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文章从人性、品性两方面阐述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理论的本旨先天无善无恶,后天可善可恶.  相似文献   

2.
人性未善,待教而为善,这是董仲舒思考教化何以可能的逻辑起点.在他看来,"未善"的人性是个"质朴的东西",它包含着潜在的"善质"和"恶质".教化在潜在的"善质"和"恶质"向现实之善恶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一方面使潜在的善质转变为现实之善,另一方面抑制潜在的恶质转变为现实之恶.而这个"未善"的人性对应的是广大的"中民之性",教化好这一部分人,对于大一统王朝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卢梭颂扬人性"善",批判社会"恶"."善"的人性假设发展了教育上的"自然主义"倾向.但人性中的矛盾使"至善"变成"虚伪",成为束缚人的囹圄.对"善"的理论假设以及现实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理念的"虚假";误导出一大批与现实分裂的"人",延长了这些人的社会化过程;而这个漫长过程是以"人"的巨大痛苦为代价的.当今教育应从卢梭的"矛盾"中吸取教训,以减轻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的痛苦.  相似文献   

4.
在《灿烂千阳》这部作品中,胡塞尼用近乎残忍的悲情文字叙述了玛丽雅姆苦难的一生,而定格她悲剧人生的恰恰是她的父亲扎里勒。作者以"非善"反衬"本善",赋予其人性中闪耀着哪怕是一点点儿脆弱的善,再虚伪、再险恶的人性,究其本真,始终是向善的。  相似文献   

5.
孟子以人与禽兽之别来规定人性,强调人性为善的道德自觉。人的"类"意识内在地规定了人性具有善的可能性。统治者从这种善性出发,推行得民心的仁政,就成为一种必须的选择。仁政包含了政治、经济、教育、人事等具体内容,它强调稳定的政治秩序,突出"民"的主体地位,对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尘埃落定》以第一人称"我"——傻子少爷的视角,讲述了一个藏族家族的兴衰史。作品通过对土司制度下"人性"的沉沦、丑恶形态的展示,呼唤"人性"的真、善、美,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关怀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爱亲""敬兄"之心是孟子学说的"生长点"。孟子的学说建基于他的"人性善"论之上,而"性善论"的根据就是"仁""义","仁""义"是其全部学说的核心,同时他把"仁""义"的最基本的、最开端的意义,落实于人伦之初的"爱亲""敬兄"之亲情关系。他在奠基"人性善"论时,是把人性作为人内在的根源可能性,具备强大生命力的"生长点"的,从而在本质上是趋向善的。这个"生长点"就是人伦最初的"爱亲""敬兄"之心,亦即仁、义之"端"。  相似文献   

8.
人性问题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不同的人性假设,决定了对教育的不同理解.中国传统教育中对人性的假设存在几个基本的悖论,即非善即恶、儿童成人化、个性泛化、总体上的"人性善"和具体教育过程中的"人性恶"的悖论.这几个悖论使得中国传统教育损益参半,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教育的相对稳定发展,却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教育的发展.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应当注意克服悖论带来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人性问题,自古以来争论不休。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四种观点: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亦善亦恶性论。就人性善恶而言,人性是善,是恶,是无善无恶,或是亦善亦  相似文献   

10.
荀子的性恶论较为彰显人与动物共有的"性"的自然性能之类的普遍性(恶性),但也注意到了人身上所具有的为善的特殊类本质(知性、义性)。荀子的性恶说侧重人的实然性,但也体现了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荀子只是在内在可能性意义上认为人性是善的或恶的,在内在现实性意义上没有直接断言人性是善的或恶的,认为只有立足于外在角度当人性外化于人的行为时才有善恶可言。荀子的性朴论和性恶论不是正相反而是"殊途同归"、互相补充,因而是可以统一的;同时他讲的"性不善"主要指向还是"性恶"。  相似文献   

