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自从一九二三年中国共产党帮助孙中山改组中国国民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群众革命运动开始高涨起来,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革命的无耻干涉就更加露骨了。一九二四年八月的“广州商团事件”,就是帝国主义阴谋干涉中国革命的事件,孙中山曾经揭露说:“前几个月某国人(指英国人)在香港的言论……要商团打政府,说商团如果不打政府,政府便马上实行共产。最近更助陈廉伯在香港发行两百万元的债票,由他们的银行担保。”“这两年来有几个英国人不喜欢国民党,不喜欢国民党的政府发展,更煽动陈廉伯运动商团全体,在广州内部反对国民党政府。……因为他(陈廉伯)做汇丰银行的买办,所以那几位反对国民党的英国人便认识他,便日日运动他反对政府说:如果你能够运动商团,反对政府,我们英国人便帮助你组织商人政府,你陈廉伯便是中国的华盛顿。……  相似文献   

2.
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指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历来中国革命的失败,都是被帝国主义绞杀的。”自太平天国革命以来,中国人民历次的革命运动无不遭到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破坏,辛亥革命自非例外,但是由于当时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破坏活动采取了较为隐蔽的伪装形式。正如斯大林同志所说:“干涉决不限于军队入境,而军队入境也不是干涉的基本特点,在现代资本主义各国革命运动底条件下,外国军队入境可以引起一系列  相似文献   

3.
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基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侵略扩张乃其主要特性的认识,围绕着“帝国主义是革命的第一仇敌”这一中心对其进行了深入批判。批判中,陈独秀有意识的将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经典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依据国民革命斗争的现实需要,侧重于批判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性。这种批判,促进了反帝意识深入人心,从而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这次革命的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工具清朝政府和建立民主共和的中华民国。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明确的反对帝国主义的纲领,但是它要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工具,势必要触及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利益。帝国主义看到清朝政府陷于土崩瓦解的状态,不能不考虑怎样维持它们在中国的统治地位和继续奴役中国人民。帝国主义在受到革命的打击时,必然要千方百计地干涉和破坏中国革命。  相似文献   

5.
美国资本主义从其开始发展起就向外进行扩张。特别是到了帝国主义时期,这种扩张活动更为加剧。这样与美国毗邻的拉丁美洲国家首先成为美国的侵略对象。垄断组织寻找超额利润,这是美国向外扩张的动力。关于这一点,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霍柏森1902年在他的名著“帝国主义”一书中说得最为透彻了。他说:“正是这些制造业与投资之突然需要国外市场,成为迫使共和党采取帝国主义政策与实行帝国主义的显明  相似文献   

6.
史振荣、张步仁二同志就本刊1989年第4期刊登的《浅议“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一文寄来商榷文章。我刊不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为使读者了解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看法,我们连同《浅议》一文作者李景治、廖鹤同志的答复一并摘编发表。《浅议》主要论述两个问题:(1) 针对有的同志认为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的论断主要是从当时革命形势提出的,今天已不存在这种形势,因而列宁提出的“前夜”论断已完全过时的看法,《浅议》阐明“前夜”论断的提出虽然同当时的革命形势发展有关,而更为主要的,是建立在对帝国主义的全面考察与分析之上的。“前夜”的最根本、最深层的含义,是表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已经开始,垄断资本主义下一个发展历史阶段必然是社会主义,不能把“前夜”狭隘地理解为革命在明天就要爆发。因此。只要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本质、矛盾、地位的基本观点没有失效,就不能说列宁的“前夜”论断过时。 (2) 针对有的同志认为列宁关于“前夜”的论断在当时也并不完全正确,即只对当时有革命形势的俄国有意义,而对其他西方国家不具有普遍意义的看法,《浅议》一文阐明,尽管列宁当时对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估计过快、期望过高,但既然“前夜”论断主要是从对帝国主义本质分析中得出来的,那就不能否认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不能因为人们过去对“前夜”论断偏重于从革命形势方面的不全面理解,而淡忘了该论断的最根本的含义,更不能由此断定它在当时也并不完全正确。该文还认为,鉴于人们长期以来对革命的理解往往同暴力联系在一起,同十月革命的方式等同;鉴于人们易于从革命危机的角度理解“前夜”的含义,今天不用“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前夜”来表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也并非是不可以的。  相似文献   

