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战期间迁桂林出版的《救亡日报》(以下简称《救报》),之所以能成为一份“左、中、右三方面的人都要看,都喜欢看的报纸”,与它出色地运用了党的统一战线这个法宝是分不开的。它那洞瞩机先的社论,和丰富多彩、文字以短见长的副刊,更是引人入胜。去年国庆前夕,我有幸在北京拜访了当年《救亡日报》的几位老同志,聆听夏衍、廖沫沙、林林、高汾等同志对四十年代在桂林从事新闻工作的回忆,收益匪浅,特此记述如下,以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2.
徐健  周艺 《出版广角》2013,(15):80-81
抗日战争时期,《救亡日报》(桂林版)高举团结、抗战、救亡的旗帜,以"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为《救亡日报》(桂林版)舆论动员的中心原则,采取"灵活客观,团结抗战"的舆论动员策略,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舆论动员效应。它提供了党报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同各个党派、集团进行团结合作,争取和教育更广泛爱国受众的办报实践;它亦从理论上证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传统的政党类报刊应该灵活地采取多种办报形式和手法来适应时代与形势的发展变化,以使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呈现多姿多彩的面貌,更好地发挥"喉舌"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抗战全面爆发后,桂林一度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享有"桂林文化城"的美誉。据统计,当时集结在桂林的作家、画家、音乐家、戏剧家和新闻工作者等,多达1000余人,其中闻名全国的近200人。①大批新闻工作者到达桂林后,或继续出版原已出版的报纸,或创办新的报纸。这一时期,先后有《大公报》(桂林版)、《广西日报》、《扫荡报》(桂林版)、《救亡日报》等多达16家大小报纸发行。②同时,中央通讯社桂林分社,国际新闻社(以下简称"国新社")、工商通讯社、救亡  相似文献   

4.
三、在桂林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我们救亡日报同人在战火纷飞中离开广州,经肇庆、柳州,于11月7日晚到达桂林。当晚我和林林同志就到桂北略206号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找到了李克农同志。当时,救亡日报的社长郭沫若同志已由武汉撤退到长沙,广西政治情况又很复杂,因此,救亡日报复刊后的方针政策,以及筹备复刊必需的人力物力,都要尽快向郭社长和当时也在长沙的周恩来同志请示。于是,当即决定,由我第  相似文献   

5.
一《救亡日报》是抗战期间有着广泛影响的一份重要报纸,创刊于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四日,是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上海十一月十二日沦为“孤岛”,十一月二十二日停刊。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日在广州复刊,十月二十一日广州沦陷后又停刊。一九三九年十月十日辗转到桂林复刊,一直坚持到皖南事变后,于一九四一年三月一日被国民党政府封禁。一九四五年十月十日,改名《建国日报》在上海出版,十月二十四日又被国民党政府禁止发行。《救亡日报》在它生存的二年多时间里,办办停停,数度起落,这种艰难多磨的遭遇,在中国现代报刊史上,算得上是少有的了。  相似文献   

6.
胡正强 《新闻知识》2007,(12):73-75
我国现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政论家夏衍,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全国解放,先后从事了十二年的新闻工作,在上海、广州、桂林等地辗转主编过《救亡日报》,担任过《新华日报》的代总编辑,参加过《华  相似文献   

7.
救亡日报从它创刊的第一天起,经历了上海、广州、桂林三个阶段,历尽艰险,几经考验,它始终坚持在民族救亡的最前线,汇集了文化界最尖锐的武器向敌人猛烈开火。它讲了人民大众想讲,国民党不肯讲,而新华日报又不便讲的话,所以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它在宣传抗日,团结进步方面起了巨大作用,至今人们还在怀念着它。救亡日报的同志们撤退到桂林时,都是孑然一身,连御寒的冬衣也没有着落。八路军办事处拨给了报社一批白报纸,便是当时报社最珍贵的财产,也是报纸复刊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大家咬紧牙关终于使  相似文献   

8.
1940年我在桂林,时值抗战中期,此时桂林已形成西南的文化中心,文化人云集,报刊及出版社、书店等事业颇见兴旺。在报业中,《救亡日报》是最受读者欢迎之一种,这张报纸版面八开,但分量厚重,很多文化人在这里写稿,单以报纸的副刊论,便有林林主编的《文化岗位》、欧阳凡海主编的《批评与介  相似文献   

9.
自从1938年秋武汉、广州相继沦陷之后,桂林在西南大后方便逐步成了一个文化城,影响全国。《救亡日报》作为党领导的文化界统一战线的报纸,也成为一股抗敌的力量。编辑部的人员,既是编者又是作者、社会活动家。它既要执行、宣传党的政策,但又不能表现得那么直接明显,需要适当地隐蔽含蓄些,以取得合法的存在。它得到了全国文化界朋友的精诚协作,影响深广,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相似文献   

