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艺术化心育",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艺术相结合,以艺术治疗为心理知识基础,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实际生活设计心育方案.以音乐情绪管理课为例,探讨在中职心理课堂中如何实现"艺术化心育":走近音乐,内容艺术化;视听奏唱,形式艺术化;心育延续,课后艺术化.  相似文献   

2.
《乐记·乐象篇》阐释了我国古代礼乐制度下不同的音乐能够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论证了如何辨别音乐、使用正确的音乐来影响社会风气、洗涤人的心灵等方面的理论。重视音乐深入心灵,推进"走心"教育,音乐对心灵层面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发挥重要的作用。解读上述内容,结合当代音乐教育和全民素质教育需求,探析当代音乐"心灵"教育的理念与指导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范婷 《文教资料》2008,(15):154-157
本文从中小学音乐实验课入手,以现代教学论及<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为基础,试以"情感体验是教学的基础"、"主动求知是教学的目标"、"正确引导是教学的保证"、"科学评价是持续发展的动力"为切入点,阐述如何优化音乐课堂教学.教者应建立以赏析、理解、表现、创造、反思为基础的音乐心育课堂教学范式,让音乐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成为学生身心快乐发展的平台.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论述了音乐审美关系的构建问题以及审美主、客体的审美把握问题.作者认为<乐记>中不仅区分了"声"、"音"、"乐"三者的概念,并将其与"物"、"心"概念相结合,分析和讨论了音乐审美主、客体的审美把握问题;此外,<乐记>还通过"物-心-声-音-乐"这一结构关系,描述了音乐审美关系的构建脉络.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王耀华先生"文化脉络中音乐研究"的学术基理、"以人为本"的民族音乐学本质;重点讨论了王耀华作为民族音乐学家"在过去中研究音乐"的视角、"求同求异"的曲调源流考辩方法、开放多维的学术胸怀;认为其从"心"开始的本土传统音乐研究与扩展"同心圆"的跨文化音乐研究是双向激荡、互为启发的,其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整合体现了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教育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人" 1963年,丁榕还是北京艺术学院附中(现在是中国音乐学院)美术专业的学生.那年周总理到学校去,说现在中小学特别需要音乐、美术教师.于是,丁榕放下画笔,走进学校.这一走,就使未来的北京多了一位特级教师,未来的中国多了一位全国优秀班主任,多了一位虔诚做教育、用"心"研究学生需求、用"心"培育学生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7.
本文尝试在黄汉华教授提出的音乐符号行为链条:"物"—"心"—"身"—"音"—"心"—"身"—"音"—"身"—"心"—"物"的基础上,探讨"物"、"心"、"身"、"音"四要素在音乐实践中的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三个环节中的转化关系及其内涵在链条中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正"书,心画也"。"心",包括志、意、情等在内,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含义,但基本上是一个意思,是中国传统哲学、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无论书法、音乐、绘画、舞蹈还是诗歌,基本都是从"心"字出发。所以,这些艺术形式虽然不能相互替代,却可以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沟通。西汉文学家扬雄在《扬子法言》中提出:"书,心画也。"后人用以讲书法。我看过原著,他当初所说的"书",指的是书籍。"弥纶天下之事,记久明远,著  相似文献   

9.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必须要让学生能够丰富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所具有的不同的审美价值、不同的音乐风格、音乐体系、音乐的表现方式等等,一般认为,这需要建立在广泛地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的基础上.然而"吸纳所有的音乐"的美好的理想,单从"量"上理解恐堆实现,多元文化音乐教学中更重要应该是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基本态度和能力,以实现他们对于多元音乐文化理解上的可持续发展,或者更客观一点说,学校多元文化音乐教学,应追求"量"与"质"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音乐是以不同的声音表达出哀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等六种不同的心理。小学低年级的音乐“启蒙“教育,更应该注重这一点通过营造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  相似文献   

11.
音符是音乐表达的外在形式,形式没有生命的意义.音乐的演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演奏者在内心形成的对作品的认知,是他们通过生理,心理感知后的表达.从古琴演奏理论的要旨出发,结合钢琴演奏理论的发展,提出"心器相应"的音乐演奏理念.  相似文献   

12.
正嵇康,三国时曹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声无哀乐论》完整地阐述了他的音乐美学思想。文中通过"秦客"和"东野主人"层层推进的八个回合的辩难,不仅讨论了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音乐美学一系列问题,即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问题,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问题,音乐的功能问题等,其核心观点是"声无哀乐",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用嵇康的话说,就是"心之与声,明  相似文献   

13.
"玫瑰刺疼他的手,悲伤叹息没有用,只得任他摧残去。"这是歌德的诗《野玫瑰》,是它让舒伯特的心飞翔了,于是诞生了一直传唱至今的歌曲《野玫瑰》……"创造音乐"、"传授音乐"、"享受音乐",这是《音乐漂流瓶》代序中的几句话,在这本书中所记述的十个音乐家的故事里,都蕴藏着一份快乐与精彩;被称为"音乐之父"的巴赫,匈牙利伟大的浪漫钢琴家李斯特,奥地利的马  相似文献   

14.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生活中从不缺少美,缺少的却是人们对美的发现、美的思考、美的延伸. 俗话说:"教书育人."我以为:作为教师,首先是育人,育纯真、善良、完美的人.然后才是教书,教出德才兼备的人.而作为新时期的音乐教师,我觉得教给孩子们音乐基础知识、演唱的技能、技巧,使他们唱歌优美动听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以音乐固有的"美"引导和扩展孩子们的艺术视野,挖掘乐曲健康的内容,使音乐教育成为审美教育的主体.在音乐教学中,以音乐的节奏美、旋律美、情感美启发陶冶孩子们的情操、完善孩子们的意志、净化孩子们的心灵、提高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5.
现行中学音乐教学大纲的教育目的、任务,只是培养学生有理解、有表情地歌唱和感受音乐的能力……,因而在教学内容上,也只安排了唱歌、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欣赏三个部分.并且强调后两者要围绕"唱歌"这一中心进行教学,这就无形中形成了以"唱歌为主"的教学体系.我们知道,音乐课包括创作、表演(声乐、器乐)欣赏三个部分.(教学中可以把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结合在上述三个部分进行),如果音乐课只强调唱歌,缺少创作和乐器的教学,那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符合学生的  相似文献   

16.
兴趣是低年级音乐教学成功的关键。《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应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的心理特征,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针对这一身心特点,教师应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相似文献   

17.
日本著名教育家铃木先生曾说:"教音乐不是我的教育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使他获得一颗美好的心。"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也说:"音乐是人类最大的欢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些都道出了音乐的教育功能,也启示着我们在音乐教学上始终应牢固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课堂为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让学生参与多项活动,呈现了"五心"人--责任心、信任心、合作心、团结心、感恩心.展示了18张体现不同活动内容培养"五心"人的照片,详尽的介绍培养"五心"人的方法及过程,汇集了全班学生的体会,感悟信息.可供同行在教学过程中废弃口头说教和煽情呼吁,通过带领学生实践多项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体会、感悟这五心.  相似文献   

19.
音乐是人类共同享有的精神食粮。《晋书.乐志》中记载:"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这说明,音乐中的"五音"可以影响人的性格及行为,让人的心变得善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多元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审美需求的多样化,"跨界音乐"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和喜爱.在跨界音乐中,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代表性.跨界音乐是目前世界上比较受人们喜爱的新乐种.它的诞生为不同的音乐形态、不同的音乐风格的结合创造了条件,也为大众带来了与众不同的视听体验.本文从跨界音乐的起源、定义及特点和分类为出发点,对跨界音乐进行分析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