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疑难词句 1.供祖像、供品“供”,不读gōng,读gòng;“供祖像”,把香烛等放在先辈的像(或牌位)前面,表示对先辈的敬奉;“供品”,供奉神佛祖宗用的瓜果酒食等。 2.鬼见怕、观音手“鬼见怕”和“观音手”都是小贝壳的名称。旧社会,浙江沿海的人爱把这种小贝壳用线串在一起,戴在孩子的手腕或脚踝(huái)上,说是可以“避邪”,“鬼”见了也怕。“鬼见怕”和“观音手”这类名称就是根据“避邪”的意思取的。 3.所谓(wèi) 通常所说的“所谓”有两个含义:①“所说的”,表示正面肯定,如“社会主义国家所谓的民主是人民  相似文献   

2.
《订鬼》“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句,课本未注,参考书多译为:“白天会看到鬼出现,晚上会在梦中听到鬼的声音。”①这种译法欠妥。难道迷信者白天只能看到“鬼”的出现而听不到“鬼”的声音,晚上梦中只能听到“鬼”的声音而看不到“鬼”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释“物”     
《史记·封禅书》多次提到“物”,如“李少君能使物却老。……言上日:‘祠灶则致物。’”又云:“依物怪,欲以致诸侯”;“欲以下神,神未致而百鬼集矣”;“黄帝以上,封禅皆致怪物,与神通”;“震于怪物,欲至不敢。”钱钟书先生据此而旁征博引《左传》、《论衡》、《汉书》以至《西游记》等书中有关“物”的记载,(见《管锥编》第一册288~289页)读之殊益神志。钱氏征引,虽云广博,但对“物”之来龙去脉,却并未理清,使人如堕云雾,不得要领。 “物”,即今民间所云“怪物”、“妖怪”、“妖精”、“妖魔鬼怪”。古代或称之为“鬼”,如《庄子·达生》记皇子谓有鬼,而所举之“鬼”皆罔象、委蛇之属,此即“物”;《史记·陈涉世家》记吴广“卜有鬼”,而“鬼”竟作人言,钱先生认为此“鬼”即“物”,是。或称之为“神”,《汉书·郊祀志》上:“黄龙见成纪,……下诏曰:‘有异物之神见于成纪’”,“异物之神”,即指“黄龙”,即  相似文献   

4.
§O 问题的提出“日有食之”是《左传》经文和传文中经常出现的一个主谓短语。如:(1)三年春,王二月己已,日有食之。(隐3经)(2)十有八年春、王三月,日有食之。(庄18经)(3)冬,十月朔,日有食之。(桓17)(4)昭子曰:“日有食之,天子不举,伐鼓于社。”(昭17)对于“日有食之”中的“有”,人们有不同的解释,常见的有三种。1、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有,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段  相似文献   

5.
教学信箱     
编者同志: 古文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要改变读音,字义也随之变化的字,如白居易《卖炭翁》:“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骑”字不读qī,而要读jì;《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王”字不读wáng,而读wàng;《马说》:“食之不能  相似文献   

6.
三十一 夏孩 临猗县方言称小儿为“夏孩”,读xǐahéi。但“孩”读héi如“开”读kēi音,系ai韵音变所致,毋庸赘释。“夏”之训小,则须略作解释。按“夏”之本义训大,如“夏屋”即“大屋”。《诗经·秦风·权舆》:“于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毛《传》曰:“夏,大也。”孔颖达《疏》引王肃曰:“屋则立之于先君,食则受之于今君,故居大屋而食无余。”《楚辞·大招》:“夏屋广大”。夏屋亦即大屋。又如  相似文献   

7.
1、雾里看花原见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诗的原意是形容老眼昏花。演变为成语后,多用作比喻对事物看不真切。2、白云苍狗原见杜甫诗《可叹》: “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幻如苍狗。”诗句的原义和后来演变为成语,都是用来比喻世事的变化无常。  相似文献   

8.
美人掩鼻     
《现代语文》2004,(3):17-17
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袖知王之说新人也,甚爱新人,衣服玩好择其所喜而为之,郑袖知王以己屡不妒也,固谓新人曰:“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新人见王,固掩其鼻,王谓郑袖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郑袖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袖曰:“其似恶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之,无使逆命。  相似文献   

9.
退鬼懒人少洗澡,身藏污垢不知自洁。某夜与乡里同行,坟地遇鬼不得脱身,遂抽一物挥动,鬼见之速退。乡里问是何法器,懒人答:“臭袜子。”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僧王梵志是一个写“打油诗”的能手。他有一诗曰:“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又一诗曰:“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宋代诗人范成大《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根据此二诗成二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李白和杜甫同是唐代的大诗人。两人关系密切,发现对方有了缺点,就用“打油诗”来“规劝”。杜甫曾写了一首题为《赠李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1-5题樊姬者,楚庄王之夫人也。庄王即位,好狩猎,樊姬谏不止,乃不食禽兽之肉。王改过,勤于政事。王尝听朝罢晏,姬下殿迎曰:“何罢晏也?得无饥倦乎?”王曰:“与贤者俱,不知饥倦也。”姬曰:“王之所谓贤者何也?”曰:“虞丘子也。”姬掩口而笑。王曰:“姬之所笑何也?”曰:“虞丘子贤则贤矣,未忠也。”王曰:“何谓也?”对曰:“妾执巾栉十一年,遣人之郑、卫求贤女进于王,今贤于妾者二人,同列者七人,妾岂不欲擅王之爱宠乎?妾闻堂上兼女,所以观人能也,妾不能以私蔽公,欲王多见,知人能也。妾闻虞丘子相楚十余年,所荐非子弟则族…  相似文献   

