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马智全 《家教指南》2021,(6):136-143
在张骞通西域之前,汉朝即以"饶财"的形象为西域所知.汉武帝以来,汉朝通过派遣使者开启了与西域的官方交往,西域诸国随之派出使者到汉朝奉献畜物,汉朝依据献物赐予钱财,贡赐贸易由此成为西域与汉朝交往的重要方式.汉朝为西域使者提供饮食车马接待,派人迎送西域使者,确保其路途安全,以保障贡赐贸易的畅通.贡赐贸易与儒家"来远人"的王道思想有关,政治上表明西域诸国归顺于汉,经济上促进了汉与西域的物资交流.贡赐贸易是西域与汉朝交流的动力支撑,也是汉代丝绸之路繁荣畅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徐胜 《中学历史教学》2006,(1):11-13,66
[专题解读]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公元前221年,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今天中国的广西、云南等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区都在秦朝管辖之下,并设有郡县加以统治。汉朝在西域设置都护府,增设17郡统辖四周民族,形成包括今天新疆各族人民先民在内的疆域广阔的国家。在汉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频繁交往中,汉朝之名也被其他民族用来称呼华夏民族,形成了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汉族.经过秦朝的开创、汉朝的巩固和发展,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此奠定。  相似文献   

3.
西域作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特殊地域,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张骞出使西域之后,西域与汉朝联系往来增多,双方文化都对彼此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而西域文化更是对汉朝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匈奴奴隶主贵族不断向汉朝发动进攻,对西汉中央政权构成严重威胁。坚决打击匈奴奴隶主贵族的武装进攻,完成内地与西域的统一,成为西汉政府和广大各族人民的迫切愿望。从元光五年(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开始对匈奴全面用兵进行反击,元封二年(公元前108年)汉军降服了楼兰和姑师,揭开了汉朝统一西域的序幕。至汉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汉朝五路大军再次对匈奴全面用兵,历时半个多世纪。汉军获胜,匈奴在军事上的节节失利,导致了内部矛盾加深。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因担心被单于所杀,遂率4万余众降汉。同年,汉朝在西域乌垒(今轮台县策大雅)建立了新疆历史上第一个代表中央政府行使主权的最高军政机构——西域都护府。首任西域都护由郑吉担任。  相似文献   

5.
张骞通西域     
一、匈奴和西域汉朝时候把现今新疆和新疆迤西的一大片地方都叫做西域。正当西汉帝国兴起的当儿,北方的匈奴也强大起来。使匈奴威震四邻的是冒顿单于,他控制了天山北路的西域诸国。冒顿单于骄傲地告诉汉朝皇帝:他已经把射弓的人们都并成一家了。敦煌、祁连之间(现今罗布泊和青海之间)是一块水草丰美的牧野。西  相似文献   

6.
据史书记载,我国汉朝的张骞出使西域时,随身携带了许多信鸽,利用它们将信息尽快地禀报皇帝,提前将归期告诉家中望眼欲穿的亲人,而且每次都准确无误。  相似文献   

7.
《历史教学》2007年第5期发表了胡海存老师的《“张骞通西域”属“中外交流”吗?》。胡老师认为自汉代以后,西域(狭义)便已经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张骞通西域”具有民族交往和对外交流的双重性质、意义,因而不能笼统将“张骞通西域”置于“汉朝的中外交流”课题下。笔者感到胡老师的论证不够严密。  相似文献   

8.
西汉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直接联系,也揭开了中央政府开发和治理西部地区的序幕。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了“都护”,完成了对西域的统一。在此前后,西汉王朝为开发和治理两部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  相似文献   

9.
郭倩 《下一代》2014,(5):40-41
正1.东汉初年,匈奴贵族征服和统治了曾是西汉辖属的西域广大地区。西域的一些国家既怕匈奴,又不愿疏远汉朝,处在脚踏两只船的状态。汉明帝派班超去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班超率领三十六人的使团首先到了鄯善国。2.开始,国王对班超一行十分敬重,愿意建立友好邦交。可是不久又迟疑不决,态度也冷淡起来。3.经过了解,原来是匈奴也派来了使者,向鄯善王威逼利诱,施加压力。鄯  相似文献   

