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 2.分析课文,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比较报告文学和通讯的特点,更好地体会、把握这两种文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敖雪 《今日教育》2007,(6):23-23
匆匆的脚步总是不停地追逐心中所谓的梦想,却来不及留恋和回味遗失的美好。所以不知何时,耳中充满喧嚣,再也听不到爱的声音;不知何时,双眼被阴霾蒙蔽,再也看不到美丽的景致;不知何时,心中充斥悲愤,感觉不到善良的存在。时间滴答滴答,岁月从耳边走过。  相似文献   

3.
【学习目标导航】 1.理解课文内容,正确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常识,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2.识记作家作品常识,掌握游记散文的特点。 3.养成诵读的习惯,提高诵读能力,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摘抄品味名言警句。  相似文献   

4.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从事音乐教育这些年来,常听到这样的声音:“音乐欣赏怎么教?”,“为什么孩子们在欣赏音乐时表现出一付茫然的表情,要不然就是坐立不安,漫不经心?”音乐欣赏难道真的是如此令孩子们生厌?音乐欣赏课“有形”而“无神”,孩子们的心也离音乐越来越远。其实,同样都是“听”,“音乐欣赏”确实比“听音乐”需要更高层次的心理活动。如何“听”,听得“如何”,是音乐欣赏课的目标,所以音乐欣赏课需要引导孩子用心“听”,即用心去感知。  相似文献   

5.
语言:师生心灵之约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着重讨论了语言对于师生心灵交往的作用 ,指出 :通过语言 ,师生确认存在 ,从而使教育成为可能 ;通过语言 ,师生共享世界 ,从而使生命敞亮起来 ;通过语言 ,师生对话人生 ,从而引起师生同往  相似文献   

6.
一、感知——心灵的交融感知是进入体验的融沸点,语文课文蕴含着作者丰厚深沉的情感,这种独特的情感以抽象的形式蕴隐于语言文字及符号之中。要深入细腻地去抚摸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思,就要调动学生的感觉和知觉,通过各种感官,将对象纳入个体的心灵,这实际上是主体在用心灵接纳客体的过程。即人格化的语言文字材料,通过学生自身的心灵与文本所展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心灵的精华产生交融,与作品中的主体(人或物、景)产生交融的体验审美过程。  相似文献   

7.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从事音乐教育这些年来,常听到这样的声音:"音乐欣赏怎么教?","为什么孩子们在欣赏音乐时表现出一付茫然的表情,要不然就是坐立不安,  相似文献   

8.
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工作是一项铸遣学生灵魂的工作,同时也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在新课改的形势下,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有一种管理创新的意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待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交流中,让他们主动积极参与班援管理中来,使每个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从而达到师生和谐共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心灵之春     
【导引】 春,总是悄无声息地在绵绵的大地自然地呈现。当我们有意或无意品读春天的时候,春的美,不管你愿意还是拒绝,它总是毫不迟疑拥人你的视线。如果我们从春的自然的美中体悟出一些生活的认识,那么,这心灵之春就别有意味了。  相似文献   

10.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许多作品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读者的学习是"在他所创设的世界中直观自己"。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及杂文特点;熟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旨;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12.
教育渗透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需长篇大论、不需谆谆教导,只需和风细雨,只需沁入心脾。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入手,就可以回归教育本色。本文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描写,想念您会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长期难以摆脱“少慢差费”的局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就是教师没有鼓荡学生的言语生命。研究表明,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因此,笔者以为文章结尾往往就是学生学习言语的关键时段,能长久地激荡着学生的心灵。那么,如何设计并实施结尾这个环节呢?  相似文献   

14.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教师应该使学生养成朗读的习惯。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领会文章思想感情也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也会强得多。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强调在诵读课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苏教版九年级语要求学会的读书方法之一,它位于上册第一单元,可见它在众多读书方法中的地位尤为重要,也可以说是它是学会读书方法的基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1.阅读诗歌,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有关现代诗歌创作和欣赏的知识。 3.理解诗歌中的景与情,领会诗歌的理与趣。 4.体会诗歌内容的深刻和形式的优美。  相似文献   

17.
学习不好的同学,常常自责自己是"一个天生的笨蛋",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科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大脑潜能是巨大的,而开掘这种巨大的大脑潜能的关键在于自己主动地学习和创造性地探索,  相似文献   

18.
心灵之道     
于丹 《教师博览》2009,(7):31-31
有一个寓言.说在某小镇上有一个非常穷困的女孩子.她失去了父亲.跟妈妈相依为命.靠做手工维持生活。她非常自卑.因为从来没穿戴过漂亮的衣服和首饰.在这样极为贫寒的生活中.她长到了十八岁。  相似文献   

19.
20.
诵读让孩子不知不觉中体验到人对自然生命的关心,对劳动的尊重,对朋友情谊的珍惜。本文从发现诵读课中的美,到创设诵读课中的美,最后内化诵读课中的美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在低年段诵读课教学中让美浸润到每个孩子的心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