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理性具体看,人性的内涵是生存、尊严、名誉、亲情、合群、自由、发展等需求倾向。人性是先天的还是习得的?自古以来学界倾向于自有。狼孩的事实,实证了人性的后天性、实践性和社会性。不学而知,是一种误解。人性习得有其特殊的物质基础。人性是习得的,也是可以变化的。人性如硬币之两面,并存着善与恶。  相似文献   

2.
法治建构在一定的人性基础之上,人性对法治的各个环节都有影响,应该在人的本性中寻找法的牢固支点,所谓“良法”,应是有人性基础的法,其所形成的法律秩序合乎人道,法治不仅能矫正人性,而且还能改育、张扬人性,促进人性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从《十八岁出远门》、《现实一种》到《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再到《兄弟》,余华小说构筑的人性世界也由恶到善再到平淡而丰厚的生活的本真存在,这既是作家创作心态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侧面反映。  相似文献   

4.
从《十八岁出远门》、《现实一种》到《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再到《兄弟》,余华小说构筑的人性世界也由恶到善再到平淡而丰厚的生活的本真存在,这既是作家创作心态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侧面反映。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文学奖2007年得主多丽丝·莱辛一生创作了相当数量的科幻作品.其中莱辛笔下的科幻小说作品《什卡斯塔》(Shikasta)倾注了她对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思考和忧虑.笔者通过对来自老人星(Canopus)和普迪欧拉星(Puttiora)的代理人对待日益衰败的什卡斯塔星球时不同举动的对比和剖析,试析人类对待一个分裂和衰败的文明时人性的不同表现,从而阐述莱辛对于人性困境的思考和关注.  相似文献   

6.
诺贝尔文学奖2007年得主多丽丝.莱辛一生创作了相当数量的科幻作品。其中莱辛笔下的科幻小说作品《什卡斯塔》(Shikasta)倾注了她对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思考和忧虑。笔者通过对来自老人星(Canopus)和普迪欧拉星(Puttiora)的代理人对待日益衰败的什卡斯塔星球时不同举动的对比和剖析,试析人类对待一个分裂和衰败的文明时人性的不同表现,从而阐述莱辛对于人性困境的思考和关注。  相似文献   

7.
改革引发了利益格局的调整,各种矛盾开始突显。构建和谐社会,适时而迫切。和谐之本在于人和,而求和也是人性的重要特质。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顺应人性,扬善押恶。  相似文献   

8.
吴翠翠 《文教资料》2012,(33):121-123
《红房子旅馆》是巴尔扎克收在《哲理研究》中的一篇小说。小说以讲故事的形式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良心问题”。小说中的人物普罗斯配、泰伊番、“我”以及“良心法庭”的法官们所体现的人性中的善恶问题值得深思。巴尔扎克认为人性中有恶的存在。但仍然有向善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铁凝的长篇小说《大浴女》给我们展示了人性的丰富内涵,其人性美好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丑恶,甜蜜的外衣往往包裹着痛苦。真与假并存,善良与邪恶不可分割地纠缠在一起,但作者并不局限于此,她还对笔下人物的罪恶人性给予了精神审判,使其对人性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理性层面。最后本文还将从人性本源的角度,分析人的罪恶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特具先锋精神的作家之一,继承和发展的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探索,而对人性的开掘则是这一探索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对余华具体作品的分析,力图阐述这样一个观点:余华对人性的开掘经历了从对"恶"的推崇到对"善"的阐释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11.
铁凝小说《大浴女》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不仅挖掘暴露了人性中的自私、狭隘、仇恨报复、情欲的放纵等丑恶,而且刻画了人类在自我忏悔、道德超越中体现的人性的善良美好。《大浴女》在人性善恶的纠缠与搏斗中表现了人类真实的生存境遇,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了反思。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人性善恶论的辨析,认为在现代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只有洞悉受教育者人性的弱点即恶的一面,同时积极发扬其人性的光辉即善的一面,才能因材施教,推动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汪卉 《考试周刊》2007,(48):92-94
《彩票》是雪莉·杰克逊的一部颇具争议的短篇小说。它描述了一个现代村落里,看似和谐快乐的人们却以彩票的形式举行野蛮的祭祀活动,把人做为祭祀品以换取村镇繁荣,反映了人类在虚假的善和文明的表面下,掩藏着邪恶和野蛮的本性,从而建构了人性善与恶、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对立。然而,作者在宣扬人性恶的同时,在文本中也不自觉地流露出人性善的一面,这种自相矛盾解构了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乡土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的流变可以追溯到五四时期,自鲁迅开了乡土文学的先河起,乡土文学就朝着它的方向发展。本文试从人善和恶的两个方面来追踪它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人性善与恶的争论已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微妙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冲突可以使人的个性尽情张扬,人性的善与恶会出现相互的转化。所以不能简单地界定一个人是善是恶,因为个体往往是善与恶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16.
人性善与人性恶之分野被大多数人当作中西方关于人性本质认识的通说。本文通过对中西方传统人性观的比较分析,认为把二者的差异仅归结为性善与性恶容易使人产生简单化、表面化、片面化的理解,而应该归为:一元和谐论与两元对立论、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等级主义与平等主义、泛道德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差异。唯如此,才能更为准确地揭示人性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7.
小小说属于小说的一种,也是其衍生出的一种样式,它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问题。其特点是短小、精悍,结尾往往出乎意料。《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窗》是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胡的一篇著名的小小说,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在一家医院的一间十分狭小的病房里.  相似文献   

18.
"轴心时代"的中国和希腊在人性观上存在着许多差异.中国把人以及人性视为整体,认为人的灵与肉是和谐统一的,人能够自我控制,从而导致中国的泛道德主义和等级主义的产生.希腊则认为人本身具有两极对立性,人自身具有灵与肉、理性与感性、善与恶的两面,二者经常冲突,因此,人性有其局限性、脆弱性、需要他律性.  相似文献   

19.
曹禺和钱钟书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虽然两人分别致力于戏剧和小说创作的不同领域,却都能超越阶级、超越时代主潮,对人性之思进行深刻挖掘。他们的作品都表现出对人性善恶的独特理解,钱钟书倾向于表现人性之恶,曹禺则更执着于发掘罪恶人生中的人性之善。本文通过对人性善恶在二人作品中的表现进行阐释,进一步分析两位作家不同人性观形成之因,以此获得对人性的更深理解。  相似文献   

20.
希斯克利夫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有爱的,然而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成为一个暴虐无情的人。希斯克利夫的一生,最终演变成复仇的一生,仇恨甚至危害到下一代的成长。小说的结尾,希斯克利夫最终实现了人性的回归,通过自杀,了断了爱恨交织的一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