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人能否能在品性上取得进步,与他懂不懂忏悔呈正相关。不会忏悔就不会进步。忏悔是对自己的不良言行感到痛苦,并对之进行批判。要好者才会忏悔,勇敢者才能忏悔。没有向上追求的人始终把自己淹没在借口里,因为寻找借口不需要智慧。黑猩猩沃秀把一支红色蜡笔放在嘴里嚼,她的训练者问:“你在嚼蜡笔吗?”她用手势语回答“不,我在用它涂嘴唇。”遇到问题找借口是动物的本能。人和黑猩猩的遗传基因有99%相同,忏悔不包括在内。忏悔者以其成熟的心灵摆脱了对借口的依赖,拿着锋利的解剖刀对准自己,迈出了人类弃恶向善的伟大一步。忏…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伤逝》的内涵是双层否定 ,我们既要从显在的层面读解出小说作者对“黑暗社会”的否定 ,更应将《伤逝》置于“国民性”的天平上衡量 ,透过“诚与爱”的地平线 ,从隐含的层面进入文本 ,发现作品还有对“缺乏诚与爱”和怯懦虚伪等的国民劣性的隐性的深沉否定。《伤逝》实质上就是鲁迅构建的双重否定的忏悔迷宫。忏悔只是构成反讽的一种手段 ,并在效果上形成“陌生化”。  相似文献   

3.
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乃通过贾宝玉这一自拟形象体现了鲜明的一贯的忏悔主旨 ;而且这种忏悔克服着并消解了一般理解上的“叛逆”思想。作者刻划宝玉的叛逆性格时 ,概念是模糊的 ,有时是不确定的 ,但通过宝玉形象作“深自忏悔”的意向是明确的 ,清晰的。高鹗并未能清晰地把准曹雪芹的忏悔主旨 ,这使得他的续书必然地无法达到曹雪芹前 80回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陆蠡在《囚绿记》里表达了他对“绿”的极度喜爱之情,简直爱到了“极点”,爱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而筱敏的《捕蝶者》中的捕蝶者看上去对“蝶”也是爱到了一种令人无法企及的、达到高度专业精神的境界。陆蠡对“绿”与捕蝶者对“蝶”似乎是“最爱”了,这两者的“爱”有类似之处,都反映了作家对“生命”的深度思考认识,本文就其主题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5.
在爱的信仰确立过程中,冰心表现出了同时代作家罕见的忏悔意识。忏悔意识伴随着进一步的价值确信,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忏悔意识的流失证明冰心最终并非从超验的意义上接受上帝之爱。传统文化精神在此绊住了冰心的思想,她所吸收的基督之爱实际上已为她自身的民族文化积淀所改造。来自彼岸的上帝之爱转化为被伦理道德化、现实人性化的“爱”——母爱、童心和自然之爱。这必然决定了冰心的“爱”失去彰显人间苦难和人性丑恶的力量,从而难以企及世事真相。  相似文献   

6.
有一个学生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及格,老师得知他的父亲是个泥瓦匠后,说:“难怪,你天生是个做泥瓦匠的料!”不久,孩子退学了。两年后,传来了孩子因工伤死亡的消息。从法律上讲,学生的死与这位老师没有任何责任,但如果这位老师有良知的话,他应该为自己的话忏悔一辈子。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的身份认同经历了从“医生”到“文人”,再到“政治家”的转变,在不同的转折点,为寻求新身份的合法性,一方面他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修改,另一方面也对自传叙述作相应的调整。在“弃医从文”的转变中,他在与田汉、宗白华二入的通信中表现最为强烈的是一种忏悔意识,而这种忏悔并不完全是宗教意义上寻求“宽恕”的行为,也是郭沫若获得新的身份认同的心理机制。论文所探讨问题的是郭沫若如何通过忏悔的心理机制和言语行为,获得新文学圈的认同,以及这种心理机制在他身份的第二次转变中所发挥的作用,并对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否定稍作思考。  相似文献   

8.
耶稣与孔子是生活于不同时空的两个人,耶稣认为摆脱现实苦难的途径就是要带领民众进入天国,进入“天国”的条件之一是“爱”;孔子则建立了“仁”与“礼”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他并没有给“仁”以确定的定义,但孔子认为恢复“周礼盛世”的条件是“仁”,仁最直接的含义就是“爱”。耶稣与孔子所生活的历史背景都是民众生活极其苦难深重的时代,针对现实问题他们都期望找到问题的症结并给予解决,他们的思想超越时空并有一定程度的交汇,而且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班上有个姓廖的学生,个性虽然不怎么张扬,但是却经常下意识地爱表现自己,尤其是上课十分“好动”,无法安静地听讲;爱插嘴,不管老师提到什么问题,他都未经同意便随意地大声说出答案,不管自己对与否。他的表现还会引起其他爱说话学生的跟风,各科老师都比较头痛。  相似文献   

