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基本规律。当某种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时候,社会生产就迅速发展,从而体现了某种生产关系的优越性。反之,社会生产就会萎缩。于是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寻找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就成为必然性。当然,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才能实现,但是人们不能长久地阻碍旧的生产关系的变革,也不能人为地即靠强制力量维持超越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因为这样做也会导致生产停滞。这些观点,在理论上早已取得共识,也为实践所证明。  (2)但是,什么样的生产力可…  相似文献   

2.
借鉴学术界有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种种认识,研读革命导师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经典论述,反思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观察我国社会发展现实,认为生产力不是自发决定生产关系,也不是直接决定生产关系,而是首先通过参与生产的各经济利益主体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逐决定他们参与生产的方式及其变化发展,再通过生产方式及其变化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及其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定社会的经济与政治,是当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反映。所以,教育同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关系,体现为教育同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任何社会的教育,都由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所决定,并为这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简而言之,即教育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本文仅就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若干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贯彻经济常识始终的一条主线;而社会化大生产、社会分工、生产专业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把握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是我们教学经济常识的一个“支点”,这对于我们准确理解经济常识的相关理论问题和正确认识我国当前  相似文献   

5.
刘建华 《中学文科》2000,(12):39-40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有两种情况,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适应的时候,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人们把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论,片面地理解为总体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而忽略了个体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这一片面的理解不仅误导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解,而且误导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使人们对个体生产力、个性、个人的自由发展的理解不全面、深刻。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曾经遭受挫折的理论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7.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是经济规律。然而,有学者认为,生产力自己不会发展,没有自己发展的动力,生产关系是决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也就认为,一切剥削制度特别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故一切剥削制度从价值标准判断都是公平合理的。笔者认为,"生产力标准"不同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而不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资本主义剥削和剥削制度合理性的观点是强加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标准由生产力标准决定"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8.
理论是对实践生活的总结,它应该随着生活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时代同样需要发展,以至修改,这是关系到经济学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文拟对生产力这个概念作初步探讨。 马克思是把资本作为生产关系来研究的。我们的时代,应该把资本当作生产力来研究。马克思说:“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雇佣劳动与资本》),笔者认为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力。 如果总是把资本作为生产关系来研究,把它作为革命的对象,作为打击排斥的对象,而不是作为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进步观认为,社会进步即人类不断获得解放。人类解放的三个过程表现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迁和人的全面发展。以这三个过程为基点我们构建起评价社会进步的三重尺度:生产力尺度、生产关系尺度和人的尺度。生产力在三维尺度中处于根基地位,生产关系是中介,人的全面发展是核心。三种尺度相互说明,紧密相连,不可替代。固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三者的统一是我们在全面衡量社会进步时必须坚持的尺度。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按照传统的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要么应该发生生产关系进而上层建筑的变革,要么其生产关系也是先进的高度发展的。因此,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结合的高度,从生产关系的系统性来揭示生产力推进社会发展的具体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过去人们只是抽象地谈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或者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作用,始终未能真正解决生产关系如何才能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问题。邓小平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市场经济理论和衡量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三项标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真正解决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研究。关于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决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这些研究是理论工作的任何巨大前进所不可缺少的。”问题的提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在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各个时期都起作用。这个规律的含义是什么?理论界关于这个规律的解释是这样的:(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前全党和全国人民正在进一步开展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然而怎样才能更好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和基石,还是有待认真思索的问题。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的要求办事;邓小平理论的经济学基础首推生产力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核心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在不断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对社会生产力成长的历史大系及其与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经济形态、经济调节方式的对应规律有了新的理解,从而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有了新的认识。在中国即将“人世”和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认为研究这些…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重点论述了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所必须,符合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这个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论断,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值得商榷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既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又是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绕开生产关系,生产力无法获得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变革现实的生产关系,构造生产关系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领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注意调整生产关系,克服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发展生产力;为发展生产力,采取了: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发展本国生产力;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等有力措施。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加深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经济结构多元 ,相对于政治结构、意识结构而言 ;经济基础单一 ,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 ,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一定社会中生产力发展的基本水平 ,决定了必有一种生产关系占据统治地位 ,体现这个社会的基本的经济性质和经济特征 ,成为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就是反映了此种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客观要求 ,为它的巩固和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8.
要代表先进生产力,首先必须深刻认识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三个代表”思想的落实程度。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有其相对于生产关系而独立存在的独特规律。实践要求我们要更加关注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依靠和利用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的需要的发展;生产力是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是不断地趋向社会化而变化发展的;生产力的发展受到环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和根本任务。在发展生产力上,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目标与愿望相同,并且都把其作为“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都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在解放生产力上,毛泽东侧重于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调整,侧重于从革命的角度谈“解放生产力”;邓小平则提出“要把解放生产力讲全”,“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观点,从而继承与发展了毛泽东“生产力思想”。  相似文献   

20.
1.一条主线:贯穿于初三思想政治课的主线,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2一个规律: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3.一个标准:判断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是进步的还是倒退的标准,就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