12.
张星 《语文知识》2001,(12):14-15
古代文集中记载着一些各具特色的“先生”,后人常用“××先生”来泛指与此相类似的人。例如:南郭先生。事见《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禀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听之,处士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二十一页习题四引了《韩非子·内储说上》一段文章:“齐宣王使人吹等,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竿,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课本注解:“〔以〕同‘巳’。”我认为此注不妥。如将“以”解作“巳”,便同上文语意毫不连贯。上文说;  相似文献   

14.
中国诗文里,“见”与“闻”有时是不大分得清的.李白《上李邕》:“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一作闻)余大言皆冷笑.”殊调或者可以见之,大言则如何能见?杜甫《兵车行》:“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17课《季氏将伐颛臾》中有一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教参和一般文言资料上都这样解释:冉有、子路拜见孔子。笔者认为将“见于”解释为“拜见”似有不妥,应该解释为“被召见”。我的理由是:1、《论语》中其它文章中没有将“见于”解释为“拜见”的,只有“见”解释为“拜见”。如《八佾》中“仪封人请见”、“从者见之”;《阳货》中“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等句中的“见”都解释为“拜见”。2、同样被选入高中课本的《庄暴见孟子》(《孟子》)一文有这样的句子:“庄暴见孟子”、“暴见于王”、“他日,见于…  相似文献   

16.
古今字谓之京城大叔(P21O)大:“太”的古字。姜氏欲之,焉辟害(PZlo)辟:“j壁”的古字。避免,躲避。姜氏何厌之有(PZlo)厌:“!蔺”的古字。满足。公赐之食,食舍肉(P214)舍:“拾”的占字。放置,搁置在一边。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PZ14)尝:“口尝”的古字。品尝,体会滋味。(公孙无知)有宠于禧公,衣服礼秩如j西(220)份西”(di):“嫡”的古字。正妻所生长子。吾以女为正妻(P220)女:“汝”的古字。第二人称代词,你。齐侯游于姑葬,遂田于贝丘(P221)田:“败”的古字。田猎。公怒,曰:“彭生敢见!”(P221)见:“现”的占字。出现,现身。公惧,队…  相似文献   

17.
正午牡丹     
藏书画者多取空名 ,偶传为钟、王、顾、陆 ① 之笔 ,见者争售 ② 。此所谓“耳鉴 ③”。又有观画而以手摸之 ,相传以谓色不隐指者 ④为佳画 ,此又在耳鉴之下 ,谓之“揣骨听声 ⑤”。欧阳公 ⑥ 尝得一古画牡丹丛 ,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肃吴公 ⑦ 与欧阳公姻家 ,一见 ,曰 :“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 ?其花披哆而色燥⑧ ,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 ,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 ,则房敛 ⑨ 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 ,日渐中狭长 ,中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 ⑩ 也。【注释】①钟、王、顾、陆 :钟 ,钟繇。王 ,王羲之。钟、王二…  相似文献   

18.
读《宋定伯捉鬼》一文,大部分人欣赏宋定伯的智慧,为他的胆大、沉着、随机应变而赞叹。然而智慧一旦与私欲联姻,就变味了。人太狡猾,鬼则可怜。诚实的鬼一直在宋定伯的欺骗之中,最后冤死。夜晚,二者相遇,此鬼虽然“鬼话”连篇却句句属实,他诚实地说出了自己的身份:“我是鬼”;而宋定伯先骗身份:“我亦鬼”。鬼又诚实地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并诚实地将宋定伯“担行数里”,还诚恳地咨询:“卿太重将非鬼也!”。宋定伯狡猾地掩饰:“我新鬼,故身重耳。”接着宋定伯又骗情报:“不知有何畏忌?”鬼诚实地说出了自己的秘密:“…  相似文献   

19.
<正> 《诗经·卫风·氓》中有“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一句。郑玄笺云:“我自是往之女家,女家乏谷食,已三岁贫矣。明已之悔,不以女今贫故也。”孔颖达疏曰: “自我往尔男子之家,三岁之后贫于衣食而见困苦。” (见《十三经注疏》第三二五页)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食贫”为“吃‘的东西缺乏”。(见该书修订本第二册第四七八页)笔者认为这种把“食贫”讲作是“谷食贫乏”的说法,无论从句法结构来分析,还是从词义方面来考察,都是值得商榷的;现在,不揣浅陋,陈以管见数条,以就正于各位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20.
[提示]在古汉语里,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在不同的语境中,可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加以灵活运用,即这类词可临时用作其他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内容较多,比较复杂,大类之下有小类,小类之下有细类,概括说,主要有下面的一些情况。1.名词的活用:(1)活用为一般动词,如“非能水也”中的“水”释作“游水、游泳”,名词用作动词。(2)活用为使动词,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释作“使……为王”,使动用法。(3)活用为意动词,如“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释作“把……当作宾客”,意动用法。(4)活用为状语,如“卒廷见相如”的“廷”原为名词,指朝堂,而这里用于动词“见”的前面成为状语,释作“在朝堂上”,具有副词性,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