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奈达的"读者反映论"自引入中国后,在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也颇受争议。本文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比较奈达的"读者反映论"与葛浩文的翻译观——"忠实与背叛"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相似文献   

2.
"读者反映论"处于奈达理论的中心地位。本文将对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进行分析,从读者反映论的角度审视文学翻译中信息变异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刘杰辉 《文教资料》2008,(30):60-61
翻译标准对翻译实践和研究来说至关重要.在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是严复的"信、达、雅",自提出后,雄霸中国译界百年之久.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翻译标准的深入讨论,尤其是"雅"的讨论,以求使读者全面地理解"信、达、雅"和严复的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4.
贾慧 《甘肃高师学报》2009,14(1):115-117
随着翻译学科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翻译理论进入中国。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的当属奈达的“动态对等”和“读者反应论”,尤其是后者引起国内学者对归化、异化翻译策略选择的诸多争议。作者认为读者反应对于指导译者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上四次文学翻译高潮期间读者的需求和译者的策略选择说明读者反映论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赟赟 《海外英语》2012,(8):168-169,174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但地域差异导致文化差异,在相异的文化背景下,对同一主题的刻画必成多元化态势。该文选取颇具中国特色的婚嫁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从读者反映论的视角,探讨中国古诗词英译中婚嫁文化因素的翻译应对策略及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6.
戏剧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形式,戏剧翻译不仅向文本负责,也要向观众负责。因此戏剧翻译不仅要考虑文本本身的语言转换,也要以最终的舞台效果为衡量标准。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以"读者反映论"为核心,强调翻译的结果应以译语读者与源语读者达到尽可能一致的反应为标准。通过An Ideal Husband的两个汉语译本的探讨,初步揭示功能对等原则在戏剧翻译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界引起了长期争辩.功能对等其实质译文文本的读者应该基本上能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文本.不管是从语议上文体上,还是从读者反应论方面都应作到功能对等.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局限性,应辩证地看待.  相似文献   

8.
尚葆 《语文新圃》2008,(12):14-15
随着那些著名翻译大师的离去,中国也迎来了翻译界的"后大师时代".据<文学报>报道,在前不久举行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中国图书引进和输出存在的巨大贸易逆差,使得中国图书如何"走出去"再次成为焦点话题.……  相似文献   

9.
哲学本体论是关于在者的研究,翻译本体论是对"翻译之所以为翻译"的规定,因此翻译本体论对翻译的"信"度要求不同于传统的译界对"信"的评论,更加注重了人的主体的个体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邓慧爱  刘敏 《现代语文》2009,(12):133-134
作为文学翻译的最高形式,诗歌翻译历来被翻译界争论较多。通过对两个在诗歌翻译上取得巨大成就的诗人兼译者——许渊冲和庞德的译文比较,得出诗歌翻译不仅仅需要我们在单个字词上下功夫琢磨,也要考虑到意境、美学、读者等因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忠实”翻译观一直被奉为译界的金科玉律,但文学翻译是一种涉及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主体等多种因素的跨文化转换活动,误读和误译不可避免。庞德的译作《华夏集》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备受争议,译界学者对其中的误读误译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接受美学关于作品与读者关系问题的理论探讨为文学翻译研究开创了崭新的视角,更为探讨司空见惯的误读误译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论马建忠"善译"之等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建忠在<拟投翻译书院议>中提出的"善译"翻译观一直以来都得到翻译界的好评.本文试图从现代语言学的语符、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来论述"善译"的等值观,指出马氏的"善译"标准与中国传统的以文本为切入点的译论标准相异,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树立新的翻译理论,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3.
"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20世纪80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后,对中国译界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近年来此理论开始被质疑甚至被全盘否定.笔者认为对"功能对等"理论持反对意见的人起因于对"对等"的绝对化理解,是对奈达的误解.本文将简要分析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真正内涵和实现功能对等的原则,以期在翻译实践中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14.
"翻译主体"和"翻译主体性"在翻译界一直未能达成统一的认识.从哲学的演绎原理来看,"翻译主体"是"作者-译者-读者"的辩证统一体,"翻译主体性"不是翻译主体的无限制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5.
诗歌的翻译就是把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目的语的读者能够从译品中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共鸣和美感体验.中国古典诗歌韵律严格,修辞手段多样,意境深远,加之汉字的特殊构词方式,这给诗歌翻译造成了很大困难.翻译时不仅要注意保持"形似"而且应深入其深层结构,探求"神似",让译文具有同样的诗情画意.译"形"以求忠,译"神"以达众,进而达到译作与原作"形"与"神"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奈达运用交际学理论,把翻译视为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其功能对等理论思想产生了世界性的深远影响,在对文学翻译、科技翻译等领域里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种以"读者反映论"为核心的翻译理论为儿童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作者就以<夏洛的网>汉译本为例,辅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导,来探讨儿童文学的翻译,并通过功能对等理论中的意义、风格和文化三个方面的分析比较,从实践个案上来证明功能对等理论在指导儿童文学翻译上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功能对等视角审视"不折腾"的种种英译,试图从文化语境、情景语境,语义和修辞手段等方面论证和支持一个符合功能对等标准的英译.政治性用语的翻译不同于其他语类的翻译,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专有名词的翻译要在功能上达到对等,要使目标语读者尽可能有源语读者的感受.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80年代末被引入中国翻译界的接受美学是文学研究中的新领域,从这一角度来探讨译者和读者在翻译中的作用,以及读者意识确立的重要性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将对我国翻译研究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俳句自新文化运动从日本传入中国以来,就在翻译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日语界的专家与学者以定型翻译与非定型翻译为中心,提出了"白话诗歌型""五七五""三四三"等各种俳句翻译的形式,但这场争论持续至今也仍未达成统一,不论哪一种翻译方式似乎都尚存缺陷。通过对俳句的形式、内容、特点等的分析,发现"三五"或"三七"形式的俳句汉译方式,不仅能够反映出俳句的节奏特点和内部结构,而且在内容、意义上也更加契合原文。  相似文献   

20.
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符号体系的基本理论,以语义三角形的符号模型为基础,融合奈达的"动态等效"标准,建立翻译模型,提出跨文化翻译的策略。若在译语的文化可以找到相应的所指,则其对应的符号即为译本,否则,就能且只能通过翻译引入新的符号来指示原语的所指,这样的符号本身促进了译语文化中语言使用者和对应所指的互动,而又会反过来促进翻译活动越加"忠实":原语和译语符号对应概念的不断趋近,即实现奈达的"读者反映论"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