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期中考试,我竟然考了个年级第6名,我可是从来没有考过这么好的成绩,不由得飘飘然了.一天,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说:"你最近是不是有点骄傲了?怎么能骄傲呢?你没有听说过<骄傲的孔雀>的故事吗?那只孔雀太骄傲了,骄傲得连自己的倒影都认不出来,结果掉进了湖里.还有毛泽东主席说过的名言‘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你也忘了吗?爱翘尾巴的公鸡是要倒霉的!骄傲了是没有一点好处的,对不对?记住了吗?"  相似文献   

2.
一、导入新课,引出微博话题 师(出示围脖图片):这是什么? 生:围巾. 生:我想到现在网上对于发微博的另外一种称呼,叫做"织围脖". 师:是吗?你会织吗? 生:我有微博,但从来没有织过. 师:哦,是不是因为学习忙没有时间?但偶尔你可以试一试.其他同学都有微博吗?(基本上孩子们都举起手来.)  相似文献   

3.
黄剑英 《学子》2013,(4):47
学生的作文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看:首先,是"超越自己"。要敢于使用过去没有使用过的结构方法,敢于表达自己最新的、过去没有过的思想(当然是指自己以为正确的、有价值的思想),敢于大胆地运用那些过去从来没有用过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敢于使用那些刚刚学到的、过去从来没有使用过的新鲜的词语,敢于想象那些过去从来没有想过的事物。其次,是"与众不同",是指作文的写法、立意或境界有超出一般写法之处,给人以特别新颖之感,这当然就是真正的  相似文献   

4.
认识新定义     
1、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理论,如何定义认识是直接关涉到认识论研究对象的问题。如何定义认识?到目前为止,在国内出版发行的有关文献中,我们可以见到两种关于认识的定义,定义一: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是关于认识的经典定义,这一定义至少有两大缺陷,第一,它只顾及了认识的结果,而没有揭示认识的过程,第二,它抓住了认识的反映性,但对反映性的理解却是片面的,固然,认识的结果即知识或知识的体系——理论、学说等,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包含着外部客观世界的信息,但是认识结果又不仅仅是人脑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反  相似文献   

5.
爸爸妈妈一直说我太胆小,在人前不敢大声讲话。我真的胆小吗?我自己不这样觉得的。碰到蛇啊、老鼠啊、蟑螂之类的,我从来都没有像其他女生那样尖叫过。我应该不是胆小的,对不对?我只是不习惯在那么多人面前说话而已。可是爸爸妈妈说这样是不行的, 现在的社会竞争那么激烈,不能展现自己的人会被社会淘汰的。所以他们硬是要我参加这次的班委竞选,要我"锻炼"自己。我真的不愿意。虽然我的成绩一直都还不错,但我从来都没有当过班干部,我也自认为没有这方面的才能,我要如何参加竞选呢?为什么非要我改变自己?我想不明白啊! --小南  相似文献   

6.
<正>主题情境探究教学是在情境教学基础上,基于同一话题在探究中推进课堂教学的模式。苏格拉底说:"不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这句话何以正确?如果要反省人生该如何入手?反省之后的人生又该如何定位?许多人的一天从"朋友圈"开始到"朋友圈"结束,他们在QQ、人人、微信等各种网络朋友圈里,坐观风云再起,笑看人生百态。当然,学生也不例外,年轻一代从来都是新鲜事物的追随者,  相似文献   

7.
先请看下面的这段"话"说得怎么样: 期中考试我竟然考了全校第六名,我可是从来没有考过这么好的成绩,不由得飘飘然了.一天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说:"你最近是不是有点骄傲了?你没有听说过骄傲的孔雀的故事吗?那只孔雀骄傲得连自己的倒影都认不出来,结果掉进了湖里.  相似文献   

8.
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及其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格拉底假定了某种现象背后的"先在本质"的存在。知识就是认识者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本质,这就是杜威所嘲讽的"旁观者知识观"。缘自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的旁观者知识观经苏格拉底等人的维护使"接受学习"长时间地主导了人类的求知方式。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使学生在知识面前没有了自由探索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说明文除了具有传播知识的实用价值外,还有没有审美价值?这是近年来才被人们开始注意的问题。 居里夫人说过:“科学的本身就包含着美。”客观现实中存在美,说明文反映着现实中的各种事物、事理,其中也包含着科学知识,因此,它就必然要反映现实美,即反映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美。例如:《地球是圆的吗?》介绍了人们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发展过程,强调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这里,我们看到了科学的力  相似文献   