7.
这一讲的中心,是通过分析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和垂死性,阐明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即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推动了帝国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一度呈现繁荣景象;垄断资产阶级攫取的利润也随之急剧膨胀,他们从大量利润中抽取一小部分,采取“高工资”、“高消费”、“高福利”、“资本民主化”等各种新手段,以缓和帝国主义时期的三大矛盾。所有这些,都似乎表明当代帝国主义经济不仅发展较快,而且其固有矛盾仿佛也没有激化到即将导致资本主义灭亡的程度。因而有些学生对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和垂死的资本主义”这一科学论断感到不好理解,有的甚至错误地  相似文献   

8.
列宁指出:“‘世界霸权’是帝国主义政策的內容。”今天,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完全繼承了老沙皇的衣鉢,以更大的野心,对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大搞控制、干涉、侵略、顛覆活动,加紧同美帝爭夺世界霸权,妄图建立横跨欧、亚、非、拉的苏修帝国。为了达到霸权主义的目的,苏修社会帝国主义配合着它在政治、經济上对亚非拉国家的侵略活动,对第三世界各国也疯狂地进行文化教育渗透。苏修大肆宣揚他們对第三世界进行的“大公无私的文化援助”,吹噓它的“援助方針是传授文化革命經驗,是造就高度熟練的民族干部,以便帮助亚非拉人民消除它們对帝国主义的依賴”。事实完全戮穿了它的无耻謊言。亚非拉国家,长期遭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剝削。它們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但都还面临着肃清殖民主义残余势力、发展民族經济和民族文化教育,巩固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真正的大公无私的文化援助,应該是服务于这  相似文献   

9.
<正> 一八五一年爆发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使得英国这个早已把中国作为主要掠夺对象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很敏感的紧张起来。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爆发到失败,它狡猾地采用了干涉——不干涉(即“中立”)——干涉的反革命手法,而其中的“中立”政策则是其最狡猾而又虚伪的一招,对太平天国的失败不无影响。因此,分析英国对太平天国的“中立”政策,有利于人们看清侵略者的反革命本质,吸取太平天国在对待侵略者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同  相似文献   

10.
中东是帝国主义国家瓜分殖民地所“必争之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中东地区属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范围,而构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因素之一,也就是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德国、和沙皇俄国,为瓜分奥斯曼帝国作为自己的殖民地的斗争。第一次大战告终,英法两个帝国主义国家重新进行分赃,黎巴嫩和叙利亚由国际联盟“委任”法国统治,英国则不但获得了伊拉克、约旦和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地位,而且它还控制了伊朗、阿富汗、沙特阿拉伯等国。  相似文献   

11.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这个观点是列宁提出来的。1919年3月在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列宁同布哈林发生了一场关于如何分析帝国主义问题的争论.这次争论是由修改党纲总论部分的条文引起的。布哈林认为可以删掉原来党纲中关于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特征的条文,代之对帝国主义的“完整”叙述。列宁坚决反对了这种离开资本主义基础,空谈纯粹帝国主义的错误意见,坚持在分析一般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之后再分析帝国主义.列宁指出:“没有资本主义主要基础的纯粹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12.
“9.11”事件以后,在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出现了一股“新帝国主义论”思潮。其基本内容和理论观点是:“干涉合理论”、“先发制人论”、“主权有限论”、“单极稳定论”、“民主和平论”。美国的民族优越感和历史进程中的救世主义使命意识是“新帝国主义论”的重要思想来源;美国一直存在的通过对外战争、扩张等帝国主义政策谋求利益的传统是“新帝国主义论”产生的历史根源;美国所拥有的超强国力是“新帝国主义论”的物质基础;冷战后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为“新帝国主义论”出笼提供了客观条件;“9.11”事件成为“新帝国主义论”的催生婆。  相似文献   

