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语篇研究中多数学者从显性评价的角度分析,而对于隐性评价的讨论明显不足,把握原文语篇整体的态度及其在目的语语篇中的再现一直是困扰译者的一个问题。本文试从判别语篇中的隐性评价手段入手,从动态的语篇语境,深究原作意图,实现语篇翻译中隐性评价的显化。  相似文献   

2.
预制语块除了能存储信息,简化交流,还能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使用者的特定意图和心理期待。因此,通过探讨预制语块的心理表征对译者汉语新词翻译策略的影响,来实现在领会交际意图基础上真实再现原作精髓的跨文化交际目的,是十分必要且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词汇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各种词汇衔接手段在具体语篇中汉译的实例分析,指出在英译汉的过程中译者该如何恰当处理衔接词汇汉译的问题,由此表明好的衔接词汇的汉译不但可以实现译文语篇的连贯,而且还可再现原作的丰姿.  相似文献   

4.
翻译不是简单的语际转换,它涉及到很多方面。笔者认为,在翻译中,译者应树立篇章意识、语篇观,从而提高译文质量、再现原作风格,达到交流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体裁分析与翻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裁分析理论的发展与深化推动了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语篇体裁决定性因素之一是语篇的交际意图或功能,因此译者须从语篇体裁角度入手,正确认知原作交际意图和功能,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采用恰当的译语语篇形式准确表达原作意义,从而有效实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6.
文化与翻译     
阐释了文化和翻译两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交流,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译者有时很难传递原作的真正意图,而合理运用“归化”和“异化”两个技巧可以尽可能的再现原语传达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分析中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也是衡量一部译作质量的重要依据。文章以《瓦尔登湖》的两个中译本为例,对比分析了译者对原作中衔接、连贯手段的把握与处理,认为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要有语篇意识,重视译文语篇的衔接与连贯,遵照原作者的意图和语篇的逻辑推进层次构建译文。  相似文献   

8.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分析中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也是衡量一部译作质量的重要依据。文章以《瓦尔登湖》的两个中译本为例,对比分析了译者对原作中衔接、连贯手段的把握与处理,认为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要有语篇意识,重视译文语篇的衔接与连贯,遵照原作者的意图和语篇的逻辑推进层次构建译文。  相似文献   

9.
语篇翻译是一个涉及源语作者、译者与目标语读者的“双重明示推理交际”过程,也是跨语际的一种解释性运用。语篇翻译的效度取决于最佳关联:译者必须有效传达原作者的交际意图,使得翻译尽可能地类似原作。从关联角度来说,翻译实际上就是认知语境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语篇翻译是一个涉及源语作者、译者与目标语读者的“双重明示推理交际”过程,也是跨语际的一种解释性运用。语篇翻译的效度取决于最佳关联:译者必须有效传达原作者的交际意图,使得翻译尽可能地类似原作。从关联角度来说,翻译实际上就是认知语境的转换。  相似文献   

11.
阳艳  向冰 《考试周刊》2010,(34):39-40
对外宣传资料的英译在对外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现在许多对外宣传材料的英语译文质量堪忧,影响对外交流和城市形象。译者应以功能翻译理论为依据,从传播中国文化与实现语篇的预期功能出发,酌情选择适当的翻译技巧,使原文的意图及内容能准确得体地再现给读者。  相似文献   

12.
作者认为,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在深入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思想内涵的基础上,运用动态模仿的策略,再现原作的艺术魅力.本文通过几个译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汪燕华 《培训与研究》2007,24(6):124-126
主位结构作为体现语篇功能的一种信息结构,是语篇信息结构和修辞意图的外在表现,也是译者了解语篇中的信息分布和谋篇机制的不可或缺的参照。在语篇翻译中,译者可从分析原文的主位结构入手,把握交际中的转换规律,通过再现和重构原语语篇的主位结构获得语篇信息的动态对等。.  相似文献   

14.
语篇是一个相对完整和独立的语义整体。语篇翻译的成功与否受诸多因素影响,尤其是文化因素。在语篇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确立语篇意识,把它置于文化语境中去理解、去思考,才能“忠实”地再现原文内容和文化信息。语篇翻译即是文化翻译。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源语和译语在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上的转换过程.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方法,即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的日益频繁,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就必须通过异化方法,尽量保留原作的民族文化特色,突出源语文化的价值和地位,在译语中建构源语的民族文化身份.同时,考虑到译文读者对源语文化的接受能力和译文的可读性,译者只能通过归化翻译对源语文化加以补充说明,使译文符合译语语言文化规范,以便达到交流与沟通的目的.翻译中的文化异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语言上的归化则是对译文语言表达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6.
古诗英译是一个复杂的语际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古诗今译是理解与表达中间必要的一个过渡阶段。古诗今译作为语内交际,除了丢弃了原诗的格律、韵脚等要素以外,在再现原诗意境、转递原作信息方面一般都能做得比较好。古诗今译有助于译者对原诗透彻了解并忠实地传达原诗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传统翻译理论重视对原作的忠实,但在文学翻译实践中由于文化差异、译者因素、时代要求的原因,译作难免对原作产生“偏离”、“背叛”——创造性叛逆不可避免.在文学翻译中也屡见不鲜。创造表明了译者以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叛逆体现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成这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文章从英汉语文化背景差异、接受语环境层面简要探讨创造性叛逆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笔者的英译实践,笔者将从互文性的角度出发,探讨在花腰傣婚俗文化英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将源语作者的意图置于首位,也就是说,译者应该做到保持源语文化在译语文化中的原汁原味地再现,保持花腰傣婚俗文化的独特民族风情。为此,从这个角度来谈花腰傣婚俗文化的英译,就是要求译者要以文化翻译论为指导,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光辉灿烂,但在世界上的影响很有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翻译问题,译本能不能被译语读者接受直接关系着原作的影响力.通过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对《狼图腾》的英译本进行了评析,指出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把握住译入语读者的阅读期待,采用必要的翻译策略建立最佳关联,让读者顺利地领会原作意图,最终使原作在译入语环境中得以生存继而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翻译认知理论与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关联理论,翻译也是认知过程,而译者是沟通源语作者与译语读者、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桥梁。因此,翻译认知活动的主体即译者,既要推断出源语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和意图,又必须对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作出正确的判断,特别要处理好原作、原作者和译语读者的三元关系,从而有效地发挥其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