10.
文化从来没有引起过象今天这样多的议论。当我们力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从而研究文化和文化史诸现象时,很自然地碰到一个问题:马克思是怎样研究文化和文化史的,他的文化观、文化史观与他的整个学说有何关系呢?事实上,对于这个问题存在着相当模糊的认识和误解。马克思并没有一部专门论述一般文化的著作留给我们,似乎因此马克思并没有系统的、内在的文化观、文化史观。人们都知道马克思有浓厚的文学艺术兴趣,马克思也曾经摘记过有关文化和文化史方面的著作,但是,人们往往把这些都看作为马克思个人的兴趣和业余消遣,至多认为这些兴趣爱好使马克思具有深遂的文化修养,作为背景知识作用于马克思。  相似文献   

11.
谈情感教育     
潘玲 《教育艺术》2004,(12):41-42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它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产生的,认识对情感起调节控制作用。例如,美好的事物使人羡慕;丑恶的现象令人厌恶,等等。在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外部世界中,凡与人们的需要和愿望发生联系的事物都可以引起情感体验。情感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时间观中,时间被视为是外在于事物的一种客观存在.这种时间观在西方现代哲学中发生了变化,即时间被视为是事物内部生成演化的显现形式,时间发生于事物生成之中.这一"转向"首先发端于爱因斯坦、普里高津等人作为哲学前提或理论命题的科学研究之中;之后欧洲大陆哲学尤其后现代哲学均有这一方面的相应变化.事实上,"时间观的内部论转向"是西方现代哲学发展的重要特征,而它表现在哲学思维方式上的变化之一,就关于事物的认识和把握提出了"多维时空"的观照方法,从而突破了传统逻辑主义的"一维时空"的结构分析方式,确立了"时间"要素在认识中的参量意义和予以事物动态说明的向度.  相似文献   

13.
以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为出发点,分析了主体的自在性,指出事物表象的杂多性掩盖了其内在本质,传统理性思维的弊端在于没有将人的主体从客体中剥离出来。正确的观审方法应是脱离表象观察事物、采用直观方式感知事物及运用反省思维判断事物,这是认识事物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4.
化学前个人认识是指学生未经过专门的化学学习,在日常生活、与他人交往、其他学科学习、或吸收与内化媒体信息等过程中所形成的有关化学的认识,是学生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个人理解,具有一定的自发性、潜在性,它可能正确,也可能模糊或错误,不一定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今天,"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理念,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广泛接受并千方百计地付诸实践,但质疑的声音似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起跑线真的存在吗?如果存在,它又在哪里?孩子们所处地区不同、所在家庭不同,决定了孩子们在还没有起跑之前就已经有了天壤之别的起跑线,又如何解决?百米赛和马拉松赛对起跑的要求一样吗?为什么中国的孩子在起跑线上领先却输在终点上?对"起跑线"问题,盲目的推崇或者批判都是欠理性的。  相似文献   

16.
谷元宜 《小学生》2012,(9):83-83
执教十余载,曾经对学生发出过无数次指令:"把课文读两遍!""把课后词语抄写四遍!""下午放学之前把课文背下来!"……哪个老师不是如此!试想一个班级的每一个教师都如此,我们的学生一天要在我们的压迫下被强制性地完成多少学习任务。现在想想真应该自我批评,教学中我们有问过学生的兴趣爱好吗?照顾到他们的感受吗?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积极认识的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知识,发展新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7.
胡凡中 《师道》2007,(11):41-42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呢?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这样阐述:"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18.
徐建英 《学语文》2004,(4):51-51
知识观即人们对知识本质、类型、属性、价值、习得等问题基本的认识和看法。我国教育理论中传统的知识观将知识定义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这种知识观强调知识是固有的,是来源于外部世界的,其“真理性”、“永恒性”令人们除了敬畏,只剩服从。在这种知识观下形成的教学观普遍认为老师只需将这些固定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了,而学生也只需记熟、背诵这些知识便成为有知识、有作为的人了。于是老师满堂灌,学生闷头记。前者成了“真理”的传声筒,后者则成了“真理”的吸纳器。  相似文献   

19.
“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不管至尊宝如何争论不休,他爱上紫霞或许并不需要什么理由,但我想那毕竟只是个特例,爱一件事物总得讲个原因,不是连伟人都说过“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嘛。  相似文献   

20.
官学明 《师道》2015,(2):60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是英国哲学家培根在一篇文章中提出来的,大概算得上名言中的名言。几百年来,大家都对此话顶礼膜拜,我们似乎很少想过一个问题:所有的知识都是力量吗?知识指的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一般说来,人都是希望自己的认识和经验经得起时间的淘洗。然而,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和人思维的局限,也由于在总结知识的过程中,某些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