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各国环境侵权法律实践的发展,环境侵权的归责原则演绎出“过失责任-公平责任-无过失责任”的社会化之路。即所谓“从个人损害到社会损害”,主要表现为无过失责任原则的兴起。无过失责任具有过失责任和公平责任所无法替代的独特价值,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目前各国立法均致力于通过实体法途径,时归责原则作出调整。在环境民事责任领域确立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采加强时环境侵权案件中受害人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近年,美国逐渐将其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用作阻碍中国企业在美正常发展的手段。由于审查的特殊性和三权分立原则,美国法院并未发挥其对相关审查中显失公平部分的纠正作用。正当程序原则是对外资国家安全审查提供保障的关键宪法原则,其中确定信息披露边界是正当程序原则下合理通知之基础。2014年“Ralls诉CFIUS”案错误地适用了Mathews框架,以致过度限制外资国家安全审查披露信息的范围。基于此,结合近年美国涉及国家安全的判例,第五修正案正当程序原则下美国外资国家安全审查披露信息的范围可以作为司法救济的核心。特别是通过进一步明确Mathews框架,确定了中国企业有权通过机密信息摘要间接接触机密信息而非仅有权接触非机密信息。最后,从国际法及国内法角度论述,中国企业应配合中国政府在与美国的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对外资国家安全审查进行多维度限定,并积极提起诉讼推动正当程序原则从程序法维度向实体法维度扩张,以实现在美直接投资中获得更有力的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3.
孟子的幸福观具有多重向度,德性至上是其幸福观的根本原则,但不是唯一原则.从义利之辨来看,孟子的幸福原则包括德性原则、功利原则和理性原则三个方面.德性原则坚持儒家道义论的基本立场,确立了幸福观的德性基调和精神追求;功利原则触及儒家道德理想的经济基础,形成了孟子幸福观的现实品格并使之能够落实于社会生活;理性原则运用儒家思想的智慧思维,使幸福理论展现出鲜明的理性特质,力图消解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的内在紧张.在三大原则共同作用下,孟子的幸福观既发展了孔子奠定的德性幸福,又为儒家幸福观开辟出功利幸福的新空间,并实现二者一定程度的融合,从而构建了崭新的完整形态的儒家幸福观.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原则是传统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解读西方哲学史的一把钥匙,追溯其思想渊源直到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标志其最终的确立,实现了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地位,突出了理性与自由.这一原则的确立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5.
从本体论的角度看,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体系实质上是一种“理在事先”的客观唯心主义,但其中有向唯物主义转变的内在契机,再加上外力的推动,主观的努力,冯先生终于在晚年形成了“理在事中”的新本体论。《中国哲学史新编》对王夫之哲学的阐述,可以说是这种新本体论的典型体现。  相似文献   

6.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创造性地阐明了教学、教育与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赞科夫从“最近发展区”理论中得到启示,建立了发展性教学体系,其“两高”教学原则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发展应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价值追求,但不少国家仍然没有摆脱传统发展理念,坚持片面的、狭隘的发展,发展方式不科学,致使环境恶化,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使和谐社会面临着严重的发展难题和困境。从我们国家来看,要推动和谐发展,必须坚持和谐发展的理念,这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正在努力探讨在高等学校中找到协调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关系的模式,文章试用马克思的“交往”世界观分析二者关系的本质,说明为什么要协调二者的关系,以便为我国高校真正实现“专家治学,教授治校”提供一个必要的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9.
李国庆 《教育科学》2005,21(2):33-36
师生关系问题历来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儿童中心主义”主张把儿童放在学校教育的中心,使儿童成为教育的主宰;“以人为本”师生观强调尊重学生的尊严扣价值,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人格的自我实现;后现代主义的师生观强调“平等与对话”,在后现代主义教育家看来,对话型师生关系的本质是民主扣创造,它充满着生命活力,学生体验的是平等、自由、尊重、信任、理解扣宽容,培育的是自主自觉的意识,自我实现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0.
费孝通的乡村工业化思想建立在他对中国农村经济结构和传统工业的认识之上。在他的早期构想中,合作式的组织方式被看做乡村工业发展的样板和模范;而当乡村工业化勃兴之时,他又不失时机地提出"模式"分析框架用以诠释中国农村的乡村工业发展形态。从"合作"到"模式"的过渡彰显出费孝通农村经济思想的演变历程。这是他对乡村工业化的存在和发展长期观察和思考的结果。两者之间不仅存在着紧密的传承性,同时亦可以看出费孝通乡村工业发展思想中前瞻性和解释性的有机互动。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言学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基本概念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通过分析基本隐喻与诗歌隐喻的关系,可知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展开的,其展开途径表现为拓展对应关系、增加细节描述、整合多个隐喻和质疑常规隐喻四种。  相似文献   

12.
教师从"新手"到"专家"的发展历程,可被视为一个从掌握教学设计"技术"走向成就课堂生成"艺术"的历程。试以"一个认识"、"两个吃透"、"三个联系"、"四个环节"来概括其中的"技术"要素。而娴熟的课堂技能、坚定的教学信念、深刻融会的教学思想和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将成就教师教学"专家"与"艺术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1918至1921年是毛泽东的思想急剧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1918年前,毛泽东并不知道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提出了"民众的大联合",宣传"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想"。他从主张不流血的革命转变到选择"激烈的共产主义"。1920年夏,他已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到1920年12月,他更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积极从事建党活动,认识到中国必须成立一个新型政党来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共一大吸收了包括他的思想在内的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制定了反帝革命纲领。总之,毛泽东逐步认识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认识到中国只有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才有希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像毛泽东一样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的必然结果,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4.
在学科发展过程中,中国的高等教育学有一种将学术研究贴上国家标签的符号诉求。预设“国家语境”、提炼“中国经验”并形成可推广的“中国模式”便成为学科建设的主要方向。遗憾的是,高等教育学在寻找“中国模式”的过程中一直使用他者视角,其本土化历程没有离开“精英主义”取向,并造成了知识生产的内卷化。学科需要从高等教育与社会的互动中记录更全景化的“中国体验”,更需要将自身作为方法,重获“第一原理”。  相似文献   

15.
高校学风建设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自主、有效的学习,而在校学生的学力是营造高校优良学风的 关键元素。学力的培育可经由规训式教育和赋能式教育两种方式实现:前者借助于时空分割,硬性约束受 教育者身体,迫使其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后者则是通过技术和能力的赋权,将决策权与行动权赋予教育 对象,促进其逐渐具备社会生存能力。比较而言,后者更符合现代社会对高校在校生学力建设的要求。美 国中部高校实践经验启示我们,提升地方高校在校生学力水平,创建优良学风,需要构建以赋能为主规训为 辅的动态演化机制,探索以项目为载体的分类赋能路径,开发以赋能为核心的课程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