10.
一、单项选择题1.战国时期,北方逐渐强大起来的少数民族是()A.山戎B.匈奴C.东胡D.白狄2.秦朝修筑万里长城,其本来的面目是()A.防止北方少数民族南下掠夺B.疆界划分的标志C.显示秦始皇的文治武功D.构筑的战争工具3.下面对汉朝与匈奴的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两汉对匈奴的反击都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战役B.反击匈奴的主要原因是为加强同西域的联系C.反击匈奴后,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D.无论与匈奴是和还是战,都促进了民族的融合4.东汉与西汉出击匈奴的不同之处在于()A.因为匈奴骚扰汉朝北部边郡B.汉朝骑兵深入大漠C.汉朝军队取得重大胜利D.西域派人到汉朝请求出兵5.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着当时  相似文献   

11.
两宋以前栽培葡萄及其酿造产地的扩展,是中国古代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及葡萄文化经西域传播的重要内容。两宋以前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经西域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由京城地区向四周扩展。先秦时期,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已开始在西域传播;秦汉时期,葡萄和葡萄酒产地在西域扩展,并向关内初步推进;魏晋南北朝时期,葡萄、葡萄酒产地主要在内地都城拓展;隋唐时期,葡萄和葡萄酒产地较快发展;五代辽宋西夏金时期,葡萄、葡萄酒产地广泛(尤其在江南)扩展。  相似文献   

12.
秦统一前后,羌人分布在陇西塞外的黄河与湟水流域,世代生息。西汉建国初,羌人各部相继臣服于匈奴。文景之世,军事战略以防御匈奴为主,对于羌人各部,无暇顾及。武帝时期,国力强盛,西汉势力进入羌区。西汉王朝对羌人的管理实行郡县属国与护羌校尉并行的双轨制。郡县属国与护羌校尉的设置,是西汉中央政权对河湟羌人行使有效管辖的开始。  相似文献   

13.
古代中国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长城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秦汉长城中段位于阴山山脉,西段延伸到罗布泊。秦汉以后,由于森林破坏、毁草开荒及战争,长城中段南部大面积草原沙化,其西段河西走廊地区多处绿洲被迫废弃。其结果是秦汉以后的长城位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汉长城相比,明长城中段向南退缩500千米,东段南迁100至300千米,西段则向东缩短了大约600千米。  相似文献   

14.
《海上花列传》的作者韩邦庆是清末明初的落寞文人,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在中西方文化相互涤荡、较量的背景下,他的内心是矛盾徬徨的。他批判传统试图颠覆传统,同时又无时无刻受着传统的约束,有时甚至是有意识地维护传统;他崇尚西方文化,希望学习西方文化以求富国强民,同时又处处以文化大国形象自居,排斥西方文明。  相似文献   

15.
西域屯垦戍边诗是着眼于地域与诗歌题材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诗歌分类。南朝文人没有踏入西域的机会,也极少有专咏西域屯垦戍边的作品,但他们却以典故、意象的方式.使汉代西域屯垦戍边的辉煌业绩在诗歌中复活。这些诗歌中的意象成了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隐含着一种欣赏与激励,不仅承接着过去,也开启着未来,昭示着西域屯垦戍边诗萌芽时期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国早期道教经典著作《太平经》在东汉吏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地方割据形成、统治思想衰败等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书中体现对汉代社会现实的折射,如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提出了"以道治国"和"以民为本"的进步思想,在妇女问题上也有自己朴素的进步见解。《太平经》对后世研究汉代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清代旅蒙晋商与蒙汉经济文化交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晋商称霸商界,几乎垄断了北方边境贸易,对促进蒙汉经济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临沂出土的汉代乐舞类文物反映了这一时期流行的盘鼓舞、长袖舞等多种舞蹈形式;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汉代临沂地区的乐舞艺术呈现出世俗性、伴奏乐队多样性、以及美学上的技艺精湛、婉转优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汉代统治者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公开倡导以“孝”为本,使原本只属于宗法伦理的孝道走进了国家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泛道德观念的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进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汉代孝治文化,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两千多年。孝治在汉代成为治国纲领,并终两汉四百余年而不变,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由汉代的历史根源、社会土壤以及统治者的统治需要综合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屯田制是西汉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它是由秦时更戍制、汉初的募民实边和北方的假田制演化、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制度。居延汉简中反映出其时是军屯、民屯共存,军官、田官共管的管理形态。这种形态既有利于国家,也有利于民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