10.
自从1938年秋武汉、广州相继沦陷之后,桂林在西南大后方便逐步成了一个文化城,影响全国。《救亡日报》作为党领导的文化界统一战线的报纸,也成为一股抗敌的力量。编辑部的人员,既是编者又是作者、社会活动家。它既要执行、宣传党的政策,但又不能表现得那么直接明显,需要适当地隐蔽含蓄些,以取得合法的存在。它得到了全国文化界朋友的精诚协作,影响深广,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相似文献   

11.
关于桂林救亡日报,郭老在《洪波曲》有这样一段记载: “救亡日报社的朋友们到了桂林本来打算立即复刊的,但因经费无着,地方上的当局也无意帮忙,以致虚悬着。我扭着陈诚,向政治部要津贴。他很勉强地答应了每月津贴二百元。这津贴的数目虽然少,然而是中央机关所津贴的报纸,对地方党部的麻烦也就是一副挡箭牌了。同时又由夏衍到香港去筹了一笔经费,于是这份文化人的报纸便在翌年元旦又在桂林复刊了。——这报纸是在两年之后,张治中做  相似文献   

12.
《救亡日报》(以下简称“救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社长郭沫若,总编辑夏衍。该报1937年8月24日在上海创刊,11月22日因上海沦陷而暂时停刊。翌年元旦,在广州复刊,10月21日,又因广州失守而迁徙。从1939年1月10日到1941年2月底,“救报”在战时后方桂林度过了  相似文献   

13.
桂林日报     
《传媒》2002,(6)
《桂林日报》是中共桂林市委机关报,自1951年创刊以来,在中共桂林市委的领导下,积极为桂林市两个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并且报社本身不断发展壮大。如今,桂林日报社办有《桂林日报》、《桂林晚报》、《体坛导报》三张报纸,共有员工206人,其中高级职称29人,中级职称105人,初级职称51人。 《桂林日报》、《桂林晚报》覆盖全市17个县(区);《体坛导报·博彩》覆盖广西全境并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长沙、昆明等城市分印。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大众传播学开始注重报业媒介中微观、中观、宏观系统之间和它们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生态关系,并积极探索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态规律。本文试图运用传播学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以和谐语境的视角对抗日战争时期桂林版《救亡日报》和其它社会系统之间的矛盾、冲突、协同的诸种生态关系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庾晋 《湖北档案》2003,(5):45-46
中共首次在国统区 获得的宣传陈地 《救亡日报》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所办,这是一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报纸。1937年7月28日,在潘汉年及上海地下党组织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下,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成立(简称“文协”),潘汉年与宋庆龄、蔡元培、胡愈之、张志让等83人被推选为理事。 “文协”成立后,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潘汉年即通过该会宣传部长、共产党员汪光焕向国民党上海市党部提出出版《救亡日报》。但上  相似文献   

16.
1986年有一天我在政协大会上遇到林林同志,他要我为《救亡日报》的纪念刊写一篇序。他说:“去年本已约定胡愈之同志写的,胡愈老也答应了,不幸愈老今年逝世了,除愈老外,你是最合适的了。”的确,当《救亡日报》于1939  相似文献   

17.
一、上海创刊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全国解放,我由于偶然的机缘当了十二年新闻记者。最初是在上海、广州、桂林的救亡日报:皖南事变后,到香港和邹韬奋、范长江等同志一起创办华商报;太平洋战争发生,香港沦陷,我到重庆进了新华日报。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恢复了救亡日报(改名建国日报),出了十二天,被国民党封闭;接着我去新加坡,参加了胡愈之同志主持的南侨日报;在那里干了七、八个月,我重返香港参加了华商报的工作。这十二年的  相似文献   

18.
夏衍与救亡日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衍同志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当代文豪,他不仅在电影、戏剧、文学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而且是一名杰出的记者,在我国进步报刊史上有着相当高的地位。 夏衍原名沈瑞先,祖籍浙江杭州,1900年生。抗日战争前,夏衍深入当时社会,细心观察并亲身体验下层人民的生活,写出名作《包身工》,堪称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夏衍正式从事新闻工作是在1937年抗战以后,他接受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委托,同郭沫若一起创办救亡日报。这张四开小报,随着抗日战线的南移,由上海到广州、桂林,辗转迁徙,历尽艰难,直到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被迫停刊。救亡日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国统区吹响了宣传抗战、  相似文献   

19.
1937年,周恩来要夏衍协助郭沫若编一张文化界抗日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这份报纸于当年8月24日在上海创刊。这正是“八·一三”全面抗战开始上海激战之际。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全国解放,夏衍当了12年的新闻记者。他最初是在上海、广州、桂林的《救亡日报》;皖南事变后,到香港和邹韬奋、范长江等同志一起创办《华商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夏  相似文献   

20.
1937年,周恩来要夏衍协助郭沫若编一张文化界抗日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这份报纸于当年8月24日在上海创刊。这正是“八·一三”全面抗战开始上海激战之际。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全国解放,夏衍当了12年的新闻记者。他最初是在上海、广州、桂林的《救亡日报》;皖南事变后,到香港和邹韬奋、范长江等同志一起创办《华商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