13.
读了马畏安同志“试论五四新文学的反帝国主义性质”①以后,觉得他在目前国际反帝国主义斗争高涨的时期,着重提出这个问题来讨论,是有助于研究继承和发扬五四以来新文学的战斗传统,以服务于当前的政治斗争的。而且文章对于革命运动与文化运动的联系,反帝国主义与反封建主义的联系,也给予比较充分的注意和论述,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见解。这都是很好的,对于读者很有  相似文献   

14.
李韵  李皎 《教学与研究》2023,(12):73-84
“算法革命”不仅是生产力的革命,也是生产关系的革命,两者具有辩证统一性。为了适应以“算法革命”为标志的新的技术进步要求,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发达资本主义进一步向数字帝国主义演变。数字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的新阶段和新形态,它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而是使资本主义固有的各种矛盾得到新的发展。数字帝国主义通过数字生产垄断引起数字劳动异化,扩大了对全球劳动者的剥削;利用国际平台垄断的数字霸权,造成全球交换的更加不平等;借助算法规则的控制权重新分割全球财富,形成了数字分配鸿沟,加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平衡性;采用数字消费依赖机制放大数字消费歧视,加强对全球消费性的掠夺。  相似文献   

15.
萨科齐的“软帝国主义”外交战略与中法关系的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法关系面临困难,萨科齐的“软帝国主义”外交战略是问题的深层根源。“软帝国主义”是萨科齐的外交大战略模式,其根本目标是担当世界领导者,理论基底是“相对大国时代论”,根本手段是“斡旋外交”和“价值观外交”,围绕主权问题而来的干涉与反干涉是中法关系的主要矛盾。法方是中法关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中法关系的前景主要取决于法国和欧洲政治家的智慧和远见,有赖于法国领导人对中国核心利益的切实尊重。  相似文献   

16.
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侵略是多方面的,现仅就北洋政府有关税收的一些档案史料来看侵略者是如何对中国税收进行控制与掠夺的。北洋政府形式上设税务处,管理中国的税务,但实际上,北洋政府的税务受到帝国主义的操纵与干涉。特别是海关,帝国主义在中国设立海关总税务司公署,名义“帮办海关税务”,实际上是中国海关真正的主管。据档案史料记载。1911——1927年总税务司一直由英国人安格联担任,档案中随处可以看到他发号施令的文件。不仅总税务司,而且各口海关的税务司也都由外籍人担任。查阅现存的海关职员录,从1911年至1927年十六年中,先后担任中国各海关税务司的外  相似文献   

17.
赛义德的《文化与帝国主义》是后殖民理论的经典著作,主要内容是对19至20世纪英法文学经典的解读。赛义德主要将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这一普遍性的文化形式作为切入点来研究文化与帝国主义的关系。在解读经典作品的过程中,赛义德提出了一种“对位阅读法”。这个方法始终贯穿全书。赛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所揭示的文化与帝国主义的共谋关系,实质上就是文化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18.
在讲授“帝国主义”这一课时经常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这一论断今天是否有效?帝国主义既然寄生、腐朽,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和技术的发展还那样快?今天帝国主义的寄生性、腐朽性表现在哪里?等等。这基本上可概括为两个问题;一是怎样理解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寄生的、腐朽的资本主义的科学论断;一是战后帝国主义寄生性、腐朽性有哪些表现。下面就这两个问题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期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1948年至1970年,美国、英国、法国、西德、意大利、日本、加拿大等七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1%,这样高的增长速度长达二十余年,在帝国主义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既然停滞腐朽是帝国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为什么战后会出现上述情况呢?是否表明帝国主义“并不腐朽”呢?这是学生中比较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现就这个问题谈  相似文献   

20.
十九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列强为了开辟新的销售市场和原料基地,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它们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侵略中国.七十年代以后,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更加速了侵略和掠夺中国的步伐,它们有时是分头劫掠,有时是联合攫取,有时则是相互争夺在华的优势,因而造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局面,本文试图从帝国主义掠夺中国经济的复杂局面中,理出一些头绪来,从而揭露帝国主义列强掠夺中国经济的罪恶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