10.
班上有个姓廖的学生,个性虽然不怎么张扬,但是却经常下意识地爱表现自己,尤其是上课十分“好动”,无法安静地听讲;爱插嘴,不管老师提到什么问题,他都未经同意便随意地大声说出答案,不管自己对与否。他的表现还会引起其他爱说话学生的跟风,各科老师都比较头痛。  相似文献   

11.
一、活动的提出当前农村小学“独生子女”和“留守学生”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他们对家人给予的爱认为理所当然,且没有机会学习付出自己的爱。为使孩子们理解被爱,学会感恩与关爱,有必要通过实施“感恩教育”,让“感恩”润泽学生心灵,奠基学生生命。感恩与爱和慈恩共生,与谦卑和忏悔同在。“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感恩图报,当有激于衷矣”,讲的都是感恩。它包蕴着孝亲敬长、关爱他人、热爱故土、精忠报国、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等传统…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一生都与美术有着无法割舍的艺术情缘,他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丰富的民族艺术思想情怀。鲁迅先生对美术之爱是广博的爱,是大爱,是对民族之爱,对国家之爱,对人民之爱。  相似文献   

13.
巴金以笔代刀,无情地解剖自己,清醒地深思“文革”产生的原因,自我反省,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忏悔意识。巴金年轻时代具有赎罪意识;文革期间整个社会都笼罩着忏悔气息;儒家思想重视“内圣”与“反省”;卢梭《忏悔录》等各种各样因素都催生着巴金忏悔意识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都说:“天下父母爱孩子是一样的。”经过接触外国家长和幼儿,我发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外国人,他们爱孩子和对爱孩子的理解,还真和我们有点不同。也许有的家长会说:“我比谁都更爱我的孩子啊!”但是你每天给他一个拥抱了吗?你每天都亲吻他了吗?你每天都让他知道你的爱了吗?  相似文献   

15.
<正>隋抱朴是张炜的长篇小说《古船》中所着重塑造的一个主人公形象。对于这一形象,评论界论者纷纭,有人说:“他是一个博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企图普渡众生的苦行僧”;有人说:“他是我们中华民族孕育出的一个博大而痛苦的巨人”……这些评论道出了隋抱朴形象的一些真实性因素,但他们都没能概括出隋抱朴的真正的性格内核。我们认为,隋抱朴真正性格内核是对于“原罪的忏悔”,这种忏悔并且已深入其潜意识领域,构成了他的“情  相似文献   

16.
闫涛 《高中生》2009,(6):61-61
南怀瑾先生在讲解《庄子》时,强调了“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这其实是在讲做人的道理。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志。当他专注于某一点的时候,什么都无法改变他。有时候,即使明明知道你是为他好,但他固执于自己的立场,  相似文献   

17.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作、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斯是一位忠诚的爱国,其思想意识植根于奴隶制时代。凡是对雅典人有利的他都表心拥护,凡是不利于雅典人的他都极力反对。他撰写历史作的指导思想自然也无法摆脱阶级的和时代的局限性。在充分肯定他的史学成就的同时,似乎也不应过于夸大他的“客观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8.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不等于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也许很多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对问题学生,我付出了那么多爱,给了他那么多关怀,为什么他不领情?为什么他一点儿进步都没有?”假如我们不是问问题学生为什么“不领情”,为什么“一点儿进步都没有”,而是问自己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还要怎样改进和完善。就  相似文献   

19.
拉钩上吊     
忏悔这个神父很苦恼,事情的起因是由于一个男人到他面前忏悔。“实话相告,我是个杀人犯。”那男人坦白说他是一个杀人案中真正的凶手,而该案的嫌疑犯已被逮捕并判处死刑。他当然应该向警察局报告这件事的真相,可是他的宗教严禁将忏悔的内容泄漏他人。他不知如何是好。如果就这样保持沉默,一个无辜的人就将冤死,这会使他良心不安。但是要打破教规,这对于发誓将一生献给上帝的他来说,无论如何做不到。他陷入了进退两难之中。最后,他决定保持沉默,于是他来到同为神父的朋友面前忏悔。“我将眼看着一个无辜的人被处死。”他陈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20.
周朴园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学术界对他的评论多有分歧,作者曹禺的解说也前后矛盾.从初版《雷雨·序》及剧作本身来分析,他对自己的罪过是真心忏悔的,作者是以一种“悲悯”的态度来写他笔下的人物的.作者从生活出发,揭示出周朴园性格的丰富性及其内在矛盾,而写他的忏悔又与外国文学的影响分不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