的民族心理有密切关系。暗杀活动激励了韩国人民的反日斗志,彰显了朝鲜人民的民族精神,与当今国际社会所共同反对的恐怖主义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新华网消息,韩国汉阳大学文化创意系教授安昶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韩国人过去关注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偏好历史演义和武侠传奇。但近年来随着中韩交往的日益密切,韩国人越来越渴望阅读当代中国文学,了解中国人当下的想法和生活。余华等中国当代作家撰写的反映中国现实和时代变迁的小说,成为韩国出版界的新重点。在韩国最大的书店教保文库,当代中国文学已拥有一席之地。苏童的《碧奴》、王安忆的《长恨歌》等榜上有名,此外还有因影视作品而扬名的《山楂树之恋》《失恋三十三天》等。  相似文献   

7.
边哲 《教学研究(河北)》2006,29(5):437-438,455
韩国环境的形成一方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韩国人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世界观,实际上就是生态美学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对韩国环境设计意向的研究,有利于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时着重强调人与自然之间、自然界各物种之间的和谐,有利于学生在设计之初就确立健康的生态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5月底,在中韩建交5周年前夕,来自上海社科院、复旦大学等单位和全国名遗址管理处、博物馆的有关专家、学者聚会上海市档案馆,就韩国临时政府在中国的抗日活动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广泛的探讨。 与会者指出,中国共产党和韩国临时政府有较深的历史关系。当年中共中央在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后,不仅大幅度地调整国内的阶级关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而且也开始调整与包括韩国临时政府在内的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党派的关系,以结成东方各民族反对日本法西斯的统一战线。中共中央在重庆创办的机关报《新华日报》曾以大量的篇幅直接报道了韩国临时政府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活动,据不完全的统计有近30篇,间接的报道和文章多达数百篇,内容涉及该政府发表的宣言、文告,韩国临时议政院、政府、光复军及各党派重要活动的报道,韩国临时政府要人、光复军将领、各党派政治家的谈话和文章等。这些报道和文章向全国人民正确而及时地介绍了韩国临时政府及韩国独立运动各党派在中国抗战中不断壮大的历程,由于是出于中共党报的宣传,更增加了在中国一般民众中的说服力。因此,不仅推动了韩国独立运动的高涨和发展,而且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相似文献   

9.
历史教科书肩负着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及其他的教育使命,是一个国家史学界主流研究成果的精华。在中韩两国人文领域的合作中,历史教科书的交流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核心问题。本文以记录在韩国初中和高中教科书里的中国历史内容作参考,探讨韩国教科书对中国历史的叙述、叙述特点,在洞察韩国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和韩国人的中国观的同时,希望也能探求解决两国历史和文化冲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边哲 《教学研究》2006,(5):437-438,455
韩国环境的形成一方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韩国人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世界观,实际上就是生态美学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对韩国环境设计意向的研究,有利于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时着重强调人与自然之间、自然界各物种之间的和谐,有利于学生在设计之初就确立健康的生态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朝鲜汉诗中的民族传说始祖檀君是朝鲜社会政治与文学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文学、历史意义。诗人们认定檀君的存在,认为他是朝鲜的国家始祖。檀君朝鲜在区域上是自立的,在时间上与唐尧并存,并对檀君降世、建国情节进行了展开描述。而且,18世纪的朝鲜汉诗还关注檀君世系,并注重扶娄朝夏这一细节,强调民族国家的自立完整以及与中华文化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选取1980至2010年间发表的有关日本、朝鲜半岛和蒙古音乐文化研究的中文论著进行综述,阐述中国学者对东亚地区音乐文化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提出应尽快建立独立于民族音乐学之外的东亚地区音乐文化研究学科,使该领域的研究更加系统化、专业化,以促进世界各民族音乐的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韩剧在中国热播引起了广泛关注,文化内涵是其主要因素。韩剧表现对儒家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对民族性的尊重与宣扬,使得中国观众倍感亲切,内心的困惑、焦虑、冷漠得到了很好的慰藉。透视韩剧热播现象,回顾中国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的艰辛历程,反思韩剧对中国精神文化的冲击,既不能盲目崇媚,也不能妄自菲薄,要以一颗平常心,从中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14.
韩国的汉语外来词表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韩国在用韩文表记汉语外来词时,汉语原音与汉字音混用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严重影响了韩国语的交际功效。针对这一问题,在对韩国汉语外来词表记史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韩国学者的有关观点进行梳理与分析,指出韩国现行汉语外来词表记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以汉语为目标语的韩国学生和汉语本族语者为实验对象,对他们在37个汉语动词谓语句中的停延表现进行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实验性比较研究,目的是找出韩国学生在停延方面与汉语本族语者的不同之处。本文通过听辨和实验语音分析,发现了差异主要在于停延的次数、停延前音节的延连量、根据停延前音节的声调划分的停延前音节的延连数目和停延前后音节基频差值的变化,而无声段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尤其是2005年以后(2005年1月19日汉城(首尔)市政府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将汉城市的中文名称改为"首尔","汉城"一词不再使用)。韩国在用韩文表记汉语外来词时,汉语原音与汉字音混用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严重影响了韩国语的交际功效。  相似文献   

17.
中韩家庭剧的空间表现不同,韩国家庭剧表现的空间主要是城市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大家庭的魅力;而中国家庭剧的表现空间以家庭为中心,向外多维延展,包括广阔的社会场景和复杂的人物关系。表现空间的不同暗含着中韩家庭剧不同的审美追求与文化意蕴,韩国家庭剧执着于日常生活审美,彰显儒家伦理的现代生命之华,并潜隐一定的性别倾向性;而中国家庭剧追求审美的多元化,但同时凸显比较强的社会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韩国文化以电影电视为主要形式大量进入我国,受到普遍欢迎。韩剧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中国公民赴韩旅游的热情,以直观的方式将韩国的风俗习惯、旅游风光、时尚元素等展现在中国观众面前,吸引中国公民到韩国进行参观游览。分析了韩剧中对我国公民赴韩旅游动机的诸多要素以及韩剧对赴韩旅游产生的影响,对我国影视业和旅游业的互动发展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9.
韩中语言同属于汉字文化圈,在很多方面具有共同点,但也有很多不同点。韩国语中的助词、连接语尾以及接续副词共同承担着连接语法单位的作用,但在汉语中仅有连词作为连接素发挥连接功能。所以,学生在学习接续副词的过程中,由于受母语影响而造成在韩国语接续副词的使用过程中出现很多混乱和错误现象。因此,对中国学生来说,正确认识韩中语言各自的特征,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准确区分二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必将对他们在学习韩国语接续副词的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中韩两国自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甚深。在诗歌方面,中国古典诗歌对韩国诗歌的创作、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韩国诗的形式、内容、技巧等深受中国诗的影响。中韩两国诗学的承传踪迹是余光中、郑芝溶二人"乡愁"意识生发的背景,他们同有"失国"感,但在精神层面上的感受却又有不同,前者是"有国不能归",后者是被异族殖民的"亡国"。因此,二人的"乡愁"主题中"寻根"与"无根"是他们的精神源点,但二者在"失国"的精神状态中对乡愁的表达和乡土的想象却呈现出明显的不同:在《乡愁》作品中通过意象实验、语言运用以及诗情内蕴的营造,来表现出"乐观"与"悲伤"两种相异的诗学风格,是他们乡愁诗的气质和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