11.
作文题人性的光辉时时在我们身上或在我们身边闪现。请从身边的生活中取材,以"人性的美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600字左右。写作导引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人性。"人之初,性本善",人性善恶论也就限定了人性是一个伦理范畴。"人性"的人文内涵比较抽象却又极为丰富复杂,大致涉及真和假、美和丑、善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孟子,荀子人性论之二化生出的新一,也是三;三不同于孟子的人性论,亦不同于荀子的人性论,三是悖立整合的新的人性论.董仲舒以阴阳之天道论人性,表现了其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其人性论的基本内容:人性有善有恶,善主恶从,即性未全善;性善是质,质朴而未觉醒,具有为善的可能性,而没有表现为现实性,即性未善.人性之善主恶从,故人性基本上是值得信赖的, "天地之性人为贵",仁义礼智信在人性上获得了根据.人性中有恶,且性善是质,充分肯定了后天之道德教化与礼义制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有关人性问题的争论,主要是围绕人性善、恶展开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人性观。对孟、荀人性观的质疑,旨在"辨异求同",进而反思教育的人性论立场。超越"善恶",走向"生成";"变"中有"定",辩证认知——这是教育对待人性问题应有的基本态度。人性永远处于未完成状态,正因如此才使得教育不断地思考如何将学生潜在的人性激发出来,将沉睡在学生心灵中的能力唤醒,最终达至"完满"。  相似文献   

14.
霍布斯的人性观是其政治哲学的基础,但是目前学界对霍布斯的善恶观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最普遍的观点是认为霍布斯的人性观是"恶"的,但对霍布斯人性观进行重新审视后发现,其实霍布斯的人性观并不是"恶",而是"非善非恶",这种人性善恶观也正是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人性之善恶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人性善恶之辨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的人的社会性本质理论,"现实中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思考人性之善恶问题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观的内容主要包括:善恶观念的来源问题,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问题,善恶观念的本质内容问题,善与恶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关系问题,善恶评价的根据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科学性、实践性、辩证性、前瞻性。要科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内容和特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张载人性论思想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载的人性论新说,是对以往人性论战的一个批判性总结.他断言"性于人无不善",是对孟子性善论的继承;断言气质有善有恶,是对荀子性恶论有条件的吸收.他既肯定了人性本善,又解释了不善的来源.他依照由天而人、本天道以推人事的逻辑进行人性论建构,将超形绝象的太虚本体作为"至善"的"天地之性"的根源,这样就突出了太虚的天道本体地位,弥补了汉唐儒学气化宇宙论的不足.张载的人性理论将道德价值的超越本体与人性的现实层面统一起来,大大拓展了对人性问题的解释空间,对以后儒学史上的人性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作家弗拉基米尔·索罗金被誉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小说三驾马车之一",其小说《暴风雪》的创作既传承了19世纪俄罗斯经典文学的优良传统,又加入了后现代主义反讽、荒谬、夸张、颠覆、怪诞的写作元素。作家以独特的后现代视角尖锐地提出了当今社会关注的"人性"与"道德"主题。作家对加林医生一类的知识分子的伦理道德与职业道德描写展开反讽策略,使其荒谬性发挥到极致,同时对小说中人物的人性善恶重新解构,在善中存恶,恶中向善的永恒回归中不断探索人性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18.
朱熹为宋明理学之集大成者,其"宇宙论"奠"人性论"之始基,"人性论"剖"人性"生成之路径,进而为"教育何以能"奠定了系统且扎实的哲学基础。朱熹"人性论"思想体系的当代教育价值:可生成本善学生观,秉持本善的人性理念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可生成现实学生观,遵循人性的客观特点是教育的实践基点;可生成内生过程观,关照人性的自觉力量是教育的实效基础;可生成全面引导观,注重人—境的多维整合是教育的应然追求。此四维"理性教育观"之应然向度,给当代教育者诸多理论与实践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莎士比亚悲剧《雅典的泰门》中,泰门以其"他人即是天堂"、"他人即是地狱"的极端性格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鲜明的非善即恶,非此即彼的理想主义者的模式;但剧作的意义绝不仅止于此,泰门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诗人(艺术家)的模式,他们处在人类的边缘,清醒地注视着人性的善与恶,通过自己某种方式的决绝的献祭与牺牲来敦促人性的忏悔,以期人性向着善与美有些许的前进;泰门的模式也即莎士比亚的模式,莎士比亚的创作由歌颂性喜剧到悲剧,一定程度上即反映出他对人性认识的深化,但莎士比亚高于泰门的地方在于一种"即使身处地狱仍然仰望天堂"的诗性精神,这种诗性精神隐含在他的传奇剧创作中。  相似文献   

20.
人性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最早提出也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人们对概念的理解不同而持有不同的人性观念,一种观点认为人生来就是善的,即"性善论";一种观点认为人生来是恶的,即"性恶论";也有人主张"性无善恶论" "性有善有恶论".以上这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中,儒家所主张的"性善论"对后世关于"人性"的讨论具有深远的影响,让人们对教育的价值预设充满了对人性的信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