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积极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加学生的幸福感,文章讨论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考,包括以积极的教育理念教育学生;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沿袭了传统消极心理教育模式,重点关注预防和矫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忽视了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和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也制约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因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转换视角,应该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消极"走向"积极",从而达到增进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分析了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并结合目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状况,对今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思考:依据积极心理学理念,通过提高学生体验积极情绪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与人格、优化校园整体教育环境等多方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一门科学,它倡导心理学以积极为研究取向,是当代心理学最新进展之一。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即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树立积极的教育理念、从满足学生的个体性功能、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特征及重视学生的情绪体验入手,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受西方传统消极心理学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实践中,沿袭了问题取向的工作思维和工作方式,偏重于学生问题和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不显著,偏离了"立德树人"的目标,陷入了发展的困境。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包括打造积极的学生观、积极的问题观、积极的目标观、积极的内容观和积极的方法观。  相似文献   

6.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心理学界研究的一个新取向,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阐述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积极心理学启发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应挖掘高职生的积极特质、建立积极认知,培养学生积极情绪体验能力、改变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关注正面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构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7.
<正>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积极品质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最终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课堂教学反馈要重点寻找并研究学生课堂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积极因素,创设条件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体验,培育积极力量。然而,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普遍存在的消极教学反馈阻碍了学生积极体验的获得,挫伤了学生探究学习的  相似文献   

8.
该文从学生积极心态培养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关系、影响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要素三个方面阐述培养学生积极心态在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认为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积极心态和职业道德教育二者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培养学生积极心态是有效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是提升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阶段高职学生中存在的学业压力、就业焦虑、情绪压力、自我认知和家庭压力等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在高职院校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必要性。对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路径提出建议:将积极心理学纳入到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建立积极心理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价值;加强教师的积极心理学教育,并将积极心理学教育方法融入课堂;在现有的心理支持网络中加入积极心理学;心理个案辅导和团体辅导并重以及培养专门的积极心理师资队伍等。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消极学生观,积极教育以积极的理念与行动为手段去激发和引导学生,能够有效提升教育效果。阐述了六种积极的学生观,使师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最终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着缺乏尊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简单化的教育方式以及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等消极学生观。积极教育运动是以学校和师生现实状态为出发点,以积极的理念与行动为手段去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求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的教育。这种理念非常契合于优化教师的学生观,能够有效提升教育效果,满足师生对于积极情感体验的心理需求,改善教师的消极学生观。在积极教育理念引导下,可以从知、情、行三个方面实现教师学生观的优化,以提升师生互动效果,使师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最终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集宁师专学报》2019,(3):104-107
积极教育也称幸福教育,是积极心理学思想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产物。在积极教育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着力于发现并利用学生的优势品质来激发更多的积极品质资源,通过塑造学生积极人格实现预防和解决学生的心理或行为问题。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一支幸福的教师队伍在幸福的校园环境下通过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来实现。积极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和心理健康观,同时要努力挖掘校外的积极资源以强化和巩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13.
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乐观、向善向上的理念,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走出传统的框框,结合"90后"学生的实际,发现和挖掘学生内在的积极能量。可以从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培养感恩之情、树立积极信念、尊重个体差异、开展体验式活动等五个方面切入,进行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4.
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新兴的心理学思潮,它关注个体的积极面以及社会的和谐,主张心理学应对人类自身拥有的正向品质加以研究,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心理体验,构建积极完善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积极的宣传氛围、组织系统、教育活动、评估体系、干预策略、课程体系"六大模块,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而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高校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消极心理学为基础,主要关注学生心理的消极层面,把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解决作为工作重点,而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中积极的潜能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重点关注人的积极品质,是一种积极乐观、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它为高校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孙婷婷  张涵 《教育导刊》2009,(10):47-48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只关注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使大部分学生不能受益,也使教学内容贫乏,不能关注学生的积极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趋势是将消极心理教育与积极心理教育相结合,在关注问题的同时,重视学生的积极认知、积极情感和积极行为,从而培养出积极健康的人。  相似文献   

17.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学校教育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励骅  李欣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1):83-88,120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兴起的心理学思潮,为学校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其所倡导的积极理念为学校教育价值抉择提供了新的解读:教育制度不公平导致学生成功希望的缺失;教育目标的偏离导致学生积极品质的缺失;机械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内心积极体验的缺失;受逼的学习状态导致学生自主决定感的缺失。  相似文献   

18.
姜竹青 《甘肃教育》2014,(10):41-41
正积极的语言能为自己和他人带来愉快体验和愉快情绪,从而促进积极人际关系和行动。把积极心理学的积极语言,运用于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既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又具有可操作性。对于学校教育而言,运用积极语言模式的关键是要采取积极教育的方式,对每个学生有积极的期待,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方面,具有积极性、建设性、激励性,关心关注每个学生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为每  相似文献   

19.
我市积极学习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积极占领课堂、课余、校外三个阵地,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同时,不仅提高了教育质量,还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实践研究,笔者对比分析了实施生涯规划教育前后,学生在自我效能、乐观、希望、韧性四个方面的发展状况,以检验生涯规划教育对高中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影响。数据表明,实施生涯规划教育后,高中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得到改善,并且明显高于前测水平。根据实践研究结果,本文提出,教师要通过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